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家族新成员――“vuvuzela”探析

时间:2022-10-08 10:35:49

英语词汇家族新成员――“vuvuzela”探析

摘 要:“vuvuzela”原为南非球迷助威工具的名称,却借助于南非主办2010年世界杯而成功地跻身于英语词汇大家族,随之便涌现出一批相关的新词――在“vuvuzela”族词诞生的过程中,网络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尽管“vuvuzela”的起源存有争议,但为了保存其源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同时求得译语言文化的认同,“vuvuzela”宜翻译为“呜呜祖喇”。

关键词:新词;族词;网络;语言文化;呜呜祖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8604

收稿日期:20101216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09-10D162)及淮南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团队项目(JXTD200902)资助

作者简介:丁立福(1977-),男,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On 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vuvuzela”

-a new member of English vocabulary

DING Li-fu,ZHANG Wen-f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

Abstract: “Vuvuzela”, the term of a tool for football fans’ cheer and encouragement, has ascended into the English lexicon with the help of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in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 and therefore ushered in a series of concerning new words. In the birth of “vuvuzela” family lexicon, the network plays a catalytic role. Although the origin of “vuvuzela” is disputed, it is proper to translate “vuvuzela” into “呜呜祖喇” in order to keep its disparity in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acquire the accepta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Key words: new words; family lexicon; network; language culture; vuvuzela

2010年国际足联(FIFA)第世界怀由南非共和国主办,确实成就了一段历史:世界杯首次来到非洲大陆,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杯,而非洲则借此消除其往昔“贫穷、疾病、冲突”的不良印象,开始以积极的正面形象步入世界舞台;南非人民首次团结起来为世人筹办顶级赛事,反过来必将进一步消除南非各民族间的隔阂,极大地推进各民族间的和睦相处;西班牙首次捧起大力神杯,步入足球的巅峰时代……就英语而言,南非世界杯还有一项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成功地将“vuvuzela”输入英语词汇。

一、“vuvuzela”起源分析

在世界杯赛场内外,均可目睹这些色彩鲜艳、大小不一的“vuvuzela”。简单地说,“vuvuzela”是南非球迷用来助威的一种工具,其外形类似普通喇叭,但通过嘴唇与肺部的协调配合却能吹出强劲且单一的高音。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新近的测试表明一个‘vuvuzela’对着耳朵全力吹奏发出的噪音可达127分贝。这比122分贝的击鼓声、100分贝的电锯声以及121.8分贝的裁判口哨声都要高 ……长期处于此种噪音之下有永久失聪的危险。”[1]可是“vuvuzela”早已成为当地的民俗,足赛比赛中“vuvuzela”吹奏出的嗡嗡声对队友而言可能是最佳的鼓励;但对对手而言则会是无情的杀手,对观众而言则是难以忍受的噪音,即便是电视机前观看球赛直播的观众也一样的难以忍受,此外“vuvuzela”还存在传播疾病与被足球流氓利用的危险。因此在2004年5月国际足联将世界杯举办权交给南非时,是否要禁止在赛场内使用“vuvuzela”曾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这根本就没有争论的空间,所谓“客随主便”,哪有限制“东道主”展现自己特色文化的道理?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也曾表态,“这是非洲的文化,我们在非洲就要允许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文化来。这种喇叭助威方式(vuvuzela)是一个自我表达的方式,只是其他国家里很少看到而已”[2]――这是对“他者”文化伦理上最起码的尊重。

越是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一些词汇及其所指称的事物,其来源往往越发难以追朔,如汉语里的“龙”。“vuvuzela”也是这么一个文化负载词或事物,它深深扎根于非洲大陆,与非洲人民尤其是南非人民息息相关,其确切来源似已不可考究。目前相关其来源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洲部落首领召集居民们开会的号角类工具,由非洲捻角制作而成。2.南非人用来驱赶狒狒的噪音工具,因此当地流行着“一只狒狒被大量的噪音杀死”的传说。狒狒是一种主要生长于非洲大陆的哺乳动物,是灵长类中仅次于猩猩的大型猴类,群居且好斗,是自然界中唯一敢于围攻狮子的动物。非洲土著居民与狒狒斗争也只能依靠“声势浩大”的群体行动了,可能就借用了这个“vuvuzela”所吹出的噪音力量。久而久之,“vuvuzela”便演化成一种团队精神,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于是南非乃至非洲的广大球迷便广泛使用“vuvuzela”来给队友助威以期淘汰对手。当然踢球靠的主要是技术,“vuvuzela”不过是非洲人民助威的一种方式,或一种文化信仰得以表达的载体罢了。3.是对非洲祖鲁语(isiZulu)“vu-vu”的仿造,而“vu-vu”在祖鲁语中意即“制造噪音”。

上述诸种说法都与声音有关,且都与非洲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饱受诟病之后仍得以在南非世界杯上大放光彩,成为本届世界杯赛场上极其独特的一道风景线。然而究竟是谁首先发明制造了现代意义上的“vuvuzela”?首先是南非的拿撒勒浸礼会(Nazareth Baptist Church)站出来抬高“vuvuzela”的文化地位,并宣称它是本教会的圣物。在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地区,拿撒勒浸礼会就是使用“vuvuzela”来进行一年一度的朝拜活动,适时信徒们都要在“vuvuzela”的吹奏声中赤脚步行3天以追溯先知的足迹。拿撒勒浸礼会曾试图拿到“vuvuzela”的销售版权费,并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来阻止球迷们在世界杯上滥吹其圣物“vuvuzela”。后来,凯泽酋长足球俱乐部(Kaizer Chiefs F.C.)的铁杆球迷沙丹•马克尔(Freddie “Saddam” Maake)则宣称自己发明了这个“vuvuzela”:早在1965年,他曾将自行车喇叭上的黑橡皮吹嘴去掉从而将其改造成一个铝制“vuvuzela”;他随后发现太短了,便安装一个管子增加了其长度。他有自己使用铝制“vuvuzela”的照片,分别摄于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非的地方性及国际性球赛,以及1992年、1996年及199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3]。不过第一个拿到“vuvuzela”的专利并开始批量生产塑料“vuvuzela”的人则是南非马辛斯丹运动公司(Masincedane Sport)的尼尔•范•斯卡尔奎克。

二、“vuvuzela”翻译探讨

翻译,表面上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深层次地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所以从本质上讲,翻译“可被视作是文化与文化间的一种交往行为,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既应‘尊重自己’,即保持译语文化所独有的特征和本质,又应尽可能‘尊重别人’,即保持源语文化的差异性”[4]14。“vuvuzela”既然带有浓厚的源语文化特色,如何保存其源语文化差异性并同时求得译语文化的认同,即带有译语文化特质就成为翻译“vuvuzela”的关键。目前“vuvuzela”的中译文可谓五花八门,经研究分析发现其中译文大致可归纳为三类:1.非洲笛、非洲号、南非号,南非喇叭、长喇叭;2.呜呜祖拉、呜呜泽拉、呜呜赛拉、巫巫宰拉、巫巫兹拉、巫巫塞拉、瓦瓦祖拉、嗡嗡祖拉、呼呼塞拉、呜呜些拿;3.呜呜号、呜呜声喇。其中第一类完全抹杀了“vuvuzela”源语文化的差异性,粗糙地将“vuvuzela”直呼为译语中的“笛”、“号”或“喇叭”。第二类则完全忽略了汉语属表意文字这一语言文化特征,简单地按照“vuvuzela”的读音进行对译,丝毫起不到表意的功能,而且极其难以记忆。相比之下第三类则兼能凸显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与译语文化的特征,“呜呜”可以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vuvuzela”在源语中的读音及其文化差异性,另外“呜呜”与“号”或“喇”组合在一起在汉语中亦拥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易于得到汉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认可与接受。

考虑到“vuvuzela”是个文化负载词,与南非人尤其是祖鲁人有关,而祖鲁族作为南非九个黑人民族中最大的一个,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南非本土民族文化的代表,建议将其“vuvuzela”译为“呜呜祖喇”。一是“呜呜祖喇”大体上是对“vuvuzela”的语音模仿,尊重了其源语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其在源语中的读音;二是“呜呜祖喇”具有译语表意的功能特征,容易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可,有望在译语中生存及传播开来:“呜呜”是象声词,与“喇”结合在一起则更能表达这是一种乐器名,若是译语读者具备“‘vuvuzela’源自祖鲁语”这一文化背景,就更能理解“vuvuzela”的含义了。从纯理论的视角分析,这种翻译兼具音译与意译的优点、归化与异化的优点;事实上,多数文化负载词翻译时只有巧妙地结合音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译文才能迅速得到译语读者的认可并迅速传播开来,如motorcycle (摩托车)、neon sign(霓虹灯)。这里还需做个延伸说明,音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名从主人”,用周作人的话说就是“应该尽可能地依照它本国的读法,忠实地用汉语对译出来”[5];“vuvuzela”既然源自祖鲁语,模拟地进行音译时所依据的就应当是其在祖鲁语中的读音而非在英语中的读音。

三、“vuvuzela”簇词研究

英语中新词的构成主要有派生、转化、复合、拼缀, 截短以及首字母缩略 等六种手段,可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构词手段竟使得英语成为世界上词汇最为丰富的一种语言,可谓“构词法有限,但构造能力却相当可观”[6]。随着“vuvuzela”成功跻身于英语词汇大家族,与其相关的众多新词亦先后涌现;这里只挑选、分析相关的几个主要新词,关键是向读者展示其解读方法。“anti-vuvuzela”就是西方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其实这也是现实的真实反应。如前所述呜呜祖喇吹奏出的声音单调且高得刺耳,绝大多数欧美人及听众都不适应,认为是噪音。于是自从国际足联决定本届杯上不禁止使用呜呜祖喇起,就开始有人想方设法地阻止呜呜祖喇对听觉的阻扰和伤害,于是就有了“anti-vuvuzela”这个派生词。“anti-”是个前缀,通常放在名词之前,表“排斥、抵抗、反对”之意,“anti-vuvuzela”的核心意思就不言自明了;有趣的是,在搜集文献分析时发现“anti-vuvuzela”基本上是做前置修饰语来用的,如“anti-vuvuzela software”、“anti-vuvuzela filter”与“anti-vuvuzela measures”,大致可以分别译为“呜呜祖喇阻抗软件”、“呜呜祖喇消音器”与“阻抗呜呜祖喇的方法”。

“vuvuzelate”则是个通过后缀即改变词性而构成的新词。“vuvuzela”是个可数名词,而“vuvuzelate”则为动词,大意为“吹(奏)呜呜祖喇”。如:“The crowds are tremendous and vuvuzelate loudly and enthusiastically.”(译:观众摩肩接踵,卖力地、疯狂地吹着呜呜祖喇)。

与“vuvuzelate”相关的是“de-vuvuzelate”与“de-vuvuzelator”这两个新词,当然其主干依然是“vuvuzela”。因为“de-”是个前缀,通常与动词连用,所以就出现了“de-vuvuzelate”而非“de-vuvuzela”;前缀“de-”通常表“否定、相对、相反”之意,因此“de-vuvuzelate”意即“阻抗、除去呜呜祖喇发出的声音”。如:Some helpful lads in Queen Mary University in London have come up with a clever piece of software which “de-vuvuzelates” your telly signal, rendering impotent that irritating drone which accompanies all world cup matches. (译: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几个有用的小伙子,已设想出一款除却电视信号中呜呜祖喇声的软件,使得世界杯所有赛场上的嗡嗡声不再恼人。)在英语中“-or”是个名词后缀,通常放在动词后面,表示该动作的实施或完成者,因此“de-vuvuzelator”即指“阻抗呜呜祖喇声的装置或软件”,其所指实与“anti-vuvuzelator”相同。如:There’s now a “De-vuvuzelator” which will filter the buzzing sound out of any streaming audio or video broadcast.(译:现在有了呜呜祖喇消音器,会从音频或视频广播中滤去嗡嗡的嘈杂声。)

四、结语:网络――英语新词“vuvuzela”诞生的催化剂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可缩为GLM)是及时记录、分析和跟踪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用法及趋势的专业性机构,曾分析研究出“进入英语词汇的门槛是25 000条引文,这些引文要符合地域宽泛的要求,要符合媒体样式完备的要求,其中包括因特网、博客空间以及各种样式的纸质及电子媒介。”[7]南非世界杯历时整整1个月,由世界各地202支球队筛选出的32支球队进行了64场比赛。比赛前后网络上相关“vuvuzela”的视频、音频及文本报道可谓铺天盖地:2010年8月6日,利用谷歌检索可查出8 660 000多条相关“vuvuzela”的引文,单从《纽约时报》档案文件中也检索出了相关引文1 480条。全球各媒体的众多、迅捷关注与报道使得“vuvuzela”迅速成为英语词汇大家族中的正式一员,这也印证了全球语言监测机构总裁兼首席词汇分析专家保罗•帕亚克(Paul JJ Payack)7月份的预言,“看来vuvuzela在英语世界确实获得了一席之地(或者至少众人皆知)”[8];随后,2010年8月“vuvuzela”即被主要根据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而编撰的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最新修订版即第三版收录。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便捷的网络使得数十亿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即时交流甚为关键,其对新词语的催生功不可没;反而观之,要了解最新时事的发展以及相关新词的演变,对网络及其引文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BBC News. 10 things about the vuvuzela[EB/OL].(2009-06-19)[2010-11-02]).

[3]Nomfundo wakwa Luphondwana. Vuvu veers toward becoming a Proudly SA icon[EB/OL].(2010-07-11)

[2010-11-02]. www.nelsonmandelabay.gov.za/fifaworldcup/News.aspx?objID=4&cmd=view&id=261.

[4] 吴南松.翻译:寻求文化的共生与融合[J].中国翻译,2003(3):14.

[5] 刘全福.翻译家周作人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6.

[6] 丁立福,赵正国.奥巴马新词初探[J].上海翻译,2009(1):62.

[7]ARAB News.Vuvuzela: World Cup 2010’s dubious linguistic achievement[EB/OL].(2010-07-14)

[2010-11-02].省略/lifestyle/books/article84155.ece.

[8]Sashni Pather. English gets a new word - thanks to SA[EB/OL].(2010-07-18)[2010-11-02].www.timeslive.co.za/sundaytimes/article555962.ece/English-gets-a-new-word---thanks-to-SA.

上一篇:皖江城市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分析 下一篇: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