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8 10:25:22

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的给药方式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在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0.5~1mg/小时,对照组17例行常规治疗,口服尼莫地平40mg/次,3次/日。比较持续泵入尼莫地平和口服尼莫地平的疗效,应用TCD监测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变化。结果:2周内临床症状或体征缓解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尼莫地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较高的发生率,可引起脑血流量减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CVS是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1]。2007年3月~2010年9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5例,比较持续泵入与口服尼莫地平防治CVS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于发病24小时内入院接受治疗,并按随机原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7~80岁,有高血压史14例。对照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72岁,有高血压史9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到就诊时间、临床表现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止血、脱水、通便治疗,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支持疗法等,同时给予血压监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24小时微量泵静脉推注,开始05mg/小时,若患者耐受良好,24小时后剂量可增至10mg/小时。如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可根据病情调节泵入量,或暂停泵入,14天以后改用口服尼莫地平片60mg/日,分3次口服。21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60mg/日,分3次口服。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血流速度降低>20%;②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留有轻度锥体束损害的体征,生活可自理;③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EXCEL建库,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用药后各脑动脉收缩峰速度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尼莫地平为第二代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目前脂溶性最高的钙拮抗剂,此高亲脂性决定了其易透过血脑屏障,双氢吡啶环使其对血管平滑肌有高度选择性,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而不是全身血管[3]。尼莫地平预防和治疗SAH后继发CVS的作用是通过减少钙离子向缺血神经元的内流和改善微小侧支血流来实现的。研究结果证实,尼莫地平能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不良后果。能减少迟发性缺血的发生、发展造成的脑组织损害。由于其有效血药浓度与产生不良反应的血药浓度接近,静滴尼莫地平可能会使药物在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或不稳定而产生不良反应。且临床上有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头痛、面色潮红及嗜睡等不良反应,这与个体差异及给药浓度、速度不易控制等因素有关。而口服尼莫地平片吸收比较慢,短时间内达不到缓解痉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缓解CVS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并且能使MCA、ACA、PCA的收缩峰速度明显减慢。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微量泵静脉推注尼莫地平能精确地调整单位时间内的输液速度和给药剂量,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范围内,且不良反应小,可有效防治SAH后继发CVS。

参考文献

1李栋良,黄光富,冯海龙,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4):136-13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高,杨鹏飞.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J].中国卒中杂志,2006,1:286-288.

上一篇: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咳嗽变异... 下一篇:电脑三维塑型钛网修补颅骨缺损36例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