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休闲生活综述

时间:2022-10-05 08:18:04

国内休闲生活综述

【摘 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生活已经成为我国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休闲生活的概况,并对休闲特殊群体的休闲生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内;休闲生活;研究综述

一、国内休闲生活概况

我国休闲思想、休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休闲思想。而我国学者真正把休闲生活纳入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产业开始发展,关于休闲理论、休闲史、休闲经济、休闲旅游、休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国内最早对生活时间分配研究的是王雅林。1992年由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标志着中国休闲理论规范研究的开始,开国内系统的研究休闲生活的先河,被称为中国闲暇时间研究的奠基之作。随后的代表作还有楼嘉军的《休闲新论》和马惠娣的《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等。

从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80年代已有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如王雅林的《生活方式研究与“两个文明”建设》指出生活方式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90年代的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涉及休闲生活研究的,大多为探讨我国当时休闲生活状况以及发生的变化或发展的趋势。如孙永亮的《论休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休闲生活的变化。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开始深入,相关著述开始增加,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张雅静从休闲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休闲生活的意义,其论文《休闲文化生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指出,为了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切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挖掘出休闲的深刻文化内涵。

从内容看,我国学者对休闲生活的研究有很大发展,视角多样,领域颇广,成果显著。其中,既涉及休闲基本理论、休闲经济、休闲文化、休闲社会学、休闲美学、休闲哲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大学生、中学生、农民、农民工、城市居民、老年人、女性、儿童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休闲生活,同时也从休闲生活的行为和方式、休闲生活的实证研究、休闲生活满意度、休闲生活质量、休闲生活的教育等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大学生、老年人、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休闲生活水平代表了我国社会的休闲生活水平的基础,只有他们的休闲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国家的休闲生活总体水平才能提高。因此,本文将对特殊群体的休闲生活进行探讨分析。

二、国内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研究

随着我国已初步进入休闲社会,关注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有学者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了探讨研究。目前探讨最多的是当前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使大学生进行健康、高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休闲生活等方面。

在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上,学者大都认同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大学生休闲观念较狭隘、休闲意识淡薄;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技能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层次较低;休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此外,孙德永指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道德自律性差的问题。钟霞也强调,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着道德失落的问题,“一方面在休闲选择上不考虑后果及他人感受,更多的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出发,不受约束的个人主义休闲文化常引发道德问题;另一面,盲目超前消费,为谋得休闲生活经费,不惜欺骗父母、向他人借贷或者走上违法的道路。”i王立新、陈凡主张大学生的休闲文化存在缺失的现象,“当前大学生休闲没有形成积极的休闲文化去引导社会潮流,反而受制于社会世俗文化,甚至出现了休闲的异化,表现为对世俗消遣、市井娱乐方式的随波逐流,大学生缺失高雅的休闲文化。”ii可见,我国学者已经从本源上抓住了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即休闲道德的失落、休闲文化的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如何使大学生培养健康、科学的休闲意识,以便进行高雅的休闲生活上,李胜芳认为,高校开展休闲教育,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他试图从将休闲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设计规划,创建高雅的休闲氛围和积极向上、健康的休闲文化,学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休闲技能培训等方面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创立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孙德永强调,积极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逐步解决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培养和树立休闲意识和休闲素养,从而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孙德永还指出,网络已经及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应当更多地关注网络对学生休闲生活的影响,加强网络监管、网络疏导和网络服务,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上网效能。”iii叶丽也认为健康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及作用。钟霞则从切实加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德育渗透上来使大学生休闲生活逐渐向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马国香、李春光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的一个途径。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对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提高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把休闲教育、德育在高校中开展课程,把这种教育落实下来,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把措施付诸实践,改善大学生的休闲生活之日可待。

三、国内对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关注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目前对老年人的研究着重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对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及休闲生活现状研究得相对较少。在老年人的休闲特点上,付敏红指出,他们的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宽裕;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休闲消费上,比较偏好于花钱较少的活动;休闲场所主要是选择近距离的活动。其他学者对此也表示赞同。在影响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因素方面,大学数学者认为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付敏红指出,家庭结构和社区环境也影响着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在就如何提高老年人休闲生活质量,学者大都从国家、家庭、老年人个人、社会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而张敏则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大众传媒对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影响情况,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休闲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大众传媒让老年人理解休闲生活不是只有年轻人才能参加的单纯的感官享受、消遣娱乐,它更是全人类获得愉悦、快乐、自由体验的生活,它让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iv赵磊从社会工作这一视角,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出了分析和建设性的意见,特别强调“专业社会工作可以利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积极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干预城市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争取公权力的服务资源,发挥组织功能,积极尝试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路径,探索建立专业社工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模式。”v王琪延、罗栋则探讨和分析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如何对待老年人休闲问题上,马惠娣更加注重从文化特别是休闲文化的角度来培养老年人的休闲意识和进行合理、健康地休闲,“高质量的休闲并非一定要通过高消费的玩乐和旅游来实现,内心的悠然更需要长时间的文化修养”vi。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大都从老年人休闲生活特点、存在的某些问题及对策上给予了探讨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如何对待老年人休闲问题上,从大众传媒、社会工作等新的角度探讨。

四、国内对农民工休闲生活的研究

对于城市中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马惠娣通过调查指出,“八个零”折射了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大多数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闲暇生活中的文化精神消遣“几乎为零”,对文化性休闲概念的理解“几乎为零”,参加社区活动“几乎为零”,融入城市文化“几乎为零”,“休养生息”的意识是“零”,闲暇时间与孩子们玩的时间“几乎为零”,传递他们“诉求”的渠道“几乎为零”vii。

李菡在《新老农民工休闲生活的比较研究》中,从休闲时间、休闲观念、休闲类型等方面对新老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作比较,进一步研究了芜湖市农民工的休闲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从中总结出农民工休闲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学者夏怡然着重通过比较农民工、农民和市民三类人群休闲生活的区别,分析农民工这一独特的过渡性社会结构的休闲特征及成因。

因此,对农民工休闲生活的问题上,我国学者研究探讨了农民工在城市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相应的对策,但如何使农民工树立休闲的意识,积极健康地休闲,合理利用社会上的休闲资源,建立一种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仍然值得探讨。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休闲生活研究涉及到了很多领域,休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使休闲生活的主体对休闲生活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如何正确地进行休闲仍然值得我们去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挖掘和深化。

注释:

[1]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德育渗透探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45.

[2]王立新,陈凡.大学生休闲生活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08(03):42.

[3]孙德永.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现状及科学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20.

[4]张敏.大众传媒对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44.

[5]赵磊.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D].安徽大学, 2012:38-39.

[6]马惠娣,等.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5):62.

[7]马惠娣.“八个零”:折射中国农民工休闲生活境况之忧[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21-22.

【参考文献】

[1]赵虹,马婕妤. 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研究评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

上一篇:融资受限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探析 下一篇: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