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08 05:12:05

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推拿配合刮痧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诊治的30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30例患儿进行治疗前后抽动量化积分比较。结果:对30例抽动-秽语综合征进行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治愈1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推拿;刮痧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60-1

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以不自主多组肌肉抽动及发声抽动为临床特征。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尚无明确阐述。西医采用氟哌啶醇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率为70%~80%,疗程需1~2年。但此类药物缺点较多,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对伴随的行为障碍无治疗作用。本文作者自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止,通过近1年的临床观察,应用推拿配合刮痧治疗本病30例患儿,总有效率90%,现小结并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7岁。面部抽动8例,颈部抽动9例,肢体抽动10例,发声抽动3,病程最短的仅有3周,最长的已达4年;查脑电图、经颅多普勒、颅脑CT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2诊断及治疗方法

2.1诊断标准

2.1.1中医诊断标准[1]

(1)起病年龄在2-12岁,可有疾病后及情志失调的诱因或有家族史。(2)不自主的眼、面、颈、肩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的发音,如咯咯、咳声、声或粗言秽语。(3)抽动能受意志遏制,可暂时不发作。(4)病状呈慢性过程,但病程呈明显波动性。(5)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2.1.2西医诊断标准[2]

(1)在病程中某些时候存在着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音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存在;(2)1d内多次抽动(通常是一阵阵发作),天天如此,或间歇发作超过1年;(3)抽动的部位、次数、频度、复杂和严重程度随时间而改变;(4)21岁以前发病;(5)不是发生在精神物质中毒或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例。选择要求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2治疗方法

推拿取穴: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天河水、小天心、脊柱。采用点揉合谷、太冲、足三里与百会、身柱;小天心采用捣法,脊柱采用捏脊法。其中百会穴按柔3分钟,约150-300次,四神聪、太冲穴按柔3分钟,约300次。小天心:每次捣3分钟,大约150-300次。天河水穴采用大清天河水,每次100次。脊柱:采用捏脊疗法,即“捏三提一法”。以上手法,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刮痧取穴:后背夹脊穴、督脉后背部、天河水、六腑、三关、太冲。工具:水牛角刮痧板或砭石刮痧板,凡士林油。依病变部位选择合适,运用腕力,刮板与皮肤呈45°-90°,用刮板后1/2刮,刮前先涂剂,用刮板拉匀。刮时刮拭面尽量拉长,采用单向反复刮动,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力量均匀、适中,视病情轻重,可见轻者皮肤鲜红,痧点散在分布,重者皮肤暗红,痧点密集成团、块状,甚至呈现紫色肿疱。由于患儿的反应和刮拭部位的不同,刮后未出痧的切不可强求出痧,可在重点穴位和压痛点用刮板棱角按压。刮拭部位通常为头部加对症所取穴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3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分率>95%;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减少,症状积分减分率>70%;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分率>30%;无效,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分率

治疗结果:治疗30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0例(33.3%),有效17例(56.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为90%。

4讨论

4.1发病有上升趋势

在2年的儿科门诊工作中,共观察100余例多发性抽动症的病人,提示本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有成为儿科常见病种之忧虑。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是难以有机会在短期,看到如此多此类病人的。笔者体会,这与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电脑游戏的快速发展有关。在工作中观察到,许多学龄儿童在寒暑假期期间,因较长时间沉溺于电视或电脑游戏之中而发生此种疾病。

4.2容易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常有将清嗓子动作诊为慢性咳嗽长期治疗者,有将眨眼动作诊为眼疾治疗者,有观察到患儿出现异常动作,不认作是疾病而延误治疗者。如此误诊病例常有发生。

4.3控制诱发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临床研究中,有关诱发因素统计中显示:约90%以上的患儿均会因较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学习压力,感冒,打骂,斥责,惊吓,过度玩耍劳累,家庭不合睦,居住环境喧闹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病情。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因控制诱发因素,而使病情得到缓解的病例。因此,笔者体会,控制诱发因素,在本病的治疗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4早发现、早治疗

临床研究中,发病年龄与疗效关系,病程与疗效关系的统计结果显示:年龄越小,临床有效率越高,发病时间越短,临床有效率越高,与临床体会一致。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年龄小,发病时间短的患儿,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好,例如避免看电视,玩电脑,学龄儿童往往比学龄前儿童难以管理。此外,发病早期,家长的重视程度高,医患配合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或停止治疗,或疾病复发,或诱发因素趋于复杂,使治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7-140.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62.

上一篇:谈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及体会 下一篇:椎间盘突出CT影像诊断治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