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朗读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10-08 09:17:51

优化朗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在教学中,我们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然而,就目前的朗读教学而言,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朗读只是一种过渡环节。“教师眉飞色舞地讲,学生忙于寻找片言只语回答”,仍是语文课堂常见的现象。因此,朗读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过,却雁过无“影”。如感知性朗读,学生要读通课文,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实际上往往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的学习。朗读只是一种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只是一种形式。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朗读教学,往往安排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这组读了那组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3.朗读只重视技巧的指导。课堂上,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非常机械,往往只重视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读《观潮》中潮来之时的那一段时,教师直截了当地提示把“两丈多高”“千万匹”“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作重点阅读。于是,学生扯着嗓子喊,个个面红耳赤,教师便满意地点点头。殊不知,这样的朗读教学的收益微乎其微。

4.朗读只是少数学生的舞台。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让全体学生“会读”呢?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如何优化朗读教学,我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把朗读看作是学生学语文的主要手段

目前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语言浅显、语句优美,学生大多能读懂,教师大可不必在分析的“旋涡”里转。再说,即便是难以理解的课文,也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因此,我们应把朗读看作学生学语文的主要手段,看作是呈现学生学习语文水平的过程。教学《五彩池》一文时,教师可以以“读”为主线,设计以下几个步骤:一读,整体感知;二读,在读中理解,了解五彩池水池的大小、形状、数量,池水的颜色;三读,在读中感悟五彩池的神奇;四读,练习背诵,在读中积累;五读,学会表达,可以指着画面介绍一下五彩池。如此一来,学生通过一遍遍地读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读书的能力。

二、把朗读与理解、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完一段,便说:“请同学们把这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何为感情朗读?怎样做到感情朗读?如此教学朗读,学生除了装腔作势地去读,又能怎样呢?如果能把朗读与理解、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自然会有感情地去朗读。我在教学《三袋麦子》中引导学生学小猪是如何处理这一袋麦子时,安排学生第一遍朗读,完成“小猪把这袋麦子看作是( ),所以把它( )。”这个练习,旨在理解这一段;安排学生第二遍朗读,要求能读得像,旨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最后,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朗读。这样,根本不用提“感情朗读”,学生也能读出感情来。

三、把朗读与学法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教师须作必要的、适当的学法指导。所以,我们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都要有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诗歌的朗读,要读出节奏。有的可抓住关键词朗读。如《三袋麦子》中的“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又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就可抓住关键词去读。有的可抓标点符号去读,仍以《三袋麦子》为例:“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可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标点符号去体会土地爷爷的热情……如此,学生一旦掌握了读书方法,将会举一反三,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四、把朗读看作是全体学生的训练场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首先,应注意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跟他们说:“今天,谁愿意给老师当导游,带老师去参观美丽的颐和园?”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让老师一听就明白颐和园的各个景点是怎样的。”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另外,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他们的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朗读教学也应体现层次性。对于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白天鹅”。

上一篇:“心”的经营 “爱”的呵护 下一篇:浅谈生物课的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