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语文的魅力

时间:2022-10-08 08:14:37

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的韵味,陶冶人的情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儿童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从而伴随精美的文本教材,借助丰富的人文精神,打动儿童的心灵,沸腾他们的激情,涤荡他们的灵魂,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语言和精神永远是语文的灵魂。新课标指出:“阅读要提倡多元化,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在潜心会文中领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思想和感情,努力促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让美妙的语言滋养心灵,让学生在文学意境中得到享受。因此,学好语文的孩子多是感性的,细腻的,儒雅的,诗意的。

文本与实际生活互相渗透

学习的目的不是单一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意境是只可意会而很难言传的,但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真实存在,并且会留下痕迹。他们阅历有限,但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老师不应将自身的感受不知不觉地注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应该用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世界,写实话,讲真话。

儿童是感性的,善于模仿的。他们在文本中建立了最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的观念,在学习语文中培养了语感,聆听了大自然最美的声音,感受到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宁静与美妙。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在抒情轻音乐的烘托下,笔者出示了美文欣赏,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入情入景,沉浸在荷叶、荷塘、夏虫的天籁之中。“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变点什么呢?”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深深地打动了笔者:“我想变成一朵荷花,陪伴在荷叶身边,让她从此不再孤单”“我想变一只萤火虫在夏天的夜晚快乐地飞行”“我想变一只小飞虫自由自在地舞动”。笔者为他们的梦想感动。因为他们是懂得美的,他们的天性是自由而快乐的。

丰富情感,延伸思维空间

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时,教育才是有效的。只有以实践内化为评价尺度,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例如:《狼和小羊》结尾处,行文戛然而止。每位孩子读到此处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遐想的空间:此时扑上去的大灰狼会怎样?孩子们心软,同情弱者,憎恨凶残的大灰狼,于是纷纷表达:“它一扑,扑了个空,掉进水里了”“它刚一扑向小羊,猎人来了,把它打死了”。也有学生说:“它刚一扑,扑到大石头上,摔得头破血流。”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美丑的基本观念,价值感在课堂上得到一一展示。在相互交流中,他们的情感丰富了,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但是对像狼一样的坏人,他的本性还是超过了孩子的阅历范围,因此教师要抓住“龇牙咧嘴,气冲冲,反正都一样”等词语,细心体悟,认清狼的凶残本性。

细读文本,掌握语言操作技巧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是独特的、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语文课的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感悟则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人文感悟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它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之上。语言素养的构成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操作技巧,还应该是人的思想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该在文本中感悟教材的人文气息,与文中人物对话,接受文化洗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例如:学习《大禹治水》一文,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重点词和段落,体会大水给人们带来的极大危害,利用板书和文本,体会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付出艰苦的劳动。从挖通9条大河、劈开9座大山引导河水流入大海,体会治洪工程的浩大。从13年、3次等词语的对比,领悟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感受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潜心会文,让这位传说中伟大的英雄在学生们心中留下烙印。又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能感情朗读、熟练背诵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和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举目远望,看见落山的夕阳,看见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和这样的诗人站在一个画面上去体会领悟,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品位,形成了自身的精神力量――积极向上、高瞻远瞩,也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语文,传承千年的东方文化,让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有雨夜桃花飘落的伤感气息;又有面朝大海的淡定从容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守望;还有对时光飞逝的警醒和对童年生活百般留恋的情怀。让一切美妙的声音,滋生对生命最美、最喜悦的期待,提升生命的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上一篇:目标教学法超越教材空间 下一篇:只靠教师不能改变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