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遗嘱“特留份”制度的构想

时间:2022-10-08 05:13:06

完善遗嘱“特留份”制度的构想

摘 要:遗嘱继承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应用广泛,而在我国继承制度中,其地位不如法定继承。遗嘱自由的价值体现在意识自治和保护所有权两方面,但对遗嘱自由也应有必要的限制,这是社会利益的要求和道德法律化的要求。

关键词:遗嘱 遗嘱自由限制 特留份

遗嘱是自然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处分自己的财产,安排与此有关的事务,并于死亡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遗嘱继承,是指于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法律制度。由于继承人及其取得遗产的性质、数额等均由遗嘱指定,因此,遗嘱继承又称作指定继承。与法定继承相对的遗嘱继承的存在,必须有被继承人死亡和合法有效的遗嘱存在,并且遗嘱继承须直接体现被继承人的遗愿。由于遗嘱继承直接表达了被继承人的最终意愿,所以,遗嘱继承在适用上优于法定继承。遗嘱特留份,是指遗嘱人(被继承人)用遗嘱处分个人财产时,必须给某些法律有特别规定的继承人留下应继份额。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法定性,即特留份权人的范围是法定的,非遗嘱人的法定继承人不享特留份。二是无义务性,即特留份是一种权利,特留份权人有权放弃;特留份不含遗产中的义务,特留份权人不负有从特留份中偿还债务的责任。

我国在立法上应该吸取其他国家有关"特留份"制度的立法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且能与中国整个法律体系相契合的"特留份"法律制度。而要建立符合我国家庭伦理观念及国情的"特留份"制度,在考虑到世界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特留份"的权利人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虽然一般都将享有"特留份"的权利人限制在被继承人较亲近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以内,不过其范围是比较宽的,并且在立法上大多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加以规定。如《法国民法》明确规定直系尊亲属和直系卑亲属都享有"特留份";《德国民法典》规定直系尊亲属、直系卑亲属和配偶都享有"特留份";《瑞士民法典》规定直系卑亲属、父母、兄弟姊妹、配偶享有"特留份";《日本民法典》规定直系卑亲属、配偶、直系尊亲属为"特留份"权利人;我国台湾地区《继承法》规定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配偶及兄弟、姊妹、均为"特留份"权利人。[1]我国《继承法》将享有必要遗产份额的人限定为没有劳动能力且又没有生活来源的法定继承人,这样的限定范围过窄,在司法实践中,由此而可能获得"特留份"制度救济的机会很少。而"特留份"制度设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一定范围内的近亲属的利益,因此,"特留份" 权利人应当是与被继承人有较近血缘关系的人。

二、 "特留份"的数额

我国《继承法》对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操作。而在确立了"特留份"制度的国家,对于"特留份"的数额均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例如,德国对"特留份"的数额,是以继承人法定继承份额(应继份)为基数来确定特留份的数额的,按照《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不问被继承人是直系卑亲属、父母还是配偶均享有应继份的1/2,这种立法例为"个别保留主义",[2]我国应当采取"个别保留主义"的立法模式,因为此立法例,是以各个法定继承人依法定继承时可能得到的份额而确定一定的比例为"特留份"的,当"特留份"权利人丧失继承权时,其本应当得到的特留份额由遗嘱人自由处分,对其他特留份权利人不产生影响。而采取"全体保留主义"的立法例,是以确定总遗产额的一定比例为"特留份",当"特留份"权利人丧失继承权时,其 "特留份"就归其他"特留份"权利人所有,因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立法应当采用"个别保留主义"的模式。在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限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并满足遗嘱人的意愿。

三、对于"特留份"权利的行使进行限制

遗嘱自由作为意思自治原则在继承法中的体现,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法律从家庭稳定以及被继承人责任角度考虑限制遗嘱自由时,也须注重保护遗嘱人的自由。因此,在规定"特留份"制度的国家,均规定"特留份"权利可以依法被剥夺。德国和瑞士是通过赋予被继承人以遗嘱方式来剥夺"特留份"权利人取得 "特留份"的,而日本则是通过家庭法院的司法审判来进行的。"特留份"作为继承权的派生权利,若继承权依法被剥夺,那么"特留份权"也就不复存在。但我国《继承法》规定只有严重侵害被继承人的利益或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等极少数情况下继承人才丧失继承权。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继承人不照顾被继承人,伤害被继承人情感的情况,那么遗嘱人能否通过遗嘱取消继承人的继承权?我国香港地区的《遗嘱供养条例》规定,法院在受理受供养人的遗嘱供养令申请时,若法院认为死者在遗嘱中所提出的处分理由包括未对受供养人提供生活费的理由充足,并有证据证明理由的真实性,可拒绝下达遗嘱供养令。此外,法院颁发供养令时还需要考虑申请人的经济情况,申请人与死者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表现等因素[3]。因此,本人认为遗嘱人限定继承人继承权的遗嘱并不当然无效。我国香港地区的这种立法规定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的规定一方面符合我国所倡导的自食其力的社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维护了遗嘱人对财产的自由处分权。

综上所述,借鉴各国和地区立法以及我国现有《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本人认为,我国"特留份"制度可以包含以下几条规定:1、遗嘱人设立遗嘱时,必须为特留份继承人预留法律规定的份额,并不得为特留份设定负担。遗嘱人违反法律规定对特留份所作的遗嘱处分无效。2、子女、配偶、父母为特留份继承人;3、子女、配偶、父母所得的特留份各为其应继份的二分之一;4、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

在完善"特留份"制度的同时,我国也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特留份"权利人的制度。当然,我国继承法律制度和其他法律制度一样,在不够完善的时期,同样是要靠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来辅助实行,所以,除了法律强制规定以外,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也应该在限制遗嘱自由的问题上起一定的作用。

注释:

[1]史尚宽.继承法论[D].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13.

[2]史尚宽.继承法论[D].北京: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614-616.

[3]张海尚.继承法实用解析[D].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391-392.

参考文献:

[1]张华贵.关于设立"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2004(04).

[2]宋心然.完善我国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特留份制度初探[J].中国律师,2006 (02).

[3]杜立聪.特留份制度初探[J].行政与法,2005 (06).

[4] 兰艳.论建立我国的特留份制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03).

[5] 张华贵.关于设立"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2004 (04).

[6] 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 谭桂珍、张胜先.婚姻家庭法[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5-)女,湖南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法律事务。

上一篇:驰名商标保护问题探讨 下一篇:防范冤假错案的可能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