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心理

时间:2022-10-08 12:33:28

大众文化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心理

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现实,而且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价值观念转型及日常生活方式。处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通俗电视剧,在观众的接受和审美心理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传统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更注重个性、娱乐和休闲,注重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生命深处本能欲望的满足。近年来通俗剧尤其是家庭伦理剧比较风行,《浪漫的事》、《亲兄热弟》和《家事如天》的热播,以及观众对这类剧目的收视热情,正体现了在时下的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电视剧的观众审美心理变化。对一部通俗电视剧来说,除了传统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共鸣、净化、领悟和延留等心理机制外,观众的审美主要来自以下的心理诉求。

游戏和娱乐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普遍的个体意识增强,已不满足于日益刻板机械、单调重复的现代生活,希望生活轻松一些,宣泄一下心中的不快和体力上的劳累。艺术的神圣性也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消解。电视的普及使人们心灵深处被禁锢已久的游戏本能激发出来,于是人们开始唱着“一场游戏一场梦”、“何不潇洒走一回”,流行一时的“戏说”剧正是体现了这种游戏心理。“对历史的虚化形成直截了当的游戏过程,并对其中人与历史的现实关系进行想象性地编织,‘历史’的影像因而具有了娱乐的功效”。从《戏说乾隆》到《宰相刘罗锅》,再到《康熙微服私访》,都是戏说剧,娱乐、轻松是一种普遍感受,为了故事而故事,与历史无关,甚至解构历史的是最重要的。观众的接受也是玩游戏闯关的过程,主人公会遇到各种危机,在妙趣横生的曲折中运用智慧通过考验,这种游戏心态尤其表现在情景喜剧中,如《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等,这种通俗剧形式更包含了一种虚假的狂欢,收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笑声和每集片尾镜头中暴露出的拍摄现场将观看当成一种“仪式”,造成一种虚拟性的群体交流的心理幻觉。

白日梦体验与代偿性心理的满足

大众文化以一种鲜活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梦想到现实的虚拟环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白日梦的心理体验。白日梦是一种幻想,是一种对愿望的满足。每一个人都有未被满足的梦想和愿望,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白日梦的经历。通俗电视剧和通俗文艺为饱受现实创伤的人提供了一个让心灵喘息的机会。通俗剧所呈现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与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有着很大差距。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和追求的无限性,现实与欲望总是冲突,使人们特别想突破自身的局限,去体验一种理想的生活。

观众通过观看通俗剧的行为,在心理实现和完成一个个梦幻游戏:英雄梦、爱情梦、发财梦等。“通俗电视剧刺激人的本能,发泄他那些根深蒂固的肆虐愿望,满足那些被压抑已久的奢望。”它以想象的方式温情脉脉地为观众提供满足和刺激,创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不仅有《牵手》、《编辑部的故事》等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又有《誓言无声》、《女人不哭》中的“好人有好报”模式及《还珠格格》中“我是风儿你是沙”的浪漫爱情,而且还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依相守。

同时,观众希望在通俗电视剧的审美过程中获得一种代偿性体验,通过观看现实或理想的生活图景去经历自己未曾尝试过的生活。这种对剧中不同人的生活的观看丰富了观众对自身以外一种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同剧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仿佛主人公代替自己尝试了另一种生活,或是完成另一段感情体验。如看《牵手》时,可能会想到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面对感情的纠缠;观看涉案剧《重案六组》和《黑洞》时,在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有许多疑团,这种“平衡――打破平衡――恢复平衡”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一种警官破案抓住罪犯的过程的体验,剧中人代你完成了这个愿望,实现了一个英雄与正义的梦想。侦破类通俗剧提供了解密的,同时也释放了现代社会普遍的焦虑,克服了对坏人的恐惧,增加了制服他们的信心。正如科林伍德对侦探小说作用的描述,满足了观者如下的:一是对力量的喜爱;二是诉之于读者(观众)的恐惧;三是满足读者(观众)解决疑难时理智的兴奋;四是发挥了读者(观众)对冒险的渴望。

颠覆性心理的排解和个人身份的认同心理

在人的生活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就容易形成心理上和本能欲望的破坏力量,严重的还会有解构神圣、打破权威甚至是颠覆社会的想法和潜意识。一些通俗剧也因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使这种颠覆性的欲望得以排解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达到社会“解压阀”的作用。所以,这种心理左右下的人们对嘲笑皇帝、大臣的,打破权威尊严感的“戏说剧”的喜爱也正反映这种潜层心理。《铁齿铜牙纪晓岚》已拍到第三部还很受欢迎。《还珠格格》更是因为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旧规、正义凛然、常为打抱不平而顶撞皇帝的“小燕子”的形象而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虽然她自有可爱之处,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被限制和约束了太久的人们对个性的崇拜和打破权威、颠覆神圣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所以通俗电视剧作品对观众的不满和颠覆心理还有平息和排解作用,它是社会的“减压阀”,电视剧中描绘的世俗图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对人们排解心中对生活的不满心理、焦虑心理有重要作用。

观众对情景喜剧的喜爱,是因为它“父权制被打破,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的心理模式展示了“焦虑的形成与解放”。其中既有对普通社会问题带来的焦虑的表现和对个人欲望诉求的合法性的肯定,又有依靠政治话语体系和传统理论道德体系解决的虚妄性的暗示。但是问题始终会解决,焦虑会被解放,那是通过矛盾的自行解决,以一种良心的发现和误会的消失来建立一种假定性的缝合,从而完成内心焦虑的释放,达到了一种心境的平和。

电视剧是生存之镜,每个人在其中安置自己,想象自己,寻找应对现实的生存策略。在通俗电视剧展示的生存图景中,观众希望看到个人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求得一种对自身的观照和认同。近年来通俗电视剧的“豪华风”、“滥情风”盛行,在《商界》、《情满珠江》甚至现在的《致命邂逅》等爱情剧中更多地展示的却是社会上处于上层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虽然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但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当大部分人的生活还只是实现了温饱问题时,这种剧中理想的代表者高质量生活图景与观众现实生存处境的差异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焦虑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使观众陷入自身身份认同上的尴尬。未来的生活似乎是美好的,但对我来说这一切好像很遥远,我怎么能过上那样的生活?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甚至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达到这个目的。

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更需要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满足观众审美心理上认同的需求,不在于能书写多少真实境遇,而在于在通俗电视剧中一直处于“缺席”尴尬的老百姓在其中能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在这种平实的生活图景中达到身份认同。一系列反映人们真实生活境遇的《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亲兄热弟》和《家事如天》等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因为它们展示的是近似于我们的生活,张大民、孙燕等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给我们一种相同身份上的认同。剧中以“真实”的影像制造了一种对“真实”的渴望,并且暗示人们,这种渴望最终在它那儿能够获得满足。主人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真挚感情的渴盼都是观众可以从中汲取的“精神滋养”。

综上所述,私人领域的扩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状态。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通俗剧中所构建的梦幻世界,应充分满足人们的游戏心理,给人们提供代偿性体验和身份的认同,充分将观众心底深处的欲望本能宣泄出来,造就一个“大众狂欢”的精神生活乐园。创作者应尽力去了解通俗电视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以更贴近观众的故事和话语讲述方式去创作有美感、有内涵的精美作品,为大众提供更经典的精神盛宴。

(注: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参考文献:

①高兆明:《公共权力:国家在现时代的历史使命》,《江苏社会科学》,1999(4)。

②李红春:《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崛起》,《文化研究》,2002年合订本。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社会偏见的媒体因素及消减对策 下一篇:美国报纸NIE工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