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08 10:56:20

东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分析

【摘 要】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也相对较大。本文根据东北地区的区域特点,从大田和保护地种植、集约化养殖生产、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原因,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面源污染;东北;肥料;重金属;秸秆

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通过固定排放口产生的污染归属为点源污染,目前,相关部门加强对污染物排放口进行监控,点源污染现象逐渐减少;而没有固定排放口的污染一般归属为非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从监控和管理层面上,面源污染治理的难度远高于点源污染,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面源污染几乎没有监控,更谈不上控制与治理。东北农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量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投入较高、各种人工农业措施的实施广度和强度也很大,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就更高。本文从我国东北农业集中区域的现状出发,对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机理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根据当地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1 种植业生产

1.1 大田种植方面

东北以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作物为主,小杂粮为辅的农作物品种分布特征。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施入大量的肥料和农药,过量施入的肥料和农药会通过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通过淋溶作用进入地下水,对水体产生严重的面源污染。污染物主要包括氮磷[1]和有机农药,虽然氮磷不是有毒污染物,但过量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水华现象。大田种植中杀菌剂和杀虫剂的比例较低,主要以除草剂为主,因此,毒性相对较弱。

东北地区大田种植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1.1 地形特点

东北地区的坡耕地比例很大,尤其是东部山区几乎全是坡耕地;即使是中部的平原地区,也多以漫岗漫川为主,这样的地形很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氮磷和有机农药很容易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1.1.2 气候特点

东北地区几乎都是雨热同季,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之间,降雨强度较大,产流量大,而这个时期恰恰为肥料和农药施用最为集中的时期,对水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风险。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在每年的冬末春初,冻融现象明显,土壤易崩解;加之雪冰融化,本应固持在土壤表面的氮磷和残留农药很容易随径流进入水体。

1.1.3 施肥制度

现阶段,农民种地多采用“一炮轰”(将作物一生所需的肥料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入)的施肥方式,这种方式看似省工省时,但是一种对环境极不友好的施肥方式。因为这样施肥是不符合作物生长规律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中肥料利用率一般低于35%,即,65%的肥料未能有效利用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那么这种“一炮轰”施肥模式对环境产生面源污染的可能性更高。

1.1.4 耕作制度

目前,东北农区广大农民通常利用小动力农机进行翻耕,,土壤耕层变薄,后果是保肥保水能力显著下降,污染物流失风险加大;同时,土壤耕层变薄使坚硬的犁底层上移,肥料下渗和作物根系下扎困难,导致肥料聚集于土壤表层,迁移性能增强。

另外,北方地区多为一年一茬,春季地表覆盖度低,刚刚翻耕过的土壤松散,土壤的固持能力最差,风蚀和水蚀概率最高,且施入土壤的肥料和农药尚未被利用,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最高。

1.2 保护地种植

高度集约化生产设施菜地中接纳了过多的农用化学品,大量农药的使用会引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增加;化肥和农药中的重金属也会进入土壤[2]。一般过磷酸盐肥料中含有较高的金属,集约化养殖的畜禽粪便中盐和重金属的含量也偏高,因此,施肥、污水灌溉、固体废物和农药的影响是保护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保护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来源于矿石类化学肥料和畜禽粪便。氮磷含量过高是由于过量施肥导致的。有机农药残留是由于保护地栽培特点和农药不合理施用造成的,保护地土壤中残留的有机农药以杀菌剂为主,杀虫剂很少,除草剂几乎没有。总之,保护地土壤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农药和集约化养殖的畜禽粪便造成。

2 养殖业生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目前,畜禽养殖业表现出如下2个特征:一是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饲养向集约化养殖场转变,专业化提高、规模化变大,随之产生大量的畜禽废弃物。第二是为运输方便,畜禽场由农村、牧区向城郊转移。这样,导致农牧脱节,畜禽粪便无法就地消化;加之传统的有机肥料逐渐被化学肥料所替代,导致大量畜禽粪便局部集中,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使某些地区单位土地面积的粪便承载量过高[3]。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大量畜禽粪便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为实现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利用比例却很低,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风险极大。主要原因有:一是,畜禽粪便清运和贮存不够规范,导致其含水量过高,后续利用难度变大;二是,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释放一定数量的臭气;三是,延伸产品商品附加值低,企业积极性不高,难以进入流通环节;四是,一些资源化利用技术尚需进一步优化。

东北地区长达4个多月的寒冷期,给畜禽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赋予了很多特殊性,如冬季数月的污染物冻结在排水区域,直到春天融化,伴随着降雨集中大量进入水体中,造成地表水变黑变臭,甚至对农村地下水产生污染。

3 农业垃圾

3.1 秸秆

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垃圾主要是作物秸秆。前些年,受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作物生物量较小,秸秆产量也不高,作物秸秆一般作为取暖和做饭用的烧柴。现阶段,农村的能源结构发生改变,秸秆需求量下降;而作物的秸秆产量大幅增加。这两个原因导致秸秆大量剩余,而东北的温度和降水量都低于南方,导致秸秆腐烂极慢,回田难度较大。因此,受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储备不足和禁止焚烧等因素的影响,在东北地区过剩的作物秸秆无序堆放已成为新的污染源头,应值得广泛关注。

3.2 农村生活垃圾

主要是农业人口在日常生活及相关服务中产生的垃圾。包括厨房垃圾、净菜产生的果蔬废弃物、煤灰、塑料、纸类等构成。由于农村一般没有环卫部门对其产生的垃圾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因此农村垃圾处置不当,首先通过土壤渗透向四周迁移。其次,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微量的氨气和其它恶臭气体,污染周围大气环境,最后,对水体的污染。如果将有害废物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废物被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水体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毒害生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等。

【参考文献】

[1]胡博,罗良国,武永锋,等.环竺山湾湖小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减排潜力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7):1368-1375.

[2]贾丽,刘建华,张璐,等.吉林省红旗岭和漂河川镍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37(3):338-345.

[3]杨世琦,韩瑞芸,刘晨峰.省域尺度下畜禽粪便的农田消纳量及承载负荷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7):142-151.

上一篇:大数据金融的“王者之道” 下一篇:关于ZD6电动转辙机的拆装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