高血压的治疗及基层存在的误区

时间:2022-10-09 12:05:53

高血压的治疗及基层存在的误区

【摘要】高血压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血、脑、肾并发症,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规范高血压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基层医院在治疗高血压病时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分类;存在的误区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77-02

1.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2005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规定,18周岁以上成年人长期其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即可进行生活干预或药物治疗。理想的降压目标是,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不能以年龄增长而提高血压标准,以至贻误治疗。

2.高血压的治疗

2.1 高血压治疗因遵循的原则:①任何药物开始治疗时应用有效的最低剂量,以减少副作用。②尽量选用长效制剂平稳降压。③合理选择联用药物,以达到最高的降压效应而使副作用最少。

2.2 降压药物选择应考虑每个病人个体化,如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的因素,有无靶器官损害,患者长期治疗经济承受能力等。

2.3 治疗目标:①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1]。②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③逆转靶器官损害。④减少心血管事件及降低死亡率。⑤改善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2.4 降压药物有以下几类:①利尿药:常用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及保钾利尿剂三类。噻嗪类长期应用有升高血糖、血脂、血尿酸、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保钾利尿剂容易引起高血钾。②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左室肥厚、心率快等患者。但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则一般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应禁用,国外有报道用哦很小剂量对某些心力衰竭病人有效。对有支气管肺部阻塞性疾患及周围血管病的病人,β受体阻滞剂亦因避免。③钙通道拮抗剂:降压效果好,对血脂、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影响,对钾无影响,但严重高血压打剂量硝苯吡啶偶有发生低血钾。二氢吡啶类副作用主要有反射性心动过速,激活交感神经、头痛、面红、外踝水肿等。但长效及控释制剂的副作用轻微。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脏作用,可降低心率,其中维拉帕米的负性传导作用较强。大量实验证明,以钙拮抗剂为主长期治疗,加利尿剂,ACEI或β受体阻滞剂达到最佳控制血压,可降低心脏、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能用以治疗轻中毒或者严重的高血压,而且对高血压并有左室肥厚、左室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心肌梗赛后及心室重构、糖尿病等特别有用。妊娠高血压绝对禁用ACEI,因可使胎儿畸形。所以育龄妇女尽量慎用。副作用干咳最常见。最严重而罕见的副作用为血管神经型水肿。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是新型降压药物,与ACEI作用类似或更强,而无明显ACEI副作用。缺点是价格昂贵,不宜推广使用。

2.5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以下方面:①减轻体重;②合理膳食减少钠盐、脂肪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注意补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饮酒;③增加体力活动;④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稳心情;⑤戒烟。

3.基层降压治疗中存在的误区

3.1 个别的基层医务人员,仍执行八十年代以前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既年龄加90为收缩压正常标准。因此,导致有些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而加重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3.2 测量血压不规范:如病人不是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衣轴过紧,肘关节部位以下测量等。应规范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

3.3 降压过快,血压波动大:使用降压药物应注意半衰期,几乎所有药物都是每日两次给药,造成患者服用降压药前的血压升高,服用降压药后血压立即下降。血压波动加速器官损害,是心脑血管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降压应缓慢、平稳降压,尽量使用每日一次的长效制剂。

3.4 降压目标不明确:认为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会加重心、脑、肾供血不全或者加重症状。实验证实,血压降至138/83mmHg,由于过去认识的误区,造成许多患者血压降至正常高限甚至临界高血压水平。

3.5 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3.6 忽视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靠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同样不可忽视。而有些医生往往是处方一开就了事,未曾向患者交代如何合理进食。运动、戒掉吸烟等不良嗜好。亦未曾向患者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造成有些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而自行停药,致使患者血压波动大,更易致靶器官损伤。改变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才能取得降低心脑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最佳效果[2]。

3.7 没有在治疗之前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较多,在诊断高血压病前因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如确诊为继发性高血压应针对原发病予以治疗,否则治疗效果欠佳。

由于降压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患者个体差异,应选用不同的降压药物治疗,并应选用半衰期长、作用有效,对心脏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佳。积极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其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重视及尽早地控制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关注胆固醇,联合他汀降脂是高血压干预的新策略[4]。研究证实,高血压、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对血脂紊乱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2] 来自第八届辉瑞亚洲心脏病论坛会议的报道.关注高血压重视胆固醇应对中国心脑血管病的挑战.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6:16.

[3]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中国医疗卫生人民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6.

[4] 胡大一.aslot研究提示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6:16.

上一篇: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不同给药途径在药物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