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到底为了谁?

时间:2022-10-08 12:05:40

公开课,到底为了谁?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上,曹文轩先生做了点评。他讲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观摩课与常态课”。他说:“观摩课为什么就不能是表演性质呢?我们为什么贬义地去看表演性质呢?没有表演性可能吗?除非从此取消观摩课。”“如果我们以一节常态课的形式讲一堂观摩课,我想问你,你会坐在这里吗?你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吗?”曹老师的观点非常鲜明:观摩课必须要有表演性,没有表演性不能成为好的观摩课!

我是从无数次公开课、观摩课中走出来的特级教师。我也曾一千次地问自己:观摩课让教师观摩什么?公开课到底是为了谁?

我曾经是曹老师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在以前的公开教学中,我非常关注自己的形象,非常关注自己精巧的设计,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会场的气氛,甚至设想哪一个环节将会出现热烈的掌声。这样我一路走来,也获得了很多掌声和喝彩。时常听到年青教师对我说:“孙老师,我们是听着您的课成长的。”我也曾满足过、陶醉过。

但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看到越来越多眼花缭乱的公开课堂,我不再陶醉、不再自足,而是开始警醒、开始反思了。

其一,公开课的作用是什么?不外乎两点,一是它的示范性:给青年教师做示范,教他们怎么上语文课。因为有示范性,所以一招一式要规范。板书要工整美观;教态要自然大方;语言要生动有趣;朗读要字正腔圆,人情入境。二是它的引领性。公开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对全国教学改革走向的引领。例如当下语文课如何跳出内容分析理解的老路,转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个人以为,观摩课、公开课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引领性、方向性和规律性。

其二,观摩公开课的主体人群是哪些人?我每年参加众多观摩课,如“千人万课”“现代与经典”等。人数少则千人,多则四五千人,听课老师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说句大实话,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如何观课、赏课、议课研究较少,个别人还停留在看气氛、看花样、看新鲜的表层上。我以前听课有一个习惯,必须先了解讲课者讲什么课,然后自己要充分思考:假如我上,该怎么上?然后走进别人的课堂,边听边对照,人家哪里设计比自己高明,哪里设计不如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听课是研究性听、比较性听、欣赏性听。我相信有一部分年轻教师会这样做,但今天这样的教师还有多少呢?我有些担心!有的人甚至听课之前连课文都没来得及看过一遍,又怎能对别人的课做深入的评析呢?

然而,无情的现状是,这样看表象的教师占了一定的比例,有逐渐形成“热闹的大多数”的趋势。一些教师就开始迎合他们,在外在形式上做文章,追求表演效果、现场效应,以赢得喝彩和掌声为满足。对此现象,我深深地忧虑。

公开教学,面对的是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唤醒学生、解放学生一定是第一位的!公开教学学生第一,这是不容动摇的!不能因为换了一个大场子上课,下面坐着几千位教师,就变成了观众第一、学生第二了,教学就变成表演了。

上公开课,你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这是理直气壮的答案!有了这个标杆,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执教者在哪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哪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在哪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在哪里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而不再是仅仅关注:教师课件画面美不美?哪里运用了好听的音乐和视频?哪里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哪个环节现场响起了掌声?我希望教师们多在学生思维语言发展上下功夫,少在展示自己才艺上做文章!少一些表演的成分,多一些教学的规律!

我理解曹老师所说的“表演”的真正含义是引领,而非作秀。

那种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花拳绣腿式的公开教学该休了!

上一篇:创设有趣的生物课堂 下一篇:以写文章的方式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