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时间:2022-10-12 03:48:22

论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摘要:遗嘱继承制度在继承法律制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行《继承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该制度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存在诸多立法空白,造成遗嘱继承中的许多制度无章可循。其中尤其以遗嘱形式及效力、遗嘱自由的限制以及遗嘱执行人制度这三方面内容最为复杂,如何完善遗嘱继承制度是我国法学理论及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嘱遗继承;遗嘱形式;遗嘱自由;特留份;遗嘱执行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量不断上升.相应的可供继承的遗产在数量及种类上也日益增多,涉及继承的遗产纠纷愈发复杂。关于遗嘱继承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主要是我国的《继承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这些法律法规在制定之初具有较高的社会引导价值。但是,1985年制定的《继承法》在如今社会生活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显然已经体现出相当的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调整继承关系的需要了。完善我国的遗嘱继承制度能够更好的平衡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以及相关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使法律定纷止争的社会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遗嘱继承制度所涉问题广泛,本文仅就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论述,以期对于将来《继承法》的修订有所裨益。

一、我国现行法中遗嘱继承制度的立法不足

(一)遗嘱形式及效力不尽合理

1.遗嘱的设立程序和形式标准没有规定

一是对各种遗嘱的设立程序没有规定。在适用时需要引用其他条款,如设立公证遗嘱时,需依据《公证法》规定的公证程序,给遗嘱人带来极大不便。二是设立遗嘱的形式标准不够具体合理。如各类遗嘱的制作方法有哪些?公证遗嘱应当审查的事项有哪些?对录音遗嘱在什么场合下可以启封?口头遗嘱的有效期间为多长等等,均没有明确规定。

2.关于不同形式遗嘱的效力层级区分不合理

这主要体现在对公证遗嘱的效力规定过高。我国《继承法》第20条第3款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最高人民法院《继承法若干意见》第42条规定:“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但这样规定公证遗嘱的优先性并不科学、合理。理由是:第一,在生活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遗嘱人最初的意志发生变化而需要重新考虑并重新立遗嘱是很正常的,这也是遗嘱人意思自治和遗嘱自由原则的体现。如果遗嘱人已订立了公证遗嘱,但需要“废旧立新”,就因为没有或来不及再立新的公证遗嘱而导致后立的其他形式的遗嘱均归于无效,这就违反了遗嘱自由原则,限制了遗嘱撤销权的行使,不利于保护遗嘱人的权利和自由。第二,根据我国《继承法》第20条的规定,公证遗嘱具有绝对优先的效力,这就“排斥了用其他遗嘱形式撤销公证遗嘱的可能,不利于保护遗嘱人的意思自治”,在程序上也过于烦琐。

(二)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遗嘱自由限制的立法缺失

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继承法都基于本国的民族传统、法律文化规定了特留份制度,其目的都在于限制遗嘱人的遗嘱自由,保护一定范围内近亲属的利益。在这些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法律制度中,对特留份的权利主体、特留份权利人的顺序、特留份的数额、扣减权以及特留份请求权的时效等问题都作了规定。

一般认为。特留份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虽然我国《继承法》中规定了“必要的遗产份额”,对遗嘱自由也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种限制作用非常有限。我国继承法对遗嘱自由限制过于原则的立法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免出现难于操作的情况,而且在“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的主导下,给了法官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必继份”制度的缺陷主要包括:首先,适用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既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双缺”继承人范围过窄,在客观上造成遗嘱人的遗嘱自由权过大。其次,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中,必要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无疑给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不仅不符合法律语言精确性的要求,而且也使得执法难以统一。再次,遗产份额的标准不明确。遗嘱人留出多少才算是法律的必要遗产份额?最后,必继份权利的救济机制不健全。无救济的权利等于没有权利,《继承法》以及《继承法若干意见》并没有规定“必继份”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问题,从而使得该权利形同虚设。

(三)我国遗嘱执行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继承法虽然规定了遗嘱执行人制度.然而在立法上的缺陷却极为明显。我国《继承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这条规定只是明确了遗嘱执行人的产生方式(即可以由遗嘱人指定),不仅遗嘱执行人的法律地位和资格不明确,而且对于具体如何操作(例如遗嘱执行人的权利、职责和遗嘱执行人解除、执行程序等)也没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继承法若干意见》中对此也只字未提。对于遗嘱执行人制度过于原则化的规定可操作不强,不利于继承人、受遗赠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保护。

二、完善我国遗嘱继承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

(一)合理设计遗嘱的形式及效力

立法应当按照科学合理以及便民原则设计遗嘱形式,在确认遗嘱形式及其效力时,应遵循以下准则:第一,能体现遗嘱人的真是意思;第二,能保持遗嘱原状:第三,法院能够认定。笔者就根据此准则,通过对两大法系关于遗嘱形式立法的比较借鉴,提出完善遗嘱形式及效力的建议。

1.公证遗嘱优先效力的废除

公证遗嘱的优先性具有如下的缺陷:与遗嘱继承立法目的不相符合:违背了遗嘱自由原则:限制了遗嘱人的遗嘱撤销权。遗嘱是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最后所设立的遗嘱必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被继承人的生前意思,法律不应该强行规定公证遗嘱的效力至上。在遗嘱形式立法完善过程中,应当将公证遗嘱放在同其他形式遗嘱同等的位置上,公证遗嘱也可以为其他合法有效的遗嘱方式变更和撤销。

上一篇:浅析福利沟通在企业福利计划中的重要地位 下一篇:对财会机构分设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