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读经运动”

时间:2022-10-08 04:08:16

浅谈青少年“读经运动”

摘 要:青少年“读经运动”持续发热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后民众对中华文明的一种自豪与肯定。尽管学术界在读经内容、方法、意义和效用等方面存在激烈争论,民间的读经热潮持续升温。“育心经典”是民间自发读经活动选用较多的一套教材,“累积式教育法”是与之配套的读经方法。青少年“读经运动”不应被过度夸大和解读,其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但绝不能简单拔高到“重塑”、“复兴”的文化高度;读经不以“续接”、“弘扬”而读,应以“传承”为主。

关键词:青少年;“读经运动”;“育新经典”

当前,青少年“读经运动”背后关联着颇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面对再次刮起的“风潮”,如何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做到既不全盘接受又不完全抹杀和否定,既要重视其教育意义和价值又要斟酌其内容与方法,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要放眼世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是青少年“读经运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笔者以“育新经典”为例,谈谈对青少年“读经运动”的认识。

一、青少年“读经运动”的发展历程与持续升温的背景

在中国,儿童诵读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自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轰然摧毁后,我们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就与复杂的民族文化的自尊与自强、传承和吸收等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并非出自中国文化内部,而是在与西方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失利及其对失利后所谓“根源”的探索中产生的。改革开放后,过去的“怀疑”甚至“否定”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自豪感开始催生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传统文化被作为弱势文化、批判对象猝然退出了历史主流舞台,但其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情感却不可能就此断灭,它们始终作为一种潜藏的力量维持着自我肯定。”[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股青少年读经之风开始由台湾吹向大陆,其发起人就是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1994年伴随“小朋友,跟我读”的六字读经法,由王财贵发起和倡导的的青少年读经运动再次兴盛。1995年九位全国政协委员把《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提交到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之上,呼吁国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中国文化长河出现断流的危险。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式启动,号召全国青少年进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活动。全国性的青少年读经热潮滚滚而来。官方的支持与民间力量的响应,青少年读经活动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读经热”兴起之日就在学术界出现激烈的争论,但无论是官方青少年教材中的古典文化教育还是民间各种自发的读经团体,青少年“读经运动”从未停止。当前国内青少年“读经热”从大的讲,它是以延续中华文明为旨向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讲,青少年读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种反应和响应。当中国的国力再次提升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必然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读经运动”自然顺理成章。从国际竞争力上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读经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国家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延续,高考中语文比重的增加和外语比重的降低就是明证。最后,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读经运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和途径。

二、青少年“读经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少年“读经运动”的发起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关于“读经运动”的学术研究与争论一直在持续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研究者多以历史的、实证的和个案的方法,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文化学角度来解读青少年“读经运动”。实践中,除了官方的大型诵读和学习推广活动以及电视和网络媒体企划的有关汉字、诗文等活动外,地方的各种经典“导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咨询中心”、“推广机构”、“私塾”、“学堂”等民间机构和团体众多,自发的读经小团体更是多不胜数。“育新经典”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育心经典”是国内著名的儿童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专家、“累积式教育法”的创始人赖国全先生编写出版的一套儿童读经教材。每本教材都是大字注音、简繁对照并有配套的童音跟读语音光盘。整套教材几乎涵盖了青少年“读经运动”中的所有经典内容。而整套经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由赖国全先生提出的“累积式教育法”。该读经方法又称作“137学习法”――“1”是读经次数,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不超过七遍,时间控制在十分种之内;“3”是指每天读至少三本经典著作,最多不超过七本;“7”就是每七天一个来复。诵读的要求是跟读和指读,而且要求坐正和大声朗读。“累积式教育法”是赖国全先生无意中看到台湾王财贵教授的一个演讲录像,从王财贵‘跟我读’的古文学习方法里获得启发,并为自己的女儿制定的诵读计划。整套图书与光盘可以通过淘宝等网络平台选购,在QQ群、微信、YY语音等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孩子家长可以共同学习,分享读经的经验与体会。“育新经典”的读经沙龙多是以民间组织为主,读经家长和孩子自发进行实施。同城相约、合适的公共活动空间、确定的诵读内容、冥想宣誓领读的仪式、才艺展示和亲子互动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读经沙龙”。

“育新经典”除去其独特的“累积式教育法”外,就是一套“丛书”。所以,对其质疑最多的,往往是所谓合法性的问题,即是正常的销售还是非法传销?毕竟网络推广和售书就会给人以营销之嫌,关键整套图书价格不菲。以选购最多的基础套装来说,27本书和28盘配套CD的售价为1587元,而最贵的是“1+2全家福全套装”售价为8503元每套。青少年读经运动中关于读经的意义即有没有读经的必要,对青少年是有益还是无益?关于读经内容的选择上是儒家经典还是所有中外优秀的作品?选择经典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哪些是“国糟国粕”?关于读经的方法,无论是“小朋友,跟我读”的教学方法、“素读”法还是“累积式教育法”基本上都属于“填鸭式”、“填牛式”的硬背方法,难道不是旧式教育的回归――“中国旧式教育的病灶,那就是这种教育脱离儿童生动的生活,因而便反过来压迫儿童。”[2]这种传统的“记诵”与“反刍”方法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和本能真的就是百害而无一益?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真的无法调和吗?青少年”读经运动”的争论放在“育新经典”上就是,选择的内容合理吗?“累积式教育法”作为在自己女儿身上成功验证的学习方法能否推广到其他少年儿童?“育新经典”所倡导的读经方法和形式特别依赖家长的参与。家长出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初衷和儿童一道诵读经典。这不单单是儿童有没有耐心诵读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考验家长有没有精力、时间和毅力陪孩子坚持下去的问题,以及整个家庭能不能配合并创造良好的读经氛围的问题。

三、对青少年“读经运动”的思考

亲子共同读经活动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没有必要全民推广,应该让青少年“读经运动”成为家长的自主选择。而对于一些打着读经的幌子,进行卖书和收费办班等完全商业化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引导,严把资质门槛必不可少。事实上,关于青少年“读经运动”在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具体争论已不再十分重要,简单的二元对立与折中只停留在学术舞台。“读经运动”与传统文化间的关联不容置疑,从这一点上来讲,青少年读经的价值和意义必然指涉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青少年“读经运动”在民间仍将持续存在,我们应该适应当前的形势,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不以“续接”、“弘扬”而读,应以“传承”为主,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现实与思维方式,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民间青少年读经热潮,也反应出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至少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因此,青少年“读经运动”与其说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不如说是中国人民族文化自尊的障显,是爱国主义的另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因此,化解少儿读经争议与正确看待‘国学热’、‘汉语热’等现象,就要对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地位与走向有正确的估计,要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怀有真正的热诚。”[3]

对青少年“读经运动”不能人为的拨高和过度解读。一些国学大师将青少年“读经运动”看作是“中国文化断层重塑工程”,希望通过全国性的青少年读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续接与重塑。但文化建构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的青少年读经活动并不能恢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生”与“再兴”。如今,教育体制内的学习经典与民间自发式的读经活动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不失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举措。所以,对青少年“读经运动“不应过度夸大和解读,其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但绝不能简单拔高到“重塑”、“复兴”的文化高度,否则只会招来更多的质疑甚至否定。

[参考文献]

[1]江净帆.“读经”运动: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兼与蒋庆先生商榷[J].南华大学学报,2006,7(5):70.

[2]刘晓东.“儿童读经运动”质疑――与南怀瑾先生商榷[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4(5):67.

[3]陈庆化.当前少儿读经运动争议焦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3,3(4):91.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上一篇:浅谈如何高效扑救高层建筑火灾 下一篇: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现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