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远是心灵的艺术

时间:2022-10-08 01:51:52

文化,永远是心灵的艺术

一、最好的文化叫习惯

花坛静坐晨读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餐厅手捧美文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宿舍端坐看书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闲暇时光与书为友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

轻柔地对餐厅工作人员微笑着道谢的孩子,向司机叔叔响亮问好的孩子,在心里祝福自己的对手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

课间静静欣赏音乐的孩子,每日恬然午睡的孩子,操场大汗淋漓的孩子,舞台灿烂闪亮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

创造奇迹的孩子,依然是百合班的孩子。百合班的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百合班孩子的习惯就是最好的文化。

二、让晨读成为一种文化

孩子们一开始在花坛边晨读的时候,只要一看见周围的人出出进进就会情不自禁地行注目礼,只要一听见鸟儿婉转的鸣叫声就会情不自禁地侧耳倾听,有时,甚至痴迷地悄悄观察几只蚂蚁的爬行……

我把所有在清风中早读时拍摄的镜头都在教室的屏幕上播放了一遍。话题是“专注与美”。

从此,这些明显的小动作在花坛边几乎消失殆尽。

孩子们的眼睛由关注四周回到了关注读本。

但是,少数人盯着读本,只是发呆,并没有读进去什么。

我拍摄了很多特写——关于眼神的。

我请孩子们把早读时的眼神分类。他们很敏锐,居然分出了闪闪发光的“睿智型”,心不在焉的“懵懂型”,胡思乱想的“呆滞型”。我建议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看眼神,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那些被拍摄到“懵懂型”与“呆滞型”的孩子情不自禁地低下了头。

我即兴采访了那些“睿智型”的读者,他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自己设定了早读时的目标与任务,心无旁骛地一项一项完成。我继续采访:心理感受如何?他们回答:平静与充实。

那些曾经“懵懂”与“呆滞”的孩子很羡慕地看着“睿智”的孩子。

从此,百合班养成了在清风中专心晨读的习惯。

三、让倾听成为一种文化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话:倾听是一种最美的姿势。倾听是一种最美的德行。倾听是一种最高的智慧。

我说:老师写下了观点,你们能帮老师证明吗?

有人举手:倾听时,神情专注,所以姿势美好。

我顺接:什么是倾呢?

书茗说:应该是倾尽全力。

我问:一个人的脑细胞是多少?全班最终确定:140万亿。

我大悟:原来倾听是集中140万亿的细胞于听上,这种专注力怎能不美呢?咱们联想到什么画面?

柯帆说: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

我说:全世界都在观赏这动人的一刻,那是大专注之下的大美丽。能不能举出反面例子?譬如世界上最丑陋的一种“职业”。

玫洁举手:小偷。

全班大笑。

我追问:用哪些词形容小偷作案时的举止呢?

“贼眉鼠眼、缩头缩脑、蹑手蹑脚、东张西望、胆战心惊、提心吊胆、魂飞魄散……”等四字词语一一迸出。

为什么说倾听是最美的德行?

有人举手:因为倾听表现出对老师劳动的尊重。我加上插入语:你对老师尊重,老师对你怎样呢?底下回答:尊重。

我继续:假设我们在总裁身边参加会议,假设我们还沉浸在自己个人的世界里,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总裁会怎么看?

底下说:开完会就辞退。

我故意夸张:那么严重?不就不太专心吗?好,倾听还能表现其他美德吗?

笑蝶说:虚怀若谷。

我说:虚怀若谷就是空心,谁能告诉老师空心是什么意思?

底下集体回答:“使心空”的意思。

我问:一个空心的人得到的资源多呢?还是一个心满的人获得的资源多呢?

“当然是空心多了,谁愿意帮助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呢?”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为什么说倾听是最高的智慧?

因为空心,像一个空杯子一样,别人好的想法才会被接受,智慧就会越来越多。

那杯子满了呢?

变成了水壶。

水壶满了呢?

变成小河,直到变成大海。

如果大海拒绝百川呢?

变成小海,再变成死海,最终消失。

自此,百合班专注倾听的习惯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上一篇: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浅谈 下一篇:信息时代的教师职业能力结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