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10-08 01:27:3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并对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教学案例的有效呈现。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教学预设;教学效率;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36-02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和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新面貌:老师们逐步认同了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四个注重”:即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为什么不少教师认认真真地备了课,并在课堂上认真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呢?笔者认为,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但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关注有效的教与学。这里实际上体现了“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一件事”两个不同的理念,思想不一,定位不一样效果定不同。本文试通过这几年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学体会和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1、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

浙教版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已经过多次实验改革逐步进行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符合生活的实际,所列举的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的学情对教材进行合适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我不局限于书本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探求其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得出了三种具有创意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教材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变换例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变换例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学生对学习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将问题的背景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二是把例题转变为多样化,让学生有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努力探索,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曾有人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我们认为,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实践中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预设精化,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土壤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默契配合,尽情演绎生动的课堂。而在这一过程中,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合理把握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二次函数应用(一)时,为了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课前布置每位学生每人准备一根16cm长的铁丝,然后在上课时给学生设计这样一组问题:用你手中准备好的一根16cm长的铁丝,请问:(1)你能围成一个矩形框吗?(2)比一比每个同学围成的矩形框大小相同吗?(3)量一量、算一算你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多少?(4)你能使围成的矩形框的面积最大吗?(5)如能,你是采用什么方法围成的?这样围成的面积为什么最大?(6)用这根铁丝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能求出它的最值吗?(7)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二个矩形框,有几种围法?(8)如果要围成的二个矩形框的面积之和最大,那么这根铁丝分成的二段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这样几个问题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学生的生成资源丰富,这就要求老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师生互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题引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最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可见,情景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预设,准备好学生熟知的事例,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情景设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为课堂有效资源的生成培育了土壤。

2、关注解题优化,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曾精辟地谈到:“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合作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解题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凡是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的解题过程不肯反思,解题方法得不到优化,导致解题死板,应用不灵活。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优化解题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3、注重课后知识提炼,让知识结构更有序有效

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在课堂上解决,一堂课下来,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更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模棱两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对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1)对课堂上讲的知识内容从新进行罗列和梳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2)对课堂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重新思考,有没有其它更简单方法,一道题有几种解法,如果改变它们的结论和条件,又有没有新的思路。(3)做好数学笔记,把课堂上和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寻找错误原因及时订正,并用笔记形式给予记录和反思。(4)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创新,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做到从老师布置的一道题目中,获得更多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后对知识的提炼和反思,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为教师也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里解决。一节课只有45分钟,哪些新问题需要在课堂上放大?哪些问题引发课后再思考、再讨论,这些都是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

在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开放、充实、超越,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其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就来自我们的教学实践: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教学才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意识的生成过程教学,是新课程的理念所在。

(上接235页)不但使学生把书读薄了,同时也让学生把书变厚了。

二、阅读中表达的方式

1、表演——演课文情节,在具体情景中表达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景”,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课本剧是表演的最好方式。

2、想象——自主建构,在审美想象中表达

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形象而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最容易为这种想象和梦幻插上美丽而有力的翅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用形象而又生动的言语带入审美情境,用言语的诱导和音乐的渲染展开学生梦想的翅膀,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发展情境,深化情境,凭借表象进行想象,可将书面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述的那一客观事物或尽量接近那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

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调动起阅读兴趣。

3、理解——理解中表达,启发深层感悟

阅读理解后的这种表达是理解的深入,表达是否合理明确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展示。如果说理解是学生对外界输入信息的接受,那么理解后的表达,则是学生在接收信息后,经过整合,再将信息作为阅读结果的输出,后者对前者来说,应该属于更高一层次的阅读。

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潜隐性和长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是学习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索,独立寻找结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层感悟。

4、争辩——争辩中表达,开发创新潜能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阅读表达也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表达,在表达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表达是一种更深入的阅读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焕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