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

时间:2022-10-08 01:03:49

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研究

[摘要] 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和提高其研究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关于吉林省本科师范生对科研活动的反应和预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特点,重点论述了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并简要讨论了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本科师范生 研究型教师 创新 科研活动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L.Stenhouse)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其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在于使学生的心智发展基于知识的获取;在于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不断地分析和理解,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的具体目标。由此他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理念。斯坦豪斯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密不可分性,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不仅要促进自身发展,而且要实现教研结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由此,国内学术界关于“教育必须与科研相结合”的讨论便蔚然勃兴起来。经过几年的讨论,国内学术界一致认为,“教研结合”实现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而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浓厚的兴趣为基础,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培养并固化为师生的一种内在素质。所以,培养本科教师和师范生的科研素质问题便凸现出来。毫无疑问,本科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教师科研素质形成的关键期。目前,吉林省内主要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范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本文在“关于吉林省本科师范生对科研活动的反应和预期的调查研究”这一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了学术界的有关最新资料,对本科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的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本科师范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一种理论支撑体系和动力发展系统。

一、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特点

“本科师范生”这一特定的称谓就意味着本科师范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科师范生理论功底浅、知识积累有限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在针对“本科师范生在科研立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调研时,选择“知识积累不足”的人次占总人次的24.53%;选择“实地调研困难”的人次占13.82%;选择“缺乏经验”的人次占 16.9%。二是本科生工作勤奋,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进取精神,再加上年轻人富有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他们容易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三是本科师范生就业方向稳定。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师范生毕业后选择“到中小学就业”。特别是自2007年教育部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基层教育工作。

本科师范生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其科研活动与专家学者的科研活动具有很大区别。专家学者的科研活动,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对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侧重于理论分析与逻辑思辨,这种科研的价值在于理论上的创新与学术上的突破。本科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则侧重于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等进行调查与分析,这种科研的价值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在对“本科师范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收获”进行调查时,发现选择“培养科研能力”的人次占总人次的30.82%;选择“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次占13.7%;选择“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的人次占8.9%;选择“提高了创新意识”的人次占2.74%,这说明师范生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实际能力与科研活动的预期目标基本相吻合。

因此,由本科师范生的特点以及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与专家学者科研活动的区别,不难看出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是本科生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现实目标;第二,实现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后进行“教研结合”是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发展的长远目标;第三,小组合作是师范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第四,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是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手段;第五,保持师范生科研积极性是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第六,科研成果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实践性是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外在体现。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遵循的轨迹。

二、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共118名本科师范生的调查,在分析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现状的基础上,从师范生的视角出发,发现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研活动的类别与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层次性、专业的属性不相匹配

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本科师范生认为本校科研活动的数量较多。在关于“我校科研活动丰富度”的调查中发现:选择“丰富”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7.05%;选择“一般”的占10.45%;选择“不丰富”的人次占10.96%,选择“不知道”的人数占10.54%。另一方面,本科师范生对本校科研活动的满意度评价较低。选择“不满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高达77.5%。为什么会出现对“科研活动的数量”评价很高,对“科研活动的满意度”却很低的状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这些科研活动忽视了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师范生在科研能力上具有层次上的差别,进而导致不同层次的师范生选择的空间小。就目前而言,本科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主要有校级科研立项、“家曦杯”科研活动、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挑战杯”以及社团科研活动等。其中只有“校级科研立项”和“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长期的研究活动,其他则为竞赛,而“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则为高标准的科研活动。因此,一年级新生以及无科研经验的师范生实际可以参与的科研活动只有校级科研立项活动。其二,是这些科研活动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对科研条件的要求也有所差别。数据显示:文史类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挑战杯”的人数占文史类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而理工类则高达10%。这说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师范生参加高水准的学术科研竞赛远远难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师范生。

2.师范生科研小组管理机制不健全、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协作精神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加入别的科研小组”的人次占总人次的35.8%;选择“组队并自己担任组长”的人次占22.6%;可见,选择以”小组形式参与科研活动”形式的人次为58.4%。因此,“小组”是本科师范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一方面,小组科研成员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小组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各种能力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以小组形式参与科研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小组在任务分配上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很多小组的成员实际很少参与科研活动,甚至完全是由组长一人完成;或者组长一人安排活动事项,组员只是消极完成任务或者根本就未完成。其二,是小组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缺乏监督机制。科研资金的保管、花销、报帐基本上是由组长或组长指定一人完成,其他组员则完全不知项目组的经费情况,导致经费浪费的现象。其三,是小组成员内部权责不明。在调研“科研立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中,数据显示:选择“缺乏合作精神”的人次占总人次的19.73%,仅次于选择“资金不足”的22.37%。而“缺乏合作精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权责不明。

3.师范生科研活动获得学校及社会的支持不够

本科师范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时所面临的困境,集中表现为课题项目进展缓慢、资源重复性浪费、数据结果可靠性低等。然而,师范生很难通过自身来摆脱这些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以指导教师为主要实施者来提供理论指导,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手段来提供资源支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进行考察审核。但调查结果并不十分乐观:首先,教师对师范生科研活动指导力度不大。选择“指导老师对自己‘偶尔指导,少许帮助’”的人次占总人次的40.98%;选择“指导老师对自己‘很少帮助’”占8.20%;选择“指导老师‘没有帮助’”占3.38%。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教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少,更缺乏其它相互沟通的渠道,从而导致指导教师对课题进程无从把握,师范生获得的指导不足;另一方面,校方对教师指导师范生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实质性激励措施,导致教师指导师范生的动力不足。其次,科研经费支持规模小。占总人次 22.37%的师范生反映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首要困难是“资金不足”。导致“资金不足”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经费来源渠道狭窄,“从项目和经费来源上看,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自行解决”;其二,是本科师范生人数众多,进而获得资金扶持的项目也就多,平均到各组的资金就显得不足了。最后,缺少一个社会实践审核平台。师范生通过科研活动在较长时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社会和师范院校缺少一个实践平台来考察成果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导致一部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部分无价值、无成果的项目“蒙混过关”。

三、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发展趋势

本科师范生科研机制虽然还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价值和意义依然决定了它的生命力。本文在认真分析了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深刻探究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其发展趋势给予了科学的预测。

1.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将与其职业素质培养相适应

目前,本科师范生院校的科研机制正处于转折期,这种转变是伴随着社会对研究型教师的需要和认可不断向前推进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创新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民教师。因而本科师范院校的科研机制能否培养出研究型教师是转折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大多数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尚处在以兴趣为主要导向的自发性选题之中,这使得科研活动的课题几乎全部集中在社会热点问题及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问题上,缺少了对如何教育、教学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究,这势必会影响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因此,从本科师范生职业的特殊性来看,师范院校如果能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有利于本科师范生的科研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相适应。

2.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结构化将逐渐深入

一方面,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项目的结构化不断深入,这种深入是与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高低相匹配的。对于一名在科研领域十分陌生的新生而言,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对于具备一定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老生而言,也存在着能力高低的差异。但是,本科师范生的目的是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师范生都能得到提高,因此这就必然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科研小组成员能力构成以及专业构成的结构化将不断推进,这种推进是使科研活动更趋于合理、科研结果更趋于严谨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能力的高低以年级的高低体现最为明显,因而年级的结构化可以使无科研经验的“新生”在富有经验的“老生”带领下快速成长。专业构成的结构化可以为科研项目能够在多角度、多领域内展开提供合理的思维空间。

3.本科师范院校科研机制的规范力度越来越强

一种具有朝气与生命力的机制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要想完善与发展,必然要选择规范化的道路。作为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科研机制,其规范化的中心是紧紧围绕如何保持本科师范生的科研兴趣以及如何促进导师指导师范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展开的。要想保持学生兴趣和促进导师积极性,无非是要在奖励与惩处两方面做工作,但前提是要有一个独立运作的科研活动机构。这个机构可以独立的修改与完善关于科研活动的一系列制度,特别是在科研活动的监督机制、奖励机制以及师生互动平台机制三个方面,进而使本科生科研活动结构逐渐向正规的学术科研机构趋近。就当下情况而言,把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学分管理的范畴,是被当今高校及学术界十分看好的激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措施,但是,本科师范生科研活动与学分挂钩的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些与之适应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润洲,张良才.论“教师即研究者”[J].教育研究,2004,(12):60-64.

[2]季诚钧.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95-98.

[3]东北师范大学《关于根据学校教务处意见加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的办法》第一章第一条. 2009,12.

[4]蒋永荣.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6-378

[5]恢光平.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基金项目: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第三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关于吉林省本科师范生对科研活动的反应和预期的调查研究”(091020007);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关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对科研活动的反应和期待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指导教授:车广吉。

上一篇:关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学”与“术”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