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8 04:28:10

怎样提高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要:在冰心翻译的纪伯伦的《论孩子》中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训练学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而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所以,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应当是师生双方“心动大于行动”,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闪烁,应当有碰撞、有异见、有争论、有质疑。

关键词:高中政治 提问 有效性

一、让问题意识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随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一堂课所展示的知识点很多,信息量非常大。

但是从课堂知识的结构来看,脉络应当是非常清晰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更明确本课时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师还可以通过设问的层次性表达,让学生在理解上由浅入深,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一个个“热点”和“高潮”。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普遍使用了问题式教学,但不同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提问把握的时机、内容、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听课评课所得的经验,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1、“小”与“大”的关系

教师的提问设置有“小”有“大”。

只要问题设置得当,无论“大”、“小”,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是指教师问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否则,问题设置过于宽泛,学生可能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抓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廉”的含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广”,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表意的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片默然。教师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可能是要学生联想,“广”字像我们所住房子的侧面。但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生活常识,无法明白教师发问的意图,自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再如,一位教师在讲人大代表的职责时提问:“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是怎么出来的?”这个问题设置得太大了,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常识,极少学生知道人大代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当然很难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提问的角度一定要小,所提的问题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实际,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契合。“大”是指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内涵要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思考。

2、“易”和“难”的问题。

“易”就是指教师的问题设置应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意图并能做出较为接近的回答。

“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往往会失去所设问题的价值。例如,一位教师对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民主化程度在数据方面进行比较,并问学生:“你选择生活在什么年代的香港?”其实,教师提供的数据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学生,90年代香港的民主化程度远高过70年代。显然,教师的设问过于简单,丝毫没有起到让学生“心动”(即激发思考)的效果,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相反,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太难,学生如同原地跳跃而摘不到果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教师对有难度的问题不妨通过设置数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简单问题来实现。例如“我国公民为什么必须依法诚信纳税?”

这个问题层次较多,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将其演变为四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纳税?(学生很容易想到纳税的重要性)

(2)我国公民为什么要纳税?(因为我国公民与税收之间独特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为什么要依法纳税?(任何国家征税都有法律依据,这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对我国来说,还是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是十分光荣的行为。)

(4)为什么要诚信纳税?(诚信纳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陆伯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精讲的标志就是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通过层层有效提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既能由知识的触及知识的核心和实质,实现对知识的透彻性讲解;又给学生提供逐级而上的梯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实现思维的层次性跨越。

二、让问题意识成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火种“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当然,好的、有效的课堂从来就不只是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技巧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应该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目标。所以,课堂提问,不仅要以学生为对象,更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疑问,培养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剖析知识,整理结构,实施方法,体验过程,树立观念,从而更好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拢。

创造力从何而来?笔者以为,应来源于人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真正困扰教师的也许不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欠缺在哪里,更不知自己为何有此欠缺?我所教班级的一位男生,对于数学科目平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每逢考试,分数总不理想。我问他原因?他也不明所以,老师讲的都能听懂,笔记也都认真记了,就是一到做题就不会了。相反,一位同事的孩子被保送北京大学,谈起经验,他说,自己的孩子特别懒,老师讲的方法,他认为还太复杂,他会想方设法去找更为简单的方法。对于公式,他不愿死记硬背,而是设法弄懂公式的原理。两个孩子的差异在哪里?前者只知接受,不愿思考;后者穷根究底,追根溯源。在学习生活中,质疑的兴趣、能力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往往更大。因此,有效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接受,更要教会学生有穷追不舍的质疑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一年级,笔者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每节课都会留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经济活动主体的拓展。在A班,会联系最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极有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在B班,我安排学生按照学号一个不落地收集资料、做成PPT课件,自己演讲,我只提供参考意见。一开始,B班学生发言质量不尽人意。但半个学期过后,情况开始转变了。A班上课秩序依然良好,但B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对上课发言的期待程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深度都要高过A班。此外,还发现原来成绩并不太好的几位男生,其实理解能力相当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加。在高三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将知识点的复习问题化,各种类型的题目审题、解题问题化,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自学预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增强。比如,前不久,就有学生对练习中的一道题目进行质疑:“经济适用房属于社会保障中什么内容?”标准答案为“社会互助”。但学生认为经济适用房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同时适用对象是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应该属于社会救济或者社会福利。虽然,查遍现有资料,还不能确定答案。但学生这种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良好倾向,已开始显露出来。

上一篇:让作文成为学生最好的伙伴 下一篇:你拿到了几份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