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8 11:06:46

国内弗朗西斯·培根研究综述

【摘 要】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一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本文主要针对建国后,针对国内学者对弗朗西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研究,将我国的培根研究作一个梳理。

【关键词】培根;文学

培根被国人所知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严复、梁启超、鲁迅等人不断撰文,培根以思想启蒙先驱和学人的身份被介绍进中国,培根的诸多作品尤其是《论说文集》开始为国人所熟知,国内对培根的研究逐渐兴起。国内相关培根的文学研究大概占15%左右,和哲学研究的35%相比差距较大。其中已立项的各项社科基金中,只有黄科安的“外国文学散文译介与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转型”(04CZW012)中,对培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对培根在文学方面的研究中,从翻译方向研究的文献占35%,语言学和文体学为17%。

一、翻译角度

我国多位学者就《论说文集》的翻译,从美学、语篇衔接、文体、生态翻译学、翻译批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等角度出发,或单独研究某个译本,或对比多个译本做了一系列研究。如刘杰丽(2004)对王佐良及张毅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译本的选词、构句,论证王译本更好的体现了原文准确、简洁、具有说服力的特点,从而论证了可译性。赵红军(2007)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原文文字简洁,译文简洁庄重和原文章句整齐,译文形式优美两点出发,论证翻译中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和谐统一、达到审美效果对对等,才构成理想的翻译美学观的内涵。除了感性分析之外,还有学者利用语料库,收集理性材料,对译本和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二、语言学角度

一些学者以语言学为基础,从语料库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功能文体学、修辞学等角度对培根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如秦平新(2010)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通过语境共现揭示语篇主题发展和变化,通过语境共现揭示语篇主题发展和变化,通过节点词索引凸现关键词及其所在语境展示语篇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征,借助语料库方法,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对培根的《论读书》进行了语篇分析与解读。伍先禄在《培根的语言观及其影响》(2009)一文中,从培根语言本体论的语言观入手,分析他的语言非工具论思想,探讨他对语言模糊问题的划分。

三、比较文学角度

对于培根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有一些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做了研究。如盖绍普(1986)提出从两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培根和鲁迅在诸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从思想内容方面、思想容量方面和艺术方面进行了对比。还有不少学者对培根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特征做了一些研究。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培根必然地把目光也锁定在人与人性上。如张绮翼(2005)通过对《论游历》文本以及培根哲学思想的探究,剖析了培根如何在文中体现了对“人”力量的肯定,和如何发挥“人”的力量来确定“人”的中心地位。在培根的时代,哲学和诗歌的分野并不像现在这么明显,有学者在培根严谨、简洁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诗学思想,做了一些研究。如陆扬(2012)认为培根的诗学思想主要通过两点表现,第一点即他认为诗是学术的一部分,第二点是他对《圣经》的阐释。

四、史学角度

除了《培根论说文集》,作为培根留存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史学著作,《国王亨利七世统治史》(又称《亨利七世本纪》)也是培根重要的作品之一。李波怡(2008)从史学和思想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了这部书。文章分析了该书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编写体例和方法,并作出了评价。

综上可知,我国对培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领域,其他领域的研究数量较少,至少没有形成一个群体。不论是从翻译角度还是其他角度对培根作品进行分析,取材都较为局限,多为《论说文集》。虽然培根的《论读书》最为出名,但是由于学者对此研究过多,比较难找到新的突破口,建议从培根其他的作品入手,增加选材的新意。其次,不论是翻译角度还是语言学角度,研究主要以感性分析为主,这是由文学研究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学者因此而产生的思维局限性也有很大的因素。笔者收集的材料中有两位学者以语料库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翻译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十分可取。虽然语料库的利用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是由于其材料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进行对比。不论是对译本的研究,还是对中外散文的对比和不同散文风格的对比,都提供了客观的材料,改变了大多数研究只采用主观分析而造成说服力弱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冯钢.吹尽狂沙始到金——读曹明伦译《培根随笔》[J].中国翻译.1999(3):36~38

[2]黄科安.外国随笔: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引进与实践[J].外国文学研究.2004(4):147~153

上一篇:我的服装代表精神上的独立自信 下一篇:“买寿险住养老社区”更适合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