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的“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

时间:2022-10-08 09:51:54

化学课的“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学习

摘 要: 如何高质量地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培养高素质的高中学生,成为当前高中教学需要研究和突破的课题。教师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渗透化学知识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 化学 “研究型”教学模式 “育人为本” 研究性学习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质是“育人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着眼点和目标,正确处理好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智能发展和知识传授的关系,智力品质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要把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作为课程实施的关注点。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渗透化学知识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实现基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学习问题,体现了课堂学习中研究性和主动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中,使学生的注意、思维、记忆、创造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硝酸的性质”时有一演示实验――铜与浓硝酸反应。当做完实验时,教师应及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列举此试验的不足之处。如:该实验中生成二氧化氮较多,会污染环境;只有等铜或硝酸耗完,不然无法使实验停止,等等。接着便要求学生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方案,教师不忙于评判,可列出几个方案让学生评判并选出或自己推出最佳方案:1.降低硝酸浓度;2.及时移去反应物;3.减少铜片量;4.将此装置改为类似制取氯气的装置;5.用试剂吸收二氧化氮;6.将铜片改为铜丝,一头伸出试管外部,另一头绕成螺旋状伸入试管底部与浓硝酸接触;7.将浓硝酸装入U型管中,一端塞上橡皮塞,另一端塞上带铜片的橡皮塞。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推出课题:“用什么方法制硝酸可节省硝酸又没有污染?”

(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发挥实验作用不仅是指教师为了引出某个理论、某个概念而做演示实验,而且包括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验证自己结论的实验方案,学校提供给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的场所。我们曾做过“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先变蓝后褪色”的课题,但经实验发现现象为蓝色且持久不褪,由此引发讨论,同学们经过查资料,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得到验证结论。

(三)结合教材,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探索。

教师通过介绍化学前沿科学的研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工作者对化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可使学生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对化学未来发展的感性认识,激励他们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激情和为解决问题刻苦学习、努力探索的顽强毅力。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不再无奈地学习,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面对迅速增长的知识,培养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热爱科学、乐于学习。

三、渗透化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渗透化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总结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成果汇报会上展示给同学,使他们通过课题探究培养自身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元及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

如:开设“环境污染”课题。我们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分别收集资料,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在成果报告课题上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生从“酸雨的危害;我市受酸雨的侵害程度;我市近几年SO2的排放量”等方面展示调查研究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培养。把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学生不仅获得了现成的知识,获得最新的前沿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获取这些新知识。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总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应在学生认知需求的情景中进行,使学生在进行接收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职教教学应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 下一篇:如何优化《电子技术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