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时间:2022-10-08 10:30:05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是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并且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意识是精神层面的概念,只要学生拥有了数学应用意识,就能指导学生的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1.让学生参与概念、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虽然课本中给出了一个现成的结论,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推导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尝试发现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第一步,准备一个有30°角的三角板,度量其三边长,提问: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什么关系? 第二步,随意画一个三角形,要含有30°角,依照第一步进行下面的步骤,得出什么结论?第三步,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依照第一步进行下面的步骤,得出什么结论?比较三个三角形,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加以指导,最后得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体验了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探索了定理的证明过程,既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精心编制习题,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性”。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了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当地的实际情况等,适时地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有关的内容加入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比如,小明的爸爸以两种形式分别储蓄一年期2000元和1000元,一年后全部取出,扣除利息税后实得利息43.92元,已知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和为3.24%,求这两种储蓄的年利率各是百分之几(利率税=利息金额×20%)?再比如,学校想要购置一批电脑,市场价每台52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70%计价;乙商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加入你是校长,你要选择哪家?通过这样的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的编写,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学好数学的用处,提高了应用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比如教学“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读出温度,根据温度计的显示,结合天气预报的零上或零下多少度,让学生对正负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或者用学生家里的收入和开支来分析,从而加深对“正负数”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意识。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讲的时间较多,很少有时间能自己消化一下所学的知识,虽然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但是理解不深、不透,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根本就没有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的消化、理解所学的知识,以便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1.学与做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转化成可操作的数学。数学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较重的自然科学,中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比较陌生,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事物,学与做相结合,亲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做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小组合作完成拼不同的图形证明勾股定理,或者也可以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走着去感受一下,从而证明数学定理的科学性。

2.加强课外实践,深化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数学的用处,在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深化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举行一次义卖活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收集学生的义卖品,强化了统计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参与活动,调查市场行情,看看商品的价值,自己的商品怎么定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不要代办,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谋划策,让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综上所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一些有实际应用性的问题,以便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去解决。从而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责编 张宇)

上一篇: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