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乔四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0 18:38:00

东北乔四的故事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1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为商业资本家乔致庸所建。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磨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这里还是祁县民俗博物馆,以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农商活动为主题的42个展室,2000余件展品,较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风俗。旅游界素有“旅游不到乔家院,枉来山西走一遍”之说,而考察建筑工艺,又有“皇家看故宫,民宅数乔家”的说法。这里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有50多部电影、电视剧来大院拍摄、选景。

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城内,距乔家大院5公里,原为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本翘的宅院。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就是以渠家为原型创作拍摄的。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五进式穿堂院落,共有3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典雅精巧。内有晋商文化博物馆一座,采用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揭示晋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称的太古县北光村,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现“寿”字型,外面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曹家大院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端黄土丘上。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乔家大院的4倍。为晋中地区最大的村庄,村内除“九汉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长街一条。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布局构思独特,结构合理,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

何家大院位于祁县何家,在县城南街路东,明末清初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

常家大院位于榆次车辋常家,不仅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还是木雕、砖雕和书画等艺术门类荟萃的场所。《常氏家乘》记述,榆次常氏于清光绪初年,在车辋村大兴土木,占地200余亩,建住宅1500余间,形成了常家大院建筑群。村西南隅,兴建了6个大院相连的石头巷,与乔家大院相似。村北建成毗连的20多个庭院,人称车辋后街。在后街的东北隅,建有北祠堂,庄严肃穆,门庭外环以石廊,仅此即耗银两万两。当年,晋中一带有“乔家一条巷,常家两条街”的说法。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2

堪舆从字面的解释是“坐在车上观山景”――听起来好像《空城计》的词儿。诸葛亮的《马前课》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总之是“俯仰天地,取诸怀抱。”

也有说法,“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所以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堪舆是周易体系中的上层建筑,与风水相比,堪舆在朝,风水在野;堪舆台阁,风水江湖;堪舆占形势,定方位,风水借形势,改方位;堪舆师通常为儒道大宗,风水师却鱼龙混杂;堪舆学术精粹,秘传甚多,风水庞大芜杂,良莠不齐。

周易是一种思想,堪舆则是思想体系中实现思想的方法。周易期待代替天地完成“大仁”,求得和谐根本,而堪舆则是在求仁得仁的过程中体会天地壮美,融入其中,说归于混沌也好,说法天象地也行,总之都很自然。

堪舆与西方占星术

中国文化也很人文人本,只是被过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搞残废了,不然西方哲学很难占上风。

西方占星术很容易吸引90后甚至OO后人群,因为来自微观。堪舆则来自宏观。

占星术从结果中推出概率,堪舆从概率中推出结果。

占星术从外向内让人感觉到世界的美,堪舆从内向外让人感觉世界的美。占星术因美而善,堪舆因善而美。

占星术让人来改变自然,堪舆让自然来改变自然。

堪舆的内核是《易》,不过有人认为堪舆多管闲事,是旧世界迷信,阻碍了中国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创意和天才想象――说这些话的人,恐怕多数是接受西方思想体系的,没时间了解堪舆和易体系的玄妙精微。

山西的深宅大院

正统的堪舆,是一种关系,一种影响结果的因素;所谓的“气”,应该是一种相当于磁场的“场”,“场”存在,就能改变一些事物,产生“易”。

人们认识世界在改造世界为自己服务。《周易》革卦,彖日:“巳日乃罕,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侮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就是改造,人们只有改造环境,才能创造优化的生存条件。虽然这在堪舆中稍稍落了下乘,但也算苦心经营,毕竟天造地设的洞天太少了。

改造风水的实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滥,淹没良田和民宅,一旦驯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于人类了。北京城中处处是改造风水的名胜。故宫的护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镇玄武。北海是金代时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以山势排列。圆明园堆山导水修建一百多处景点,堪称“万园之园”。

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老巢,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都是晋商传之子孙的杰作。

晋商是中国很奇特的人群,清末国运衰竭的危难情况下,盐、茶生意照样如火如荼,尤其驼道上的茶叶生意,让俄国商人吃了大苦头。他们实在,敢拼,有魄力。若不是后期被追囤地以及相关产业被民国前后不断的革命闹腾光,恐怕还不至于萧条。山西的大院,也多少体现晋商的波动起伏。

山西大院多半南北坐落,却东南开门。这并非走偏门,而是为了青龙朱雀引入,走财兴旺。当地称之为“抢阳”。不过这种抢阳却让晋商后面的行为中略微自相矛盾――晋商外出,当仁不让,定然名播天下,而一旦从行商变成地主,家业便很难重兴。

不过东南开门也有好处,可以让晋商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生意,因此晋商之名,天下震动。祁县乔家大院乔致庸的汇通天下,无疑是这一风水结构的受益者。

他们房间的床榻也大都安放东南,有着很强的自我暗示意味。另外,正因南北院落东南开门,而且南北结构偏狭,因此注定晋商的白虎凶煞位很难好好应付,一旦乱世,官司口舌不断是免不了的;另外,青龙位略狭,也说明生意变动很大,跌停涨停很难说。

不过这种结构也会带来一定好处,比如东南开门对壬癸水有所触动,故此,山西晋商圈子通常很重视教育文化等事,比如乔家就在包头、乌兰巴托等地设置员工培训基地,隐隐有了现代企业拓展训练以及职业学校的形态了。聪明优秀人才的培养,让晋商群体层面无形壮大。

不过山西大院外墙过高,却又造成自我封闭的格局。晋商对自己过于苛刻也容易影响向外看的眼光。

盛世还好,乱世则容易招致颓败。

此外,晋商大院格局主屋基本都是单坡顶,表面看起来是为了防御以及防风,或者肥水不流外人口,但深层的堪舆思路却是:主屋拱立,厢房若无水,则陷于空山寂寂,流水无情的格局,对财运影响很大。因此不论如何,也要把水引进来。另外,若是在大院外侧修护城河,一来和邻里生分,另外很是担心官府会记录在案,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了对景儿的罪状。

乔家大院的风光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乔家大院座西向东,山位为酉兼辛;立向为卯兼乙。

酉山卯向为财局,大门在东南,则是金火通明,凭借柔和刚强毅力克敌攻坚,取得南方财运。而乔致庸的汇通天下正是在东南方获得巨大收益。

乔家大院北面三个大院,即逆旋八卦,由震卦(东方)、坎卦(北方)、乾卦(西北方)依次由正东向西北逆时针逆旋排列建造;南面三个大院,即顺旋八卦,由巽卦(东南方)、离卦(南方)、坤卦(西南方)依次由东南向西南顺序排列建造,最终交会于兑卦(正西方)。这是一种按照“太极”运行轨迹建造房屋的方法,属于古代高层次建筑规划师所为。可见山西大院主人们对居住的精心打磨。

《易经》堪舆哲学不但重视九、五、六、八等数字数理;对“三”数也非常强调,认为天地万物根源,均包含“三”的数理规律。

元朝北京城是由刘秉修和郭守敬两位天文学家规划设计的,明清时又经过多少代著名规划设计师的补充和修改。紫禁城愈来愈规模浩大,同时规划设计也更加合理和科学化,但众家的共同理念依据是“洛书”象数。九位数为南为人,设天坛、先农坛在此;一位数为北,置地坛于此;三位数为东为日,当设日坛:七位数为西为月,应置月坛;四坛中央是五数,为皇城所在。其主导数为“九”为天。关于用“九”例子,在故宫

建筑设计中,比比皆是。可见河图、洛书文化,在中国古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国古建筑营造中,只有皇帝才能用“九”、用“五”;一股中下层阶级只能用“三”。祁县古城为三重城檐,县衙门为三开间,佛寺道观设三大殿;园林亭子多三重檐,院中有三重门;建筑小品中有三叠泉;乔家大院的“三进五联环”院落:进正房需登三次三阶台阶,十三个头的旱斗子等等,均是“三”数在主导一切。

乔家大院的正房,多按坐北朝南布置,主要考虑采光需要。宅院内东西南北都要建房,称“宅俱全”。

另外,引申含义却相当韬晦:坐西向东。利用西方杀气冲击本身正位,就算有财也要乖乖听话。也有个“潜龙勿用”的道理。

现代版本的翻译都认为潜龙勿用是“时机来到,如龙潜深渊,应藏锋守拙,待机而动。”很明显这里“勿”的意思是“不”。

但是在古代,“勿”却还有非常多的意思,我们查《康熙字典》可以找到“《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勿”就是旗帜,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那么“潜龙勿用”的意思就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会像一面旗帜一样聚集众人,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并能产生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大家。”看来乔家大院的学究当真不少,至少能借助大院的格局,说出这些话,而这些正是商人们非常迫切的人才观与自我标榜。

远远不止!《集韵》中的解释。“勿,又通作物。”如果这“潜龙勿用”中“勿”做“物”解的话,意义就跟乔家大院非常相似了,后来在元代周伯琦的《六书正伪》中查证:“勿,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后人加牛以别之。”所以“潜龙勿用”之意为“具有天地之仁爱和能洞明世事的人,会利用万物,充分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看看,晋商不但懂得做生意,对格物致知倒也明察――虽然可能是先生帮忙鼓捣出来的。

看起来只是“山西老抠能聚财”,但每个字都有讲究――山则聚气;西东则不冲击青龙位,向官府表示诚意;老则是谋算深远;抠虽然难听,但也是现代企业标准化管理雏形;聚财云云,则从大院的结构,可以推演出房子主人是多么小心谨慎格物致知,一门儿心思做生意。

东方的感悟体系

勾心斗角,本来是古代建筑中含有易哲学的技术。而《易经》,在古代则是《周易》《连山》《归藏》的总称。周易是天人总纲,连山是堪舆,归藏是术数。可惜后面两个失传,估计是秦始皇以及汉武帝干的坏事儿。

“勾心斗角”的本来意思。以一根承重柱为中心,周围支梁都采用一种“勾”的方式嵌在承重柱上,而每个角都像“戈”在争斗交架在一起那样的方式。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而且有效的建筑方式,从秦一直用到清,哪怕是世界最大的木质建筑――故宫太和殿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可以称之奇迹。可是数千年过去,却没有相应的理论延伸――高手们都忙着给天家打短工去了。这可怎么得了?

东方的感悟体系被西方远远抛开也就这几百年,而西方就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虽然2012之后,被称为太阳系准则的某些文明可能如期而降,那时候中国体系的易可能会成为普世哲学,但至少我们在此之前也已经吃亏三百年了。

不过要是从文明来看,中国的感悟体系衍生出来的琴棋书画等,的确是西方难以企及的文明高度。齐白石作品已经逐渐超越毕加索梵高就是证明,卡斯帕罗夫被学围棋的少年改行国际象棋之后几年就逼和也是证明,鹅毛笔乃至钢笔连西班牙人都认为粗鄙不堪,中国书法当然是西方无法模仿的,钢琴小提琴交响乐的感官能否赶得上古筝的震撼?网络上经常说:“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

堪舆同样也是东方感悟体系中的高山,只是因为易经过于大逆不道挑战皇权,故此被镇压之后只好乖乖在民间忍耐。低下的地位和谋生环境不得不损害了易经、堪舆体系的发展――哪怕是伴随在皇帝身边的高人也不敢多嘴。

堪舆来自易经,兴于道教。道教主张“重人贵生”(尊重生命,善待万物),堪舆就是能够完成愿景的手段。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天地本就没有仁慈,不会偏爱人或者牲畜花草,在天地眼里全部和用草扎的狗一样。世人不解其意却蔑老子言语刻薄,以为是郭德纲来了,可老子的真正意思是:不因为有人的存在就轻视了猪狗等世间其他的生命,殊不知这才是天地真正的仁爱。

堪舆就是这种求和谐的易文化。

堪舆的和谐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句诗是讲述汉文帝刘恒深夜召见学者贾谊秉烛夜谈,询问内容不是治国而是鬼神的故事,用来讽刺统治阶层的不作为。李商隐对汉文帝刘恒很有意见,觉得他还不如穿越到现在,写一本《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好了,何必这么唠唠叨叨?

但是李商隐还是高度不够,汉文帝出身寒素,当然知道治理苍生的重要性,不然怎么能开创“文景之治”?但人治苍生,天地谁来管?实际上汉文帝很可能召见贾谊,询问关于长沙那边长江水系综合治理之类的事情,可惜贾谊不是李冰,没有都江堰的本事,可能瞠目以对,然后劝皇帝“您还是消停点吧。”

古今代沟,大抵如此。

堪舆研究的就是调节天地中不合理的“场”,给人类一个合理的居住“场”。不合理的气场,通常是人类看不到的空间。比如山西地下矿藏丰富,而这是堪舆很忌讳的事儿,但为什么山西人居没受多少影响?煤矿的前身是生物遗骸,而且是相对稳定的遗骸堆积,故此场并不强烈刺激人,相反对人还略有激发。而要是重金属矿,那就难说了。

所谓鬼神,就是不适合人居的“场”,体现出的能量波动。汉文帝用心良苦,却被李商隐这位暗恋道姑的文人风言风语,看来八卦自古都不让上层建筑喜欢啊。

堪舆是“极其丰富全面的了解勘察”,是寻找规律的过程。比如两个人猜拳,除非你如江湖骗子必读的《英耀》般察言观色,通常都会判断这是一种无序。

了解物理的朋友会想到一些东西,是什么?不错!“薛定谔猫”,大名鼎鼎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堪舆学告诉我们:除非进行极其丰富全面的了解勘察,否则一切答案都不是真实的。

佛学告诉我们:因果,无因即无果。

法家告诉我们:对于不讲道理的,就无需讲道理,棍子和绳子是最好的办法(对付无序最好的办法也是无序)。

道家告诉我们:无可以生有,有不可以生无。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3

作为一个似乎与乔家大院很有缘的乔姓人,我对乔家大院更感兴趣,很久以前,我就有一个美好的夙愿,到乔家大院去看一看。去年冬日的一天,一次赴山西学习的机会,使我如愿以偿。

大巴刚刚在乔家大院附近停下,我就萌生出一种难以明状的亲切感,周围到处是挂着“乔家大院”牌子的饭店、商品房,同游的人边风趣地说“到你家了”,我一边兴高采烈地回应着,一边来到了乔家大院的正门。它的右方挂着不太清晰的“山西AAAA级著名旅游景区”的牌子,顾不上照相,便迫不及待地随导游走进了这一个神秘而又真实的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祁县境内,是山西4A级著名旅游景区。我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乔家大院建筑注释:“内分6个大院,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布局宏大,工艺精美,观其外,如城如堡,高大雄伟;察其内,如宫如殿,富丽堂皇!所以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居民建筑的一颗明珠”。并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刚走近乔家大院,我就产生了许多疑问:乔家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势力?盖如此豪华的住宅?带着这些疑问,我便请导游介绍:乔家原是清代晋商巨族,发迹于清乾隆初年,衰微于民国末年,前后称雄包头商界200余年,故有“先有夏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誉。盛极时,统领几十个字号,横跨几百万平方公里,拥资千万两白银,可以说财大势雄!在乾隆至民国的200余年间,乔家几代东家和掌柜在北中国商界、金融界呼风唤雨,真可谓弄尽风流!

走进乔家大院,给人一种感觉是那么清新秀丽,古朴典雅,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十分的雍容华贵。标准的清代四合院建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整个设计呈“双喜字”形状;屋顶排瓦煌煌,美不胜收;门楼斗拱翘然,妙不可言;院墙壁垒巍巍,高不可攀。沿着用青砖铺就的甬道走进乔家北院,两座主楼坐北朝南,名曰明楼,巍然矗立,傲然俯视,其高大之形,如山如岳;其雄霸之气,如君如王。远望明楼,卓然、蔚然、超然,雄大雄伟;近看明楼,砖雕、木刻、彩绘,精湛精美;上悬“光前裕后”匾额,彰显出主人雄视千古的大气。走进楼内,古朴典雅的装饰映入眼帘,特别是后墙东西两侧的两挂门帘,更加引人注目,导游讲:这两挂门帘后面并没有门,它后面只是主人设计装修了像门一样的两面镜子,这样既显得室内空间比较大,又使来客以为还有两间卧室,真是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最后导游卖关子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地的一句成语“墙上挂门帘——没门。”

走进乔家南院,布局宏大,结构精妙,如园林之优美,如宫殿之辉煌。特别是屋顶护栏和墙壁门头上的雕刻,更是引人入胜,美轮美奂,欣赏价值极高。砖雕葡萄,枝壮、叶茂、葡萄繁,鲜美鲜活,真乃砖雕之神品。砖雕兽头像,其状特异,非常兽之形;其态特异,非常兽之神。其天兽耶?其仙兽耶?砖雕小门,雕饰精美,颇为雅气;冠名“洞达”更见雅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有两幅书法极品:一幅乃赵铁山书法,此公乃乔“在中堂”主人乔致庸孙婿、近代著名书法家,文章美,书法美,砖雕也美。另一幅就是百寿图。是乔“在中堂”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用篆字书写,能工巧匠雕刻于墙壁上,百寿图还配了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相传是清廷陕甘总督、军机大臣左宗棠来乔家时撰写。

走出乔家大院,察今思古,触景生情,感到此行不虚,受益匪浅。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4

在村西头半坡上的一处平地上,矗立着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式建筑,这便是乔氏祠堂。在前厅内,我们看到两侧墙壁上均镶嵌有碑刻。其中,乔氏重修家庙碑有两座,分别制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碑刻上方的两块匾额,一块上书“家声丕振”,另一块上书“节孝慈惠”,两块牌匾均写于民国时期。院子最里的土崖下有一孔砖拱窑洞,是祠堂里最重要的地方,是旧时乔家人祭拜祖宗的场所。

祠堂北边坡地上是一座座乔庄民居。乔庄现有古建筑百余间,保存较好的窑院式独立宅院有10所,都是背山面沟,依山凿窑,四周盖房,环围成院。如今,许多宅院前,还搁置着过去使用的石碾、石磨。

旧时乔家分东、西两个大院,每个大院由多个小宅院组成。为了便于管理和防止匪盗入侵,各个小宅院又有独立大门。如今,其他几座大门已不复存在,只有东院的石门孤零零地伫立着。

如今,村后的山坡顶上还保留着一座土寨,居高临下,有多孔窑洞。旧时,如遇战事,村中老少躲进寨内,青壮年上寨顶防御。岁月更替,眼下只剩下残缺的寨墙和荒草丛生的窑洞。

故 事

乔家祖籍山西,明朝初年迁居洛阳铜驼巷,随后其分支又迁往多处。当时,迁往孟津会盟一带的乔允升,为乔庄乔姓人的七世祖,曾官至刑部尚书。至清代乾隆年间,乔氏一支才把家搬到乔庄。乔庄人世代以耕读为生,勤俭治家使家族不断兴盛。此外,乔庄人世代热衷医道,几百年来,这里成长起多位中医名家,因此乔庄还被周围百姓称为“大夫窝”。

现在,乔庄大多数人已搬离山沟,选择平坦、交通便利处建造新房。但这里的古树老宅、田园风貌,吸引了国内众多美术界人士和学生前来创作。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学生的写生基地。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5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又称“赤壁鏖兵”,其熊熊的火光不仅照亮了许多雄姿英发的人物,改写了三国时代豪强纷争的历史,而且催生了不少怀今吊古的诗篇。晚唐时号称“小杜”(杜甫被尊称为“老杜”)的杰出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其中极出色的一首。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之南岸。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消灭袁绍统一北方之后,率号称八十万(实际为二十余万)的大军挥戈南下,于长江横槊赋诗,意图统一全国。东吴之孙权派大将周瑜等率兵三万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与曹军相遇于赤壁。屯兵江北的曹操将战舰以铁索连接起来,孙刘联军用周瑜部将黄盖的诈降而火攻之策,趁东南风起大破曹军,曹操从此再也无力南下,三国鼎立之势于焉形成。

从唐代以至于清代,咏唱赤壁及赤壁之战的诗作颇多。天纵英才的李白,也曾经一试身手,他的《赤壁歌送别》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这首诗发挥失常,应该是李白“不在状态”之作,如同最优秀的运动员也不能时时处于巅峰。明代以来,就有人怀疑它不是诗仙的手笔。在杜牧稍后专写咏史诗多达一万余首的诗人胡曾,也有一首《赤壁》:“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此作就事论事,没有闪光点,也缺少诗味,如果要评委亮分,只能勉强及格,前提还是评委宽大为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众多咏叹赤壁之战的诗作中,杜牧的《赤壁》缘何一枝独秀与特秀,千百年来传唱人口,就是事出有因诗出也有因了。

杜牧的《赤壁》是所谓“咏叹诗”。咏叹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门类或者说一个品种。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以西汉少女缇萦救父的史实所作的《咏史》,是我国咏史诗的开山之作。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为《咏史八首》,他是一代咏史诗名家。时至唐代,咏史诗空前繁荣,如果说唐代以前的咏史诗多出以五言古风,唐代则多出以五七言绝句和律诗,除李白、王维的有关作品外,杜甫的《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名篇。中晚唐时期,盛唐的盛况已经不再,诗人们抚今追昔,反思历史,寄寓感慨,出现了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罗隐、韦庄等许多名家,他们虽不专于咏史,却写出了许多咏史名篇,其中以“小李杜”最为杰出。杜牧的《赤壁》就是名篇中的名篇。

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为题材,抒写诗人感慨感悟的诗作。咏史诗的上乘之篇,必然具有精幽的“史识史见”与隽永的“诗情诗味”,杜牧的《赤壁》一诗,正是二美并具。

《赤壁》诗的二美并具,有赖于构思的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赤壁鏖兵是一场大战,写法上一味求大,就会流于浮泛空疏,大而无当,杜牧巧妙地从一枝“折戟”着笔。“戟”,原是盛行于东周的将戈、矛合成一体的古代兵器,既可直刺亦可横击,战国时改为铁制。赤壁山下,长江岸边,一枝沉埋在泥沙中尚未完全锈烂的铁戟令诗人浮想联翩。“将”为拾起、捡起之意;“认”,系辨识、回想之意。磨洗、把玩这一枝断戟,令人回忆起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以及发生于斯时斯地的那一场战争。小的是“折戟”,大的是“前朝”,大中取小而小中见大,意象具体鲜明而时空渺远辽阔,激发出读者无尽的审美期待。

《赤壁》诗的二美并具,还得力于构思的逆向思维、翻叠见意。一般人写赤壁之战都是从周瑜的胜利着眼,而好为翻案之法的杜牧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假想中的周瑜的失败着笔。“与”,给予之意,“不与”即“若不与”,是一个假设性的否定句,周瑜在赤壁大战十年前拜将时年方二十四,吴中百姓均称他为“周郎”,此句以反说作全诗的拗折与翻叠。“铜雀”指铜雀台,为曹操所建之休闲行乐之处,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二乔”实为“二桥”,系桥公之大小千金,天姿国色。孙策纳大乔,“小乔初嫁了”周瑜。后二句意云若不是东风给予周瑜便利,二乔已是曹操的英雄爱美人的战利品了。果若如此,孙、刘两方的家国不保,自己可想而知。宋人许彦周在《彦周诗话》中批评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如此解诗,真是一个不懂诗为何物的书呆子。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6

乔军家境贫寒,生活的艰辛让他走了不少弯路。成名后,乔军决定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的农民歌手。他和妻子商定,凡是农民歌手来家里,一律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教。久而久之,乔家也成为了农民歌手“驻京办”。“大衣哥”朱之文、“红歌达人”刘畅、“奶农歌手”刘仁喜、“关东农民”马广福等,都曾在“驻京办”停留休整。而乔军夫妇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咱在北京的人”。

和农民歌手惺惺相惜

1971年,乔军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大桥镇的一户普通农家。从小,他就喜欢哼哼唱唱,村口大喇叭里播放的歌,只要听上几遍,他就能跟着唱。

高考时,乔军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中学做音乐老师。教师这职业不错,可乔军总觉得这跟自己期望的不一样。就在乔军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陈晓芳。陈晓芳是当地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她一直鼓励乔军坚持梦想,并陪着他一路向前。

1994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一年后,陈晓芳怀孕了。恰巧这时,乔军有了一个去北京学习音乐的机会。陈晓芳坚持动员丈夫去,并亲自把他送上了火车。到了北京后,乔军拜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教授为师,毕业后,他被江苏教育学院聘为音乐系讲师。2003年,乔军辞去江苏教育学院的工作,成为中国人民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歌唱演员。陈晓芳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紧跟着丈夫的脚步来到了北京。2008年底,陈晓芳被北京教育学院聘为副教授,并担任幼儿艺术教育教研室主任。

一路走来,乔军深知自己走得多么不容易,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土里长大的孩子,如果没人推他一把,他一个农村孩子走不到这一步。

2011年3月初,乔军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歌唱选手的参赛视频。那位选手穿着一身军大衣,局促的表情与怪异的装扮与舞台格格不入,然而当他亮开嗓子唱出第一句时,乔军立刻被震惊了。

几天后,乔军接到了山东卫视《我是大明星》节目负责人的电话:“乔老师,我们节目里来了个叫朱之文的农民歌手,歌唱得特别好,但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歌唱训练,您能不能辅导辅导他?”听说对方是农民歌手,乔军爽快地答应下来。见面的那一刻,乔军愣住了,这不就是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大衣哥”嘛!

“大衣哥”朱之文1969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人,和乔军一样家境贫寒,从小酷爱唱歌。乔军把朱之文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室,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朱之文在演唱时有些拘谨,动作也比较僵硬。乔军让朱之文躺在沙发上唱歌,因为人躺在沙发上状态是放松的。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朱之文兴奋地对乔军说:“这样唱感觉就对了,也更舒服了。”

乔军不仅指导朱之文的演唱技巧,还亲自带他到录音棚录音。从未进过录音棚的朱之文看什么都新鲜。乔军一句一句带着朱之文唱,为他监棚。

一次录完歌后,乔军把朱之文带回家里吃饭。陈晓芳做了一大桌子菜,朱之文有些受宠若惊:“我一个种地的,能唱歌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没想到还能和乔老师坐在一起吃饭,我觉得这辈子都值了。”乔军拍拍他的肩膀:“拿出干活的劲,好好当一个‘农民歌手’,给咱农民争口气。以后你上北京来别住宾馆,我家里有你睡的地方。”此后,只要朱之文去北京,乔军都会邀请他去家里吃饭,留他住一晚,两人像老朋友一样,一聊就是大半夜。

普通小家成“驻京办”

朱之文特别崇拜著名歌唱家金铁霖先生,能有机会跟金铁霖正式见一面,是他最大的梦想。为了帮朱之文圆梦,乔军私下里帮他和金铁霖牵线。乔军的老师马秋华是金铁霖先生的妻子,他多次去拜访老师,最终促成了这事。

2011年6月,朱之文与金铁霖先生第一次见面。金铁霖并不认识这个网络红人“大衣哥”,他让人现场用钢琴弹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曲子,从未听过钢琴伴奏版的朱之文懵住了,他憨厚地问:“这是啥歌?”乔军哭笑不得:“这是你经常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啊。”朱之文这才一拍脑门,恍然大悟一般:“原来是它啊”。

金铁霖先生也被朱之文的憨厚朴实逗乐了,他让人重新弹奏了一遍。这一回,朱之文一开口,金铁霖先生立刻震惊了。当得知朱之文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只是跟着自己的几盘磁带练习便能有今天的水平时,金先生更是赞不绝口。在乔军的撮合下,朱之文成了金铁霖先生的一名学生,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回去的路上,朱之文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乔军笑着说:“你多唱几首歌给我听,就算是报答了。”此后,逢年过节的时候,朱之文都会去乔家走动走动。

一次,陈晓芳在厨房里做饭,隐约听见书房里传来嘹亮的歌声,原来是丈夫和朱之文两人在对歌。老哥俩你一句我一句,唱得十分投入。晚上,朱之文走后,陈晓芳还在厨房里收拾。妻子平日里工作很忙,还要忙活着接待这些客人,乔军心里有些愧疚,他对妻子说:“这些农民歌手不容易,咱能帮就帮一些,你的辛苦我都记在心里。”陈晓芳微微一笑:“他们能来咱们家,说明信任咱们,咱们都是农家出生的孩子,更知道外出打拼多么不易,我们不帮谁帮。”此后,只要有草根明星、农民歌手找到乔军求教,他总是应承下来。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农民歌手,他跟妻子还制定了“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教,让这些有才华的农民没了后顾之忧。

在农民歌手圈里,乔军成了热心的老大哥,谁有难处第一个总是想到他。乔军那个普通的小家,也成了农民歌手“驻京办”。

农民歌手共同的亲人

2012年3月,乔军去山东参加一场文艺演出。刚下台,一位中年男人就找到他,激动地说:“乔老师,你好!我叫刘畅,一直都喜欢听你唱歌,听说你来这,我特意从辽宁鞍山老家赶过来,就是想跟你聊聊。”一听“刘畅”两字,乔军一下子激动起来:“你是不是那个爱唱红歌的刘畅?”1969年出生的刘畅,当过7年煤矿工人,收过废品,开过小饭馆。后来,因为喜欢唱歌,便开着一辆面包车,四处唱红歌,全国各地义演了九十多场,被誉为“万里唱红歌第一人”。

2013年8月,刘畅要去新加坡参加“国际华人艺术节”,从北京转机。恰好刘仁喜也在北京,两人便约定去乔军家“蹭饭”。老友要来,乔军自然高兴。陈晓芳在单位忙工作,来不及回去,三人便去楼下的饭店吃饭。

饭桌间,刘畅提出一些演唱方面的问题,乔军一一为他热情解答,为了指导示范,乔军甚至在饭桌上就唱了起来。不时有好奇的客人投过来探究的目光,乔军却并不在意,依旧教得十分认真。刘畅特别感动。后来,刘畅在“国际华人艺术节”上荣获业余组民族唱法一等奖。得知这个好消息,乔军第一时间发去祝贺短信。

2015年4月30日,乔军和妻子陈晓芳受邀参加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节目。节目最后,朱军问陈晓芳:“家里总是客人不断,都是来向你丈夫拜师的,你还要跟在后面招呼着,觉得累吗?”陈晓芳笑着摇摇头:“累啥,无非就是多做两个菜而已,来我家的都是客人,都是亲人,我会备好酒好菜,让老乔陪他好好聊聊。”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7

带着这个难题,我们不妨求教乔布斯。“乔神”不在,但产品还在且不断推陈布新,更有乔布斯的灵魂精神遗产永驻。我读过几种版本关于乔布斯“神一样的传奇故事”,相较之下,唯有美国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更让我走心,不仅这部书稿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传记”,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部书稿更接近真实的乔布斯。书中最后的一章关于精神“遗产”的记录,更让乔布斯的灵魂飞升启发后人。

“还有一件事……”这是乔布斯演讲结尾时喜欢用的一句话。在乔布斯诸多的“还有一件事”中,如下的两句话,就是对我们疑问的回答。其一,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创造伟大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其二,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们的责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们将要什么。我记得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是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为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还没落到纸面上的东西。

按照乔布斯的箴言去衡量“中国的乔布斯”,业界的诸多掌门人多是“心领”却没有“神会”。一位企业大咔动情地说,“国人到日本购买马桶盖是我们的悲哀”!行动上却跟着市场的感觉走,放言生产5000万部智能手机。这是十足的利令智昏的跟风行为,势必要续写到国外买手机的悲哀。也有企业大佬,今天养猪,明日种桃,后天酿酒……恕我直言,你的产品客户不会因吃了你的猪肉,喝了你的美酒,就赞扬你的“PC”、“iPhone”胜似苹果。你家产品的核心部件就会不靠进口,不受他人制约。还有一家世界闻名的电商,今日投资,明日涉足健康,后天又想占领传媒,都是有钱任性,为什么不加紧管好自家的“店小二”和“快递小哥”做到一流服务呢!

今年两会期间恭听了工信部领导的讲话,恍然大悟,“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如果按技术先进性和制造实力的“五个等级”排列,美国居首不必说了,我们只能排在第四梯队和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国家比肩。如果想追赶上美国的现在水平,大约还需30年的时间。大自航空母舰,小至圆珠笔“珠”,还有那离不开的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部件,都是供给侧的必需之物,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追赶。

北京鸭世界有名。你可知道现在英国的“樱桃谷鸭”击败了北京鸭。殊不知,樱桃谷鸭70年前的种鸭是北京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培育,潜心研究,敢于投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现在的樱桃谷鸭一年出栏11亿只,而北京鸭是800万只。看来大佬养猪也未尝不可,但要玩出名堂,那就要坚持创新,玩到极致,浅尝辄止,只能望其项背。

东北乔四的故事篇8

大约在1959年前后,中苏两国“同志加兄弟”的人造“蜜月”迅速转冷,开始了近30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大起大落、骤冷骤热,这在国家关系中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重新正常化之路却极为曲折。在对抗岁月里,现实的民族利益与历史恩怨纠结,两国恩断义绝,攻击性宣传使两国国民也互视对方为妖魔,信任降到冰点。

1989年5月15日,在时隔30年之后(1959年赫鲁晓夫首访中国),苏联元首戈尔巴乔夫前往北京开启破冰之旅;两国都以重新走近对方而实现了政治、外交的自我完善。

正常化的前夜:新的历史周期

到1970年代末,中苏迎来了改善关系的时机。中国终结了“”苦难,认识到闭门造车是不可能之事,开始了改革开放;同时,因里根政府,中国被迫加快与苏联改善关系。苏联也欣喜地看到中国放弃了“毛主义”,双方都不再无谓纠缠意识形态,都对对方的改革深感兴趣。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后期释放善意,中方谨慎回应并设置底线:希望苏联消除“三大障碍”:入侵阿富汗、屯兵蒙古、越南入侵柬埔寨。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讲话,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同家,并愿改善苏中关系;但前提是“不损害第三方利益”,这表明:关系正常化的条件并未成熟。

经过30年相互隔绝之后,两国都走入新的历史周期。中国从很低的起点开始改革开放,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但是,最初的10年也滋生了腐败等社会问题;并且,受两方影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上升。

苏联同样处于历史转折期。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当时普遍的社会情绪是:“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而在国际上,苏联处境孤立,其亲密盟国古巴、越南、东德等国实力有限;入侵阿富汗引起“半个世界”与之对抗(美国、伊斯兰世界、中国等)。

中国的改革模式并非纯然首创,曾借鉴匈牙利等国经验,而苏联则只认为这是19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简单翻版,较为轻视;但一些汉学家和外交官目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变化,建言学习中国。“改革”作为戈尔巴乔夫动员苏联社会的新意识形态,起步晚于中国,但步幅很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但几年后,苏联的危机急剧爆发,戈氏“新思维”反而成了反面教材。还在苏联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曾说过:戈氏的初衷也许很好,但是这样搞法恐怕至多可支持五六年――竟如神启般言中。

1980年代初,当中苏正常化尚在谈判阶段,民间的“正常化”已闻风先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份的边贸已如火如荼;苏联企业参加中国展会,并为50年代苏联援建的工业设施升级改造;时隔多年之后,《人民日报》重新称苏联为“伟大社会主义国家”。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表示欲与中国和解。其助手切尔尼亚耶夫在《与戈尔巴乔夫在一起的六年》(1993年版)中记述,1985年苏共四月全会前,阿尔巴托夫提议应尽快理顺与中、日等国关系,解决阿富汗问题;戈尔巴乔夫只表示要尽快解决阿富汗问题;但四月全会就确定要与中国等国发展合作。

1986年5月,戈尔巴乔夫表示:“对我们来说,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不亚于与美国的关系……外交局势越来越取决于苏中关系……”7月28日,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讲话称:正与蒙古领导人研究撤出大部分苏军,并表示“苏联准备在任何时间、层次认真讨论建立与中国的睦邻关系”。但是,对于苏联来说,中国虽很重要,但只有在“冷战”格局改变之后才有意义。苏联必须全面收缩:军备竞赛消耗其40%的国民财富,苏联早已力不从心;在阿富汗,苏联陷入美国的战略捕兽器;油价大跌(一说是美国和沙特联手做局所致)导致外汇严重不足,无钱进口粮食;苏联需要西方的贷款、技术、投资。1987年12月8日,美、苏达成削减中短程核导弹的协议,双方不再视对方为敌手。这样,在美国的“冷战”结束之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冷战”早已终结。

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苏联加快消除“三大障碍”的步伐。1987年,苏联从蒙古撤军5万人;1989年,苏蒙协议规定,到1991年撤出全部驻蒙苏军。

阿富汗之于苏联,如越南之于美国。苏联早想抽身退步,但必须安排好善后、“赢得和平”,以免出现一个反苏的邻国、或其真空被美国填充。从1988年5月15日起,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到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回国。

越南入侵柬埔寨体现了中苏军事对抗,但苏联一直推说这涉及第三国,曾提议中国先实现苏中关系正常化,再一道解决柬埔寨问题;但中方认为应先解决柬埔寨问题,然后才实现正常化。为此,戈尔巴乔夫的同事沙赫纳扎罗夫曾表示:“苏中关系正常化的钥匙多半在河内,而不是莫斯科或北京。”

1987年5月,戈尔巴乔夫先后与越共总书记阮文灵、柬埔寨“人民”主席韩桑林、柬埔寨政府主席洪森会谈。1988年7月20日,戈尔巴乔夫与阮文灵再次会谈,越方表示,准备在1989年底、1990年初从柬埔寨撤军完毕。至此,妨碍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完全消除。

此前,两国都大幅裁军,为首脑会晤创造良好氛围。1985年,中国裁军100万(主要是守卫中、苏边界的驻军),一些军工企业转为民用。1988年12月,苏联裁军50万,其中乌拉尔军区等裁军20万。远东苏军裁为12个师并重组,太平洋舰队裁减16艘军舰;苏联宣布,不增加其亚洲部分的陆基核武器和核轰炸机。

格科乔夫《戈尔巴乔夫》(2001年版)一书记述:到了1989年,中苏双方都认为。高层会晤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访华的外交遗产

1989年5月15日,如日中天的世界政治明星、苏联“改革之父”戈尔巴乔夫如约访华,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会晤。对于可能会涉及的历史问题,戈尔巴乔夫有备而来。邓小平明确阐述中方对沙俄侵华、中苏关系恶化等历史问题的立场,但无意纠缠,而主张“一风吹”;相应地,戈尔巴乔夫同志也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苏方在中苏关系恶化方面也“负有部分责任”,并坚持边界应维持现状――二战后形成的疆界。

中苏会谈纪要规定:中方欢迎苏方撤出75%的驻蒙军队,并希望剩余苏军能尽快撤出;在现有中苏边界条约的基础上,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以及平等协商、相互理解和相互让步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双方责成两国外交部长就边界问题专门讨论。在戈尔巴乔夫访华期间,边界问题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确定。两国外交部签署的文件中指出:中方认为,中苏边界的争议地段

有3.3万平方公里――包括与吉尔吉斯共和国接壤的4000平方公里。

同中国领袖、邓小平、等人的会谈令戈尔巴乔夫很满意,关系正常化使中苏两国的负担都大大减轻。而访华可谓戈氏外交方面的最大成就之一:是他,而不是别人,顺利拿下中国这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啃不动的“硬骨头”。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有某些消极言论认为,戈氏访华签署的协议使“中国人能够不受控制地向俄罗斯腹地扩张和渗透”;戈氏无条件地满足了中国的要求,苏军刚从阿富汗撤离,阿局势就失控并陷入内战;等等。

1989年后的中苏合作已获得惯性和动力:1990年上半年,两国政府签署裁军协议,巩固互信。1990年4月,总理访苏时签署了中苏划界协议;5月,中苏签订合同,中国购买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飞机。然而,戈尔巴乔夫在中苏关系舞台甫一亮相,苏联即已走到尽头。对于苏联领导人来说,邓小平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警语。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意义,更多的是“结束过去”;而“开辟未来”的重任,则落到新俄罗斯政治家的肩上。但是,戈尔巴乔夫留下一笔积极的政治遗产,其北京之行是中苏关系的尾声,却是中俄关系的新起点。只是由于苏联猝然消失,领土划界才成为遗留问题。

1991年之后,苏联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消亡,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对手一分为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变局凸显了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俄学者的著作中写道:中国方面急切地要求解决边界问题。面对中国的强烈要求,中亚相关国家急忙培训相关人才,调取苏联时期档案,求助于俄罗斯;划界再次成为中国与俄、哈、吉、塔建交之初须率先解决的难题。

苏联的命运在东方早已注定?

戈尔巴乔夫访华时,苏联国内的危机已经成熟:日用品奇缺、生活水平不见提高、民族冲突不断(到1989年,民族冲突已导致292人死亡,5200人受伤,36万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等族成为难民)。中外记者都注意到,戈尔巴乔夫的随从在北京的商场大量采购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强大的苏联走向末世。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失败》中判断,苏联突然崩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989年夏天,中国也像苏联、东欧各国一样遭遇“民主化”(所谓“第三波”)浪潮。戈尔巴乔夫访华适逢街头游行,游行者主张效仿苏联的激进改革。有俄罗斯著作写道:“北京街头的骚乱似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一些学生试图与苏联‘改革之父’见面,但是,戈尔巴乔夫避开了。据身边人说,中国领导人阻碍这样做。”鉴于中国的非常局势,戈尔巴乔夫匆匆结束访问回国。无疑,中国当时发生的事情既有内在根源,也有强大的外来推手。

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我毕生的目标就是摧毁共产主义和难以忍受的对人的……2000年之后将到来一个和平和普遍繁荣的时代。但是,世界上还有一支力量阻滞我们向和平和创造前进――我指的是中国。我访问中国时,爆发了大规模学生游行;当时我曾觉得,共产主义在中国即将衰落。我曾试图对那个巨大广场上的游行者讲话,表示好感和支持……”吊诡的是:中国学者曾往俄罗斯求证此事,戈尔巴乔夫方面否认有过该讲话;但是,许多学者(包括俄学者在内)对该讲话都不以为假,并加以援引。

在苏联,访华及随后中国平定动乱之举 却令戈尔巴乔夫声望大跌。苏联对于中国平 息骚乱的举措保持善意“中立”,但民主派却 消极评价。6月6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 过声明,对北京发生的事件表示“关切”,一 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驻俄使馆附近集会。还 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对中国回避政改的改 革模式也负有责任。俄学者舒宾在《改革的 悖论》(2005年)一书中写道,“中国由改革 的象征瞬间变成一个可怕邻国”,不少苏联国 民对中国怀有恶感。

但是,1989年到1990年间,苏联国内 思想政治斗争激烈,最终,苏联仿照中国放 开一些领域,改善国民生活:恢复酒类生产 和消费;扩大个体劳动、私营贸易;允许自 由打买卖郊区住房,城市住房私有化等。

中国平定动乱之举还引发苏联国内政治 力量重组。反改革力量要求戈氏仿效中国, 消除骚乱、恢复秩序;但是,戈氏拒不听从, 担心他“建设民主的高贵理想就会终结”,苏 联会血流成河。因中国的例证他更加确信: 同时搞政治、经济改革是错误的,应先搞政 治改革,后搞经济改革。政治精英中的“中 国帮”遭打压而噤声,但戈尔巴乔夫也遭到 夹击,执政能力被大大削弱。

俄《外交家》主编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曾于1989年和2007年两次来华。他曾写下 自己的思考:1989年的中、苏处在同一十字 路门,而仲夏的北京平乱事件不仅决定了巾 同的命运,也决定了俄罗斯的命运:前者腾飞, 后者沉沦。看到举世震惊的一幕后,戈尔巴 乔夫曾说:“我们中还有人想走中国道路。今 天我们已看到,这条路会通往何方。我不想 让红场变成天安门。”但是,中国的故事只是 其“关于未来的回忆”,苏联很快也爆发了无 休止的骚乱。苏联的“舵手”没有采取果断 措施,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周恩米:戈尔巴乔夫的“护身符”?

俄罗斯曾有一则政治幽默:在苏联史上, 秃顶和浓密头发的领袖交替执政,秃顶领导 人如列宁、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较为温和, 而头发浓密者如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叶利 钦较为残暴。或许,戈尔巴乔夫堪称苏联最 温和、“善良”的总统――在对外方面尤其如 此:苏联不再是“邪恶帝同”,而是一个“善 良帝国”。在苏联解体进程中,戈尔巴乔夫放 弃了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未干预东欧的事 务;他努力使“冷战”结束;理顺了与中国 等国的关系;使俄罗斯在道义上站到新起点。 俄国国民至今珍视已经获得的政治自由和公 民自由,而德国人由衷感谢他支持德国统一 的善举。当然,做政治家和做道德家常常是 冲突的,如果说,苏联解体就是其交换物, 那代价确实太大了。

苏联解体是西方称颂戈尔巴乔夫的理 由,却是东方责难他的原因。在其有生之年, 戈氏经历了辉煌与飞升,也经历了屈辱和沉 沦;到后来,更多的是遭受指责、甚至粗鲁 的谩骂和攻击,身陷唾沫之海。

苏联解体前后,戈尔巴乔夫的威望达到 巅峰,被称颂为俄国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 1992年,民主派人士萨莫伊洛夫在《独立报》 撰文:戈尔巴乔夫“折断了强大的法西斯帝 国的脊梁”;有人欲为他锻造金身,纪念其 业绩。但是,当俄罗斯经历了苦难的社会转 型之后,戈氏的声誉就跌落谷底,许多历史 和政论著作将他称为苏联解体的罪人,是西 方间谍、共产主义和俄罗斯的叛徒。而戈尔 巴乔夫仍对荣辱无比挂怀,会主动被动地为 自己辩护,将责任推给叶利钦、民主派、8・ 19事件密谋者。他本身就是一个难解的心理 之谜:从不认为、或表现出自己是失败者。

最饶有兴味的是:他喜欢引用关于周恩 来的典故作为“驱邪”的“符咒”,且百引不 厌。如,2005年12月26日在《论据与事实》 网站的访谈(纪念改革20周年)、2006年8 月12日《莫斯科回声》电台访谈(纪念苏联 解体15周年)等场合下,他曾多次引证该典 故:1960年代,法国代表团访华,曾问周恩 来:你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对世界、特别是 对中国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回答:法 国大革命才过去170年,现在评价还为时尚 早。同理,戈尔巴乔夫也希望时间对自己有利。

1991年之后,政治家戈尔巴乔夫已成 为历史人物,而他的悲哀,在于他依旧在世。 诚然,在我们的时代,他的声望多半已不会 有起色。他在2002年至2004年领导的社会 2007年被迫解散,今年5月13日他 宣布要创建的独立前景也非常暗淡。 但是,时代在变,每一代人的利益、价值观、 志趣都在变,而任何观点,都能找到成打的、 有后见之明的史学家为其鼓吹和论证。有什 么能是确定不移的呢?

而后来者的幸运或许就在于:他们可以 超脱,可以超越寻找历史“责任者”的思路, 在已被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切源于底盘质素

实地试驾全新设计的上海通用雪佛兰科鲁兹后,可以告诉大家它有能耐一扫过去雪佛兰在国内的形象,作为雪佛兰全新设计的开始,科鲁兹肩负着这品牌重新开始的重任。

上一篇:试验员考试试题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