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的非爱行为

时间:2022-10-08 10:49:07

师生之间的非爱行为

曾经在一些文章中看到“非爱行为”一词,印象颇深。单从字意上来看,很难领会其中之意,仔细读来,才知道这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每个人心理上都经历过的一种强制性的爱的行为,是一个人以爱的名义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的、强迫性的掠夺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父母儿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之间相处久了,最容易产生这种行为,当夫妻之间的爱成为一种私欲和习惯时,双方往往把这种爱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想拥有对方的全部,包括对方的身体和情感,甚至过去和未来…

而恋人之间也是如此,以为付出了爱,就一定换来同等的回报,只是这种爱最终成为一种伤痛时,你也许心有不甘,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心想:我对你怎样怎样,所以你必须对我怎样怎样,如果我得不到你的爱,别人也别想得到,这样的话会越走越远……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可就是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换来的往往是儿女的抵触心理和日渐反感,身为父母一定会为儿女们的冷漠痛苦,也一定会为儿女们的不孝无奈。只是有些父母从来没想过给儿女留下宽松的成长空间。

所有这些,都是所谓的“非爱行为。”

现行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常常发生这种非爱行为。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生涯中,经常面对学生苦口婆心,让学生忆老师的苦,思自己的甜,有时老师甚至把各种大道理给学生讲尽,诉说老师多么多么辛苦,学生的家长多么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他们要好好学习。本以为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

现实教学过程中这种教育的无效果现象令我们深思。心理学上界定的这种非爱行为,不同于我们说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侧重的是接收对象自觉受到心灵触动自然产生的一种感激之情。而非爱行为是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旦有强制意味,就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情绪,尤其是青春期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叙说自己的辛苦时,如果场合、语气等因素不恰当,都会引发学生其他的联想,教师有炫耀、表功之嫌,所以,这种教育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出现因爱生恨。

谁都无法否认一个做老师的爱和为学生付出的心血,但我们从未意识到,我们的爱的行为是对学生的掠夺,已经伤害到他们,因为我们只是按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按我们的意愿去爱他们,没有考虑学生们的需要、学生们的感受,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了解。所以这样爱的结果是对学生的侵犯和伤害,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伤害。

孔子曾教育过我们,过,犹不及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都要有限度,要达到这种平衡,不能生硬地让学生服从我们所谓的好,师生之间都要调试各自的期望值,对彼此的性格特点都要有充分的了解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这个天平,永远都是倾斜的,不可能达到平衡。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陕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