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间:2022-10-08 08:38:07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摘要:现代社会的建筑除了对质量的要求外,更加关心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能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design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humanity,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feeling of comf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idea.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

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内涵

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造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智能化的高品质现代商业住宅区。

2、建筑立面、空间组合与环境独具特色

在建筑设计中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均体现富有个性的设计风格,手法多变,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

3、在设计中贯彻生态原则、社区原则与效益原则

力求创造一个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经济效益和鲜明个性的花园式生活居住空间。

二、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对建筑物的防震、结构、消防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但对楼房在设计及建设中缺乏健康和防疫概念。个别规范标准落后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1、建筑楼层的层高偏低

现在的很多建筑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却以牺牲住宅的“健康”等基本性能为代价。层高越来越低,有的甚至达不到国家的规范要求,层高普遍低于3m。我们知道混浊空气随热空气上升,下层空间空气较为清新,如果层高过低,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2、玻璃幕墙的设计不合理

颇为流行的玻璃幕墙也遭到了建筑专家的批评,玻璃幕墙光污染问题一直受到批评,但直到SARS来临,玻璃幕墙的另一负面效应得到显现———防碍通风。现在高层建筑、宾馆、写字楼大多采用玻璃幕墙,通风全靠中央空调,整个系统是半封闭状态,这对病毒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3、窗户可开启面积过小

近年来,建筑的窗户设计普遍采用推拉式代替了传统的完全敞开式,而使得窗户的实际通风面积只有实际的一半,致使窗户的可开启面积过小,达不到通风的要求。特别是在居室门窗的上部应有方便开启的窗。因为热空气是向上升的,室内污染空气带一般集中在2m左右的高度,开启上部气窗,污染空气可以经过对流彻底排出。这种上部可开启的窗户目前基本上都没有采用。

4、楼体房间的进深过大

目前许多地区的不少楼房设计还停留在小面宽、大进深的阶段。这样做的显著效益是节约土地,提高了建筑容积率,从而被许多房地产公司所采用。但是大进深不可避免地带来可采光及通风不良的弊端。

5、建筑之间的间距过小,户型设计不合理

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地增大容积率,个别住宅小区两栋楼之间的间距仅为0.5H(H为楼的高度)。建筑之间的间距过小,使得室外空气流通不畅。据统计,非典期间被隔离的社区主要是那些密度大、容积率高的高层建筑群。另外,住宅设计中一梯八户的塔式建筑的设计也不合理。这种结构的楼房不仅朝南房间少,采光和通风条件也比较差。

三、人们对建筑设计人性化的追求

在今天的都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的鳞次栉比似乎成了都市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高层办公楼、酒店一直延伸至老百姓的住屋,无不闪烁高层塔楼的光环,成了现代人不得不接纳的一个现实。人们也许还来不及思考,就别无选择地在使用它,还未做好应有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就要强迫自己适应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这些都是都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吗?

诚然,高层建筑的涌现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匮乏的矛盾。但是,单看看伴随高层建筑

尤其是高层住宅产生的异化现象:诸如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城市原有的自然风光;使城市风貌趋于单一,而失去个性和区域文化特质;交通拥挤阻塞,空气混浊;人远离地面和自

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缺乏交流,邻里关系淡漠,等等。不难看出,先进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高层建筑在装扮着现代都市面孔的同时,也推动着人性的逐渐冷漠。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话线、网络进行对话,信息传播快捷,生活节奏加快,然而生活的品质却在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淡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消失。这真的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所谓现代生活吗?人类在初步品尝了现代文明的果实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怀疑目标的投掷方向是否偏移,并开始着手修正和弥补。

四、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1、小区绿化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城市商品住宅品味及价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居住者生活舒适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包括绿化铺装、水体、景观、小品的设置和环境照明等各个细节。目前绿化的重要性已广泛被人们所认识,绿色植物可释放氧气、杀菌除尘、净化空气、隔绝噪音,小区绿化率应达到30%以上,居者生活其中利于身体健康,这也是如今用户选择小区的重要依据。国家现行规定,城市新区绿化率要达到30%以上,为使环境生动,小品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顺应自然地势,配以花架、亭台、柱廊、小桥、雕塑等,与潺潺流水、蜿蜒石板路相映成趣,形成一个安静、优雅、亲切的自然空间,同时也为住户提供能够晨练、休闲的场所,住户工作之余漫步其中,必然有一种怡人、归属的感觉。

2、快捷的交通布局

交通设计一般含人流交通和车流交通,如果小区内交通停车未进行周全的设计,即使是一个规划齐全、绿化率较高的社区,也会因此破坏了整体效果。所以设计师在进行交通组织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小区的停车数,利用地下或半地下室设计停车面积,将远离组团中心的架空住宅底层设计为停车位,租赁给住户,也可缓解停车紧张问题,而靠近组团中心,相对高雅安静的部分设计为步行道,引进“步行社区”的概念,将其底层架空部分引进“绿色”概念,使建筑物产生通透感,形成更多活动观赏空间,与中心绿化带系统及文化设施相呼应,为构建良好的社区文化打下基础。主要车行道远离社区及组团中心,形成周边车行环道,以保证人行安全。同时在小区及组团中心布设人行通道及休闲广场与尽端式车行道,使小区内的动态交通流线做到顺而不畅。小区内的停车问题还可考虑设计在一些利用率低而光线不足,朝向较差的地块,非机动车停车库应与机动车库分开,减少不安全因素。

3、室内设计

住宅的舒适性应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设计中还应注重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设计要准确地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性。居住空间并非越大越好。住宅的舒适性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在户型空间设计上,全落地大飘窗、转角飘窗的设计将室外的优美景观延伸至室内,从而使身心更放松,心情更为舒畅,而且房间采光更为明亮。户型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户均巧妙设计有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使得室内空间灵活多变,业主可根据自身喜好及要求,将入户花园一部分空间进行优化,变成各种功能的房间,与市场上同等面积的户型相比,房间功能更齐全、使用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住宅小区户型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

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五、结束语

住宅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市民提供栖身的空间与场所,更要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来满足居住者的社会与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

既要满足人的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也要满足人的心理意向、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居住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不仅要创造完善的物质生活设施,更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居住者各

层次心理需求的精神生活空间。随着居住区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居住区甚至达到了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封闭式的小区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规模住区和现代城市的要求,应该有条件提倡融入城市的开放式小区开发理念,以促进住宅小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杰,禤文昊,邵磊.现代西方城市居住标准研究.世界建筑.2008,2。

[2]由文辉.国外生态住宅与居住区生态建议.上海科技建设.2003,3。

[3]傅红,莫妮娜.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4]沈莉芳,陈乃至.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规划师。2006,11。

上一篇: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措施分析 下一篇:某写字楼空调室外机吊装解决方案的选择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