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返璞归真”

时间:2022-10-08 12:10:36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一词出自“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战国策・齐策》),意思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华美的外饰,这些华美的外饰使整个语文课堂显得华丽夺目,但缺少本质的厚重的内涵。学生在精彩纷呈的各种形式背后,感受的是知识方面的浅显苍白,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华丽却低效。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返璞归真。

一、真正的“起点”

很多教学设计在导入这一环节都赫然写着“激情导入”,在“激情导入”之后直奔“作者简介”,然后“朗读正音”,语文教师真的有那么多激情吗?教师备课就是一味地照搬教案,这样的教案上课能用吗?在说课比赛时,选手说学情,往往都是“学生理解能力差,基础薄弱”,这种学情像是万能公式,这样的教学能高效吗?教师上课认真地讲了,但讲的东西是否学生早已掌握而教师一节课都在做无用功呢?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怎样的起点?

教师应该重视了解学情,基于学情,结合学情需求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学情是真正的教学起点,这也就是真正的“备学生”。教师如果对学情把握不准确,就会出现“教”与“学”的矛盾,这也是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到北京讲课时,提前发调查问卷,调查学情,了解学生初读课文时遇到的疑惑,之后修改教案,从学生的疑问中汲取问题,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这样,在教学设计中才能抓住学生存在的难点、盲点、兴奋点,上每一节课,才能让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

二、真正的“问题”

很多教师惧怕课堂教学时出现“冷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请大家看看注释然后回答,本课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学生集体回答“唐代”;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个故事吧?学生回答“有”或“没有”,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还是按原计划讲了;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学生回答说“好”;这个句子是不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回答“是”;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假问题”,课堂看似很活跃,但学生的回答是漫不经心的,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因为这些问题太低级,不值得思考。

“冷场”怕什么?学生暂时的沉默,恰恰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在等待中抓住最有利的点拨时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挑细选,切莫随口发问,切莫低级提问。真正的问题是不奉送答案的,真正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真正的问题也是有梯度的,真正的问题是指向学生疑惑之处的,真正的问题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三、真正的“合作”

新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绝不是简单的前后、左右、小组之间的稀松平常的讨论。大多数教师只注重了形式,把合作讨论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新课标中提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完全没必要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个人钻研是合作的前提,只有个人有观点了,有理解了,有分析了,才能与同学进行交流,才能在彼此的脑海中掀起一场思维的风暴。合作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讲授功能,而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交流观点、分享思路,来解决自己独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透彻,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选择让学生合作探究的任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选择那些真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真正的“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很多教师上课,一节课中按部就班地播放幻灯片,一切都是按照预设进行。一节课看起来很精彩、顺畅,学生的一切就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出现可能”的机会,这样的课是好课吗?学生在课堂上答错或出现其他问题,大多教师会引导学生朝自己教案预设的内容靠拢,怕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该怎样来确定?是教师要完成的“教的任务”还是学生要完成的“学的任务”?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常常出现在以下四处:第一,错误之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第二,创新之处。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独特见解、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第三,质疑之处。学生对教材观点或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的时候。第四,争论之处。学生对同一问题出现观点不相融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这些节骨眼上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生成的机会”。

五、真正的“诵读”

让语文课“读”出精彩,让语文课“读”起来。在课前、课中、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充分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意思,读出情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获得原始的、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积淀语感,在写作时能信手拈来。

读,可以有多种形式:教师范读、领读、学生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读,既是过程,也是目的。总而言之,语文课不是教师展示激情的舞台,不是固定了套路的表演,不是教师炫耀PPT技术的场所,不是为设置情境而设置情境的矫揉造作,不是为合作而合作的热闹纷繁。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请还语文课堂教学一片干净的天空,请让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课堂是师生共赢的地方 下一篇:议论文中引述事例有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