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8 03:33:38

对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不能只停留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教师应深刻领会创新内涵,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落实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让课堂真正实现新且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创新 知识体系 课堂结构

教学创新是新课标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在新课标理念下解决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并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重新建构。将新课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通过设计,转化为课堂操作程序和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在一定时空内,创设特殊的学习环境,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课堂观念变了,课堂软环境变了,课堂的意义变了,课堂的内容变了,课堂的样式变了,也就是说只有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创新”这根弦,明确新课改的真正理念,才能有的放矢地命中目标,实现最大限度的创新。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体现新课改的教学创新精神,让语文这门充满“灵气”的学科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首先谈谈新课改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存在的一些新误区。

说是“误区”,其实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新”字的理解和定位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随机性的,学生个性的差异、认知的水平,包括教师自身素质及课堂中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课堂教学,尤其阅读教学的变数更大。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因为要创新而不切学生和教师的实际。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不能只是为了展现新的教学手段。

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丰富了阅读课堂,一些课件很新颖,知识量大且能省去不少板书时间。但一节课下来,学生较多的时间在观看幻灯片,缺少对文本的自主探究和对语言的品析,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有些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荷塘月色》,只是打出了朱自清的生平简历和几片荷叶的镜头,放映了几首插曲和全文结构而已。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活跃,由“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由循规蹈矩变为绝对自由,使课堂很热闹,认为这就达到了新课改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对一篇阅读文本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回答,教室里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还有的把课文编成肥皂剧,搞得课堂很热闹,大家都很开心。当然这些教学形式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新课改教学创新精神显然是对新课改的错误理解和定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琅琅读书声”很少见。不少学生宁愿热闹,也不愿发自内心地读书。尤其一些经典文学著作正在中学生心中变得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网络小说、网络日志及搞笑之类的“快餐”。

语文新课改真的任重道远。语文阅读教学面临艰巨责任。就像孙绍振教授所说的,有些东西仍然是令人鼓舞和振奋的。如新课改中的“校本课程”及选修课的设置,使语文阅读从应试中跳出来,使我们的眼光更高远,使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名著走向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下面我根据个人实践和研究,谈谈对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定位和思考。

一、完备知识体系,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既要学习先进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创新思维活动空间或情境。

首先,最主要的还是落实在一个“新”字上,所以,新课改所说的“创新”最终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打破以往语文应试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获取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新课程一出台就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模式,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课程体系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要求是深刻的、不同于任何以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它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有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或带领学生建立全面的阅读知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粗放式的,包括古典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包括现当代文化价值观,同时兼容并包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既面向世界和未来,又立足民族传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种课程设计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来讲,首先要求教师努力学习,建立全面合理的阅读积累体系,才能适应当前教学工作。即孙绍振教授所说的老师要有资本,能在讲台站住脚,要有本钱在课堂上征服学生。

其次,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深入研究文本,掌握大量知识材料。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如果能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对比教学,效果就比较好:杜甫登岳阳楼时,正是唐由盛转衰之时,再加上自己已“老病”凄凉,漂泊天涯,仕途坎坷,兵荒马乱,心中悲痛异常,自然“凭轩涕泗流”。李白登上岳阳楼,由于正处于盛唐,再加上流放途中遇赦,一副超俗豁达、豪情逸志的态度,溢于言表。这恰巧与杜甫的同题诗在情感和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中如果老师多占有一些材料,深入钻研文本,在平时教学中深入浅出,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优化课堂结构,历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有些老师喜欢“一言堂”,或利用幻灯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一晃而过,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这样的教学结构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培养,在课堂中怎样优化教学结构呢?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们要充分备课,规划好课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点拨下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文本,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

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得到培养。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时,不能单纯让学生分析,可先播放电影《祝福》中的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可仍然被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于是跑到土地庙砍门槛。然后提问你认为这情节合理吗?让学生说出看法。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行为解读祥林嫂,如关于逃离,关于捐门槛,关于叩问何魂的有无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明确她虽有过反抗,但这反抗不是一直自觉性的,而是带有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的。再抛出问题,除了行为描写外,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呢?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在此基础上可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写、语言的描写等,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碰撞思维的火花,这样人物悲苦的形象就越来丰满了。再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合力毁灭了她?可能学生说是婆婆、堂伯、大伯?丈夫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不管祥林嫂的反抗把她抓回去改嫁;有的学生说是鲁爷、鲁四婶,他们对她的态度直接把她推向死亡;还有人说是柳妈、鲁镇男女,他们对她的冷漠嘲讽也是重要原因。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还有什么原因吗?小说中还出现了谁?鼓励学生个性化见解,如小说中的“我”也有一定责任,祥林嫂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为了赎罪捐门槛,死之前还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教师评价点拨学生的分析后,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探究,不难得出是夫权、族权、神权,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把她赶上绝路?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这样环环相扣,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在交流合作中探索了语文现象、语文问题,多元解读了语文材料,进而产生了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形成了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培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以恒。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理想目标。只有这样,创新才不至于停留在形式上,引导学生进入真正有价值的语文阅读世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能力。

上一篇:聋生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性构建与运用 下一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改效应的检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