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2-10-08 01:54:45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提高政府绩效是公共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当前政府绩效管理在地方政府的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各级地方政府的实践应用和探索创新越来越普遍,提高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绩效管理对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出发,从观念障碍、制度困境和绩效评估难题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困境;改进建议

当前,政府自身的改革己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化程度不够,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构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析,从而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能力。

一、我国地方政府强化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绩效管理被视为提高政府绩效的最有效的工具”。①加强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基本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公众、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政府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上来,而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是否满足公共需求的重要尺度。因此,构建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工具,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二)提高政府公开性和透明化的重要方法

绩效管理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能较好地实现公众参与、保证社会公正的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进一步推广,针对以往政府部门存在的“官本位”、“权力本位”、“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我国各级政府在构建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公众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了公众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使得绩效管理不仅能让公众更好的了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暴露政府自身的弊端。因此,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所带来的公开性和透明化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增进政府公信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而民主化程度越高,对于公民参与的容量也就越大,社会对政府便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

(三)强化政府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就是责任政府,它要求政府必须对公民的需求作出回应。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因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提升也带动了政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政府问责制已被公众所接受,建立政府绩效责任机制的关键在于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在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估时,首先要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保障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政府绩效管理实施顾客至上的管理方法,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改善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从而有助于责任型政府的构建。

二、目前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观念障碍

1、官本观念突出,民本理念缺失

传统的官僚行政文化对实行政府绩效管理带来了先天障碍,“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模式,政府和公务人员排斥民众的参与,把个人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政府考核内容的设置也主要出于政府自身和官员追求政绩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众的利益与需求。“社会本位”、“民众本位”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民众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活动参与不足,从而使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畸形运作。

2、经济效率至上价值观泛化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经济发展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官员的主要依据,即使是其他政绩指标的实现,也往往需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这种考评模式的结果是使地方政府和官员在价值取向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政绩观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将绩效管理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打分排名”、“评优评先”的考核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绩效管理较为强调结果运用的方法,这种导向是片面的,容易导致“为考核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只唯上不唯实。这样就必然会使地方发展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以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阻碍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行。

(二)绩效管理制度困境

1、法律制度不规范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虽然都强调提高行政绩效,但在政府绩效管理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立法,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为制度保障,已有的一些关于绩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比较零散,且不成体系,绩效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前各地各部门采用的绩效管理活动多处于自发和半自发状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致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在政府部门全面系统地推进,其发展面临很大的阻力。

2、问责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问责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政府绩效问责机制仍然缺乏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没有从源头形成强大的行政问责约束力,没有从政府内部形成一种“违法即追究”、“失职即问责”的问责体系。2003年以来,各类问责事件屡见不鲜,但问责往往是“运动式”的,这种问责只有事后问责,而没有与之相配套的事前约束、事中监督,缺乏应有的长效性,问责的短期性使得问责的效果大打折扣。可见,设计与推行问责机制仍存在障碍:一是问责主体缺位,有损问责的公正性;二是问责对象不明确,影响问责的效果;三是问责内容狭窄,降低问责的效率。

上一篇:浅析格力空调市场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