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8 08:54:20

【前言】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综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 在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通常有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1.“amotivation”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ci与Ryan开始针对“amotivation”进行研究(1985),他们将amotivation称为一种“缺乏意图和...

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综述

摘 要: 语言学习中“动机缺失”问题对很多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做好这方面研究对于指导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对国内外主要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启发和见解,试图让更多的英语教师了解和关注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的现象,积极展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而改善课堂教学。

关键词: 语言学习 动机缺失 研究综述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颇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学习动机具有如此强的作用,所以它成了教育领域中一个研究的重点。客观来看,目前“动机缺失”已经成了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学习领域“动机缺失”的综述性文献非常少,基于此,本文进行了语言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现状的综述。

一、国外“动机缺失”研究现状

整体来看,“动机缺失”属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课题,即便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西方开始有了一些这方面的零散报告,但整体没有成气候。这一问题真正引起关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及实证方面的系统研究(Oxford R.& Shearin J.,1994;Williams M.&Burden R.,1997;Schumann J.H.,1998)。

(一)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

在国外,许多学者对于外语学习“动机缺失”概念的界定通常有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1.“amotivation”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ci与Ryan开始针对“amotivation”进行研究(1985),他们将amotivation称为一种“缺乏意图和动机”的状态,可能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外部线索引起的动机缺失,比如由不可预测或者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影响而造成“无助”状态,进而使个体失去行为的动力。另一种情况是由内部线索引起的动机缺失,诸如个体由于受自身内部的某种力量控制而失去行为的动力。

针对学校教育的环境,Vallerand(1997)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amotivation”的主要导致因素是英语课堂厌倦及注意力不集中;Heckhausen(2004)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amotivation”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中的压力及学习中的不适应心理。

2.“demotivation”

对于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也是国外学者非常注重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英国著名学者D?觟rnyei在英语学习缺失动机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提出了“demotivation”概念表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其定义与Deci与Ryan对“amotivation”的理解不同。D?觟rnyei(2001)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根据上述的定义,对于学习领域的“demotivation”,就是人们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的动力消减或者消失的一种外部力量。

D?觟rnyei对于“demotivation”的研究重视外部力量,而忽视了可能已经存在的内部力量。Falout与Maruyama(2004)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又包括内部因素,例如,学习者缺乏自信或对目的语持否定态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外对“demotivation”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3.“lack motivation”

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学者对于“lack motivation”导致动机缺失进行研究。著名学者Shamsie(1968)研究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及阅读困难会导致英语学习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外语学习缺失动机;Williams M.& Burden R.L.(1997)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其中社会文化的影响最大。

Payne(2007)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动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取得较低成就的学生相对于高成就的学生对于动机资源的利用较少,也就是说存在动机缺失现象较明显。对于“lack motivation”的研究,大多数的国外学者没有进行专门定义,通常就理解为动机的缺失或者动机的降低。

(二)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心理结构研究

在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时,必须深入研究学习动机缺失结构,了解结构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著名学者Vallerand(1997)研究结果表明,“amotivation”至少包含四种成分:能力信念、策略信念、努力信念和无助信念。Spolsky B.(2000)针对中学生制定了amotivation量表,研究结果认为,amotivation包含四个方面:努力信念、任务特征、能力信念和任务价值。自我效能比较高时,人就会接受更有意义的挑战,接受更远大的目标。

(三)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研究

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逐渐深入,国外学者对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十分注重。Deci与Ryan的研究发现(2002),提高自我决定的动机需要社会建设性的支持,具体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得到人际关系,例如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等对学生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的支持,这三种支持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根本需求,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是在日常言行中影响学生的胜任感及自主感,父母、同学和朋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念及归属感,老师、家长、同学和朋友是影响amotivation的不同社会支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Baker,S.R.(2004)使用调查问卷方法对amotivation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高,其学习“动机缺失”越低,而这种关系在女生中比男生明显。

Ludwig(1983)对在美国学习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动机缺失”研究。Ludwig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强制性、其他语言学习的干扰、受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学习态度的影响、对课堂使用的课本内容不感兴趣等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D?觟rnyei(2001)通过面谈对50个被认为是“动机缺失”的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访问,这些学生学习的是英语或德语。D?觟rnyei把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归为九大类:1)与教师的个性、敬业精神、能力、教学方法有关(这类因素占40%);2)教学设施/师资不足(同一班上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班上课,频繁更换教师等);3)由于缺少成功的经历或经历失败经历导致自信心减弱;4)对二语/外语的消极态度;5)对二语/外语的强制学习不满;6)学生同时学习其他语言干扰;7)对目的语社团的消极态度;8)对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9)与课程用书有关。

Kikuchi and Sakai(2009)对已有关于“动机缺失”种类的研究概括分类如下:1)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师个性,教学方式;2)课堂教学:课程内容与进度,课文难易程度不合理,太注重难的语法和词汇,教学方式单一沉闷;3)失败经历:对考试结果失望,缺少来自教师和他人的认同;4)课堂环境:同学的学习态度,英语学习的强制性,朋友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沉闷;5)课堂资料:使用学生不感兴趣或不适合学生的资料,要看太多的参考书或课堂上发太多的资料;6)缺乏兴趣:认为在学校学英语或使用英语不实用也没必要。

二、国内“动机缺失”研究现状

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客观来看,我国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是很严峻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学者纷纷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描述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对第二外语习得的不断关注,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学习“动机缺失”的描述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介绍具体有代表性的研究。

张会平、李虹(2006)指出:动机缺失是指个体不再积极追求目标的实现或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研究发现存在三种动机缺失: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目标缺乏性动机缺失和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

倪清泉(2003)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均与自主学习能力呈高度正相关,工具型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高于融入型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

倪坚(2008)研究高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结果表明,当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时,会导致学习状态不佳,上课看书、看小说等消极行为,以及旷课、逃课等现象。

胡卫星(2010)通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指出国内大学生缺少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懒惰松懈,贪玩、学习不主动,精力不集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不理想,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浪费课余时间在上网聊天及打扑克等和学习无关的方面;没有学习上的成就感。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及高职院校的学生关于缺失学习动机的研究关注比较多,针对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学生学习的动机缺失的描述性分析,得出的表现方式都是十分相似的。我们能够将上述针对学习动机缺失描述性研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兴趣不浓厚;3.对学习的价值及意义认识不清晰;4.学习自信心不强;5.学业行为懒惰。

(二)外语学习“动机缺失”解释性研究

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关于“学习动机缺失”解释性研究较多,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一般都会涉及一些关于影响因素的分析。

黎青等(2009)对理工科大学生外语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教学材料及设备、教师、学习者、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强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措施。

刘湘(2007)研究分析了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高职院校学生“动机缺失”主要导致因素包括:学习兴趣不浓厚;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缺失英语学习自信心等,导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动机。

徐幽燕(2013)对465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引起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直接因素。

倪坚(2008)将高职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为:学生在高中向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会出现落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无助感;缺少能够使其被有效激励的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意志比较缺乏。

付雪蓉、章灵舒(2009)则专门选取了地区的学生,对其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以下原因: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母语的原因,使其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缺乏必要的就业压力;对于此地区学生来说,整体的英语水平本来就比较薄弱;存在心理障碍,比如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焦虑的情绪。

李雪梅(2011)研究发现,造成学困生对英语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有: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缺乏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等。

汤闻励(2012)调查了广东某高校277名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研究表明:引起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可以归纳为10类:英语学能;教学内容;教师个性;教学能力及方法;教学模式;作业;教学设施;按高考成绩高低分A/B班;动机不稳定;学习气氛;其他课程、课外活动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与学生自身学习动机和教师有关的因素对动机强的学生的“动机缺失”有较大影响;自身学习动机对动机弱的学生的“动机缺失”影响也是较大的,但同学之间对英语学习的消极态度所产生的不良学习氛围更容易引起这部分学生的“动机缺失”。

三、对中国英语研究者的启示

对比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虽然研究的领域及角度比较多,但是深入性存在较大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深入分析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内涵

“动机缺失”这个词代表什么意思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一简单的词语背后包含了心理学、社会性、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从我国当前的研究来看,仅在“动机缺失”界定方面就落后国外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外语研究者要走出自身的局限,不但提升自身的水平,加强对理论的钻研,而且使我们对“动机缺失”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二)对导致英语“动机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的了解

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动机缺失”原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整体并不深入,多是集中分析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信心、兴趣等流于表面的因素。另外,从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来看,在分析英语“动机缺失”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个人的行为,这就导致了研究样本的容量比较小,所得的分析材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某些研究仅仅只是针对一个小群体的研究,这种方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只能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在相同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不同的学习者显示出“动机缺失”的程度有较大差异?是否只由某一特殊情景导致“动机缺失”出现?如果这一情景发生改变,则“动机缺失”现象是否可以改善或弥补?

(三)加强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的指标量化

科学、合理的研究指标能够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朱晓红(2011)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在这篇文献中详细分析了如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此方面研究提供很多启发。但是,在学习“动机缺失”研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及学习目标,量化指标也是不同的,而目前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及措施

虽然,我国目前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缺失”问题的研究还并不非常深入,但是这一问题确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因为研究跟不上而忽视这类问题。以我的角度来看,我国很多学者从经验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及措施,也的确能够发挥出很强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一些教学策略还是很有必要的。研究应该为教学服务,最终目的还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多了解学生状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切实减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Baker,S.R.(2004).Intrinsic,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Their role in university adjustment,stress,well-being,and subsequent academic Performance.Current Psychology,2004,Vol.23,(3).

[2]Deci,E.L.and Ryan R.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Plenum Press.pp:43-85.

[3]Deci,E.L.and Ryan R.M.,2002,“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in E.L.Deci&R.M.Ryan(eds.),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pp:3-33.

[4]D 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2001.

[5]Falout,J.Maruyam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demotivation[J].The Language Teacher,2004,(28):3-9.

[6]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5:101-103.

[7]Heckhausen H.Motivation and Action,2004:88-95.

[8]Kikuchi,K.,Sakai,H..An analysis of demotivatiors in the EFL classroom [J].System.2009,(37):57-69.

[9]Ludwig J.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A profile of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of college Frence,German and Spanish [J].Modem Language Journal,1983,(67):216-27.

[10]Oxford R.& Shearin J.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5-77.

[11]Payne,S.P.,2007,“Comparing the motivational profiles of high-ability-low-performing (HALP) students and high-ability-high-performing (HAHP) student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67,no.10-A,p.3713.

[12]Schumann J.H.1998.The neurobiology of affect in language.Blackwell,Oxford.

[13]Shamsie,J.S.,1968,“Reading difficulties as a cause of behavior problems in adolescence”,Canadian Psychologist/Psychologie canadienne,Vo1.9,no.2.pp.196-200.

[14]Spolsky B.Anniversary article: Language motivation revisited.Applied Linguistics.2000.22-23.

[15]Vallerand.R.J.,1997,“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29.pp.271-360.

[16]Williams M.&Burden R.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97.

[17]付雪蓉,章灵舒.内地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及教学策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18]胡卫星,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2010(03).45-47.

[19]黎青.导致外语学习者个人动机变化原因的叙事文本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2).46-48.

[20]李雪梅.大学英语学习困难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

[21]刘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读与写,2007,(10).

[22]倪坚.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激发[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3]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03).22-25.

[24]汤闻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J].外语教学,2012,(1).70-75.

[25]徐幽燕.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84-85.

[26]张会平,李虹.大学生动机缺失状况的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58-63.

[27]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M].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上一篇:浅析文学作品Rebecca书名的翻译 下一篇:为“指鹿为马”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