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体会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5 17:23:34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1

关键词:人;动物;存在;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35-02

一、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青年马克思那里,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要明白这一点,首先要对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

1.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存在。“无论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1]95“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167相对于人来说,自然界是外在客观的,人们所接触的自然界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人的活动必须以遵循这些规律为前提。

2.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的。因为人作为类的特性是自由的,但在异化劳动中是非自由的。在异化劳动中,“人只有在运用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94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但另一方面,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对象化和异化是劳动的两个方面,当人的劳动被肯定时,劳动表现为对象化,当人的劳动被否定时,劳动表现为异化。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就是人的劳动被否定的时代,也就是劳动异化的时代,劳动的异化又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二)人、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的区别

尽管人与动物都是自然存在物,在性质上有某些相通之处,但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1.人的自然存在与动物的自然存在的区别。虽然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的存在,但人与动物在对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有所不同。动物的受动使它在外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而人的受动是能动的前提,因为人意识到自己的受动,不满足于这种受动,正是这种受动激起人们去追求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他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1]126

2.人的社会存在与动物的社会存在的区别。人是社会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1]12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社会关系又使自然关系具有社会意义。“人的生物的类生活依靠社会生活才开始成为可能”[2]511。现实的人就是在这两种关系中存在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而人的社会性存在是由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的。社会就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的世界。“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社会是人的实践本身和生活本身。”[3]26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即异化劳动出发,说明了人的存在对社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当社会联系以异化形式出现时,人就同自身相异化。而动物的社会化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是有区别的。动物的社会化存在是动物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物种遗传所形成的一种本能的群体生活和行为习惯,是一种自然生物学意义上的规定性。动物以群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动物群体,人们虽然称之为“动物社会”,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自然关系的表现。动物的社会化同动物的肉体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是直接服从于它们的肉体生命需要并直接受这种肉体生命需要支配的。所以动物社会仍然属于动物的自然存在形式,这与人的社会存在有根本区别。

(三)就生命活动谈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而马克思对于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是鉴于他们的生产活动,因为生产活动是人与动物最基本的存在方式。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存在。

1.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1]95由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人就能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这也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所以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1]96而动物的类虽然也是一种类,但这不是一种类存在,因为动物不具备类意识,只有人才是类存在物,并且人还能超出自身所属类的限制,成为自由的存在。

2.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意识代表着人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实践和生产,这种生产活动是感性的活动。而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仅仅为了维护生命有机体,而依靠自身器官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

3.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它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6马克思的自由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这一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动物的存在是非自由的,它只能重复自己的本能活动,它的活动是一种被动。

由此可见,“马克思将人规定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人,改变了传统作为理性动物的人,将一个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3]21而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关于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的存在这一理论规定,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分,使人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人与动物区分的真正实现

人既然是社会存在物,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是一个异化的时代。对于异化劳动的本性,马克思从现有的事实即劳动出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生产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却成为与人对立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耗费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1]91,最终人成为对象的奴隶。第二,人与劳动过程的异化。这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否定,从事劳动只是满足需要的手段,劳动变成了反对劳动者的东西,而劳动者也不属于自己。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人的类生活变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他人的异化。人的各种异化只有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实现,这使人与人之间都以异化的形式相面对。

由于异化劳动,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变成了非自由的。与人相比,动物是不自由的,人是自由的。但在异化劳动中,人的类特性的自由成为了不可能。人作为动物时才是人,而作为人时成为了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与动物的区分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成为了空洞,这就要求人与非自由的人区分,成为自由的人,并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要求人与自身相区分,实现人的规定。而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正是为人与自身区分作准备的,因为人与动物的区分只是说明了人作为生物的类的特征,而不能阐释人的历史本性。而人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主体,他在历史中发展自己,改造自己,在历史中自我实现[4]333。同时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要靠人来实现,因此人的历史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人的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区分实现的。所以,人与自身的区分是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之一,马克思认为人要与异化劳动者相区分而成为共产主义者。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1]120。它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及人与社会的矛盾的彻底解决,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它是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变为理论家,成为自由的;感觉的对象一方面成为人性的,另一方面成为物性的[3]25。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于人性的人,一个获得了现实自由的人。他不仅与动物相区分,还和异化劳动者相区分,它是自然主义者,也是人道主义者,共产主义使人与异化劳动者的区分得以完成,也使人与动物的区分得以真正实现。

三、青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不仅突破了西方历史上尤其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研究主题――人与神的关系,转而将人与动物的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也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角――理性,转而将存在作为研究的视角。具体地说,这种存在是指人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感性的存在。“人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168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与动物的区分为人与人的区分作了准备,为获得对现代人的规定奠定了基础。“对人的本性和人的历史的理解,马克思采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肯定(人的本性),否定(异化),否定之否定(异化的扬弃和人的本性的复归),但这一辩证法不是线性的,因为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异化劳动的扬弃走着同一条路。”[3]24异化的扬弃和人的本性的复归即人成为共产主义者。而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自然界处于统一而且和谐的关系之中”[4]320,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来实现。因此,青年马克思对人与动物的区分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观[C]//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彭富春.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1,(4).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2

关键词: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地域特色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它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导视系统设计即sign design 中的sign 是指在整体层面上的一种识别符号,它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会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而且会形成设计对象的整体性可识别意向。

中村吉朗在《造型》一书中提到:人们刚看到物体时,对色彩的注意力占80%,而对形体的注意力仅占20%,这种状态约持续20 s;2 min 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 min 后,形体和色彩各占50%。这说明景观色彩往往能先声夺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具有营造氛围、创造意境的功能,直接反映出某一空间环境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时代气息。作为一种富含表情和情感的语言,色彩无疑是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机能

色彩在导视系统中是极具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灵魂是直接、醒目,导视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因为色彩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能与周围的环境色彩形成互补关系,还可以强化色彩对比,使导视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使人关注并接受相关信息。色彩也可以在一系列的导视中产生一定的视觉秩序,即第一信息、第二信息,这便是由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的一种可利用的因果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的调和;多种色彩为表达一个效果而互相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秩序:统一、和谐或调和。也可以把色彩的调和作用运用在导视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或导视系统自身的色彩构成上,通过色彩调和将导视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融为一体,使同类色或近似色体现出统一的色调,形成一种素雅的美感。

二、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

1.规范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应由统一的规范色构成,使各标识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视觉效果,便于为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规范性原则的成功范例。其造型是由米老鼠肖像和几何形体结合而成,上半部由米老鼠的头部和两只大耳朵组成,下半部是一个方形结构,其上标有地点信息,色彩是由红紫两色构成。统一的造型、规范的色彩导识,高高地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和园内路旁,闪动的色彩和迪斯尼肖像在树丛的衬托下形成一种既有很强导向功能又饶有趣味的景观导识标志,游客进入某一区域之前,此导识标志就开始反复出现。在这里,无论是哪国人,凭着规范的色彩和造型,都能识别导识标志上的“语言”,准确无误地找到他们的目的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在园内愉快地游玩。

2.与自然环境协调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源于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永远不能离开大自然这个背景,设计中要力求保持和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大海及岩石的自然色。

图1 为瑞典某地的旅游指示牌,画面精美。让人惊奇的是:随着指示牌中摇柄的起落,其中心的风景画也让观者享受到用望远镜移动景色一样的奇妙感觉,与背景的静态图片形成巧妙的动静结合,导视颜色与自然色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在我国云南石林景区内,很多路标指示都用红色油漆在路边的石头上直接标出,虽然很醒目,但与自然色不协调,破坏了景区原有的岩溶风貌。

3.共通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须为广大游客普遍接受,要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即导视系统的色彩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受众的差异性导致其对色彩感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这种差异性之中寻求一种最大化的共性认识。一般来说,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使用要具有弹性,不宜过于极端或过于强调个性化倾向。

如德国某旅游景区的指示牌设计(见图2),牌示中的白色、绿色单纯而明快;红、绿色的运用充分考虑到信息的高度通达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产生了优美恬静的视觉效果。此指示牌设计的表现手法使游客在感受到原野清新空气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设计的魅力。

4.可识别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在考虑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个性,形成专有色彩,使色彩先于图形、文字等要素而直接传达出内容。个性化的专有色彩,有助于形成色彩的可识别性,促成视觉记忆,使标识易读、易记。

色彩通常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物理色还是光产生的视觉效果,都能加强或减弱导视系统发挥其识别作用的功能。所以,色彩配置的合理性及其对主题的有效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图3 是莱茵兰—法耳茨州城堡、宫殿的旅游指示牌,该设计运用了对比手法,古典风格的建筑与现代指示牌设计结合在一起,视觉反差强烈,红色的、斑驳的建筑立面形成了肌理上的对比,可识别性高,极富视觉穿透力。

三、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地域特色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不但要考虑一些色彩的基本特性,还要了解该景区所处地域的文化传统、居民的色彩习惯、使用者的色彩喜好、色彩的美观度、景区导视系统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度等。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的色彩地理学是对色彩地域特色的最好诠释。在对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进行设计时,要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研究分析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以彰显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个性。

四、结语

导视系统的色彩是景区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从全局出发,给景区一个大的色彩基调,而决定这个色彩基调的因素是复杂的,要从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对景区做周全详尽的调查考证后才能确定。在大的基调确定之后,根据各分支系统的不同使用功能,以及不同颜色灯光下的不同视觉感受,来确定其支系统的色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导视系统正确地反映旅游景区的特点,减少人与旅游景区的生疏感、距离感,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佳音.材料在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大学,2005.

[2] 赵云川,陈望,孙恺,等.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53-60.

[3]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99-211.

[4] [美]莱斯利·盖勒里·迪尔沃兹.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杨晓峰,张谦,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5] 张琦曼.环境艺术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8-19.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3

兼顾舒适与气派的社交活动区

清锦源别墅的社交活动区主要由门厅、主客厅、待客书房、小客厅、正餐厅组成。精英阶层的家要足够宽敞、气派,为主人的社交生活增添光彩,同时,他们又期待舒适、温馨的空间体验,向往尊贵气派的社交生活,因此清锦源在双首层规划了诸多新意、舒适又气派的空间。

气派不凡的第一印象从门厅开始

门厅常常被设计成一个不起眼的过道空间,给人以缺乏魅力和吸引力的感受,而清锦源重新发掘出门厅的意义――大尺度挑空的门厅,一进门便给人以海阔天空、气势不凡之感:空间尺度宽敞,可从容摆放桌椅,使门厅成为一个会客场所,可在此接待一般访客,不必进入客厅打扰主人的私密生活。

讲究礼仪和舒适的客厅

中国人的客厅是一处仪式化、并最被主人看重的空间,常在此接待亲朋好友,举办亲切的聚会,因此,清锦源格外注重营造客厅的视觉感受和舒适体验。客厅层高为4.2-4.5米,视觉感受宽敞阔朗,而且避免了因挑空过高造成的空间压迫感及冷热不均的现象。无论春夏秋冬,当人们长时间停留在客厅时,皆能感受温暖、和煦的阳光,窗外繁花似锦的美景。

洋溢温情惬意的家庭生活区

清锦源别墅的家庭生活区主要由家庭厅、开放式西厨、封闭式中厨、餐厅、早餐厅、家庭阅览室等空间组成,充分展现“家庭生活围绕着厨房这个中心展开”这西方别墅的重要设计理论。

温馨、迷人的就餐时光

为了尊重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别墅常常配有开放式西厨、封闭的中厨以及宽敞明亮的餐厅。清锦源则更进一步优化餐厨空间的布局和尺度,不仅空间方正开阔,而且面对迷人的庭院景观,让家庭成员乐于享受就餐时光,伴着风景、轻松地谈话,充分享受亲情。而且家庭厅紧邻餐厅与开放式西厨,这里成为家庭成员共聚的私密空间,如同纽带一般维系一家人甜蜜感情。

创造宜人、私密氛围的卧室私密区

清锦源的卧室私密区主要由主卧区、子女卧室、老人卧室、客卧室组成。人们并不需要一间辽阔而空旷的房间,而是尺度亲切、宜人、私密,创造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清锦源的卧室私密区遵循这一原则,主卧套区拥有完善的功能性和奢华感,遵循了双人使用、享受生活的原则。次卧室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衣帽间,此外,设计了家庭阅读室等家庭共享空间,让家庭成员彼此交流、分享。而且,卧室数量也是衡量别墅功能是否强大的重要指标,清锦源均设计了不少于5套的卧室,以满足主人家居生活的需求。

感受花草气息的首层主卧室

清锦源遵循了欧美豪宅的主卧室位于首层的传统,大户型别墅的第一生活主卧室安置于前首层。在平面空间足够大时,首层的主卧室不仅可以保证居住私密性,而且主人将享受到庭院中的绿荫遮凉、清脆的鸟鸣和花草的气息,无疑令人无比向往和留恋。

顶级豪宅的人性化关怀

主卧套区的设计遵循了“双人使用”与“享受生活”的原则。双人使用原则,即男、女主人分开使用衣帽间、洗手盆、坐便器,尊重彼此生活的隐私,同时,主卧套区又是处享受生活的宜人空间,从过渡空间、睡眠区、谈话区、书房、衣帽间、卫生间到咖啡酒水吧,满足了休闲、休憩、交流、工作等多层次需求,让人们在这个温馨天地尽享生活之美。

此外,每间次卧室都设有独立的卫生间、衣帽间,尊重家庭成员或是偶尔留宿的客人的生活隐私。

在家庭阅览室交流和分享

除私密性的卧室空间之外,清锦源还特设一间家庭阅览室,这里成为父母与孩子们交流知识与人生经验的场所,在彼此的记忆中都格外难忘。

令身心安顿的娱乐休闲区

清锦源的娱乐休闲区主要由家庭娱乐厅、家庭影院、室内泳池、私家SPA区、健身房、酒窖、雪茄吧等功能组成,堪称私人会所空间,与室外的就餐区、温泉汤池、亲水平台的功能交融在一起。清锦源的别墅设计独具匠心,建于人造丘陵之上,前两层,后三层,双首层设计不仅使前后首层都是阳光盈室,而且人们穿过后院直接进入庭院层,后院的休闲设施也与庭院层的娱乐设施灵动相连。娱乐休闲层堪称清锦源的魅力所在,栖居在水边享受着花草的芬芳和树木的浓荫,以及游泳、泡温泉、烧烤、SPA、健身……身体、精神皆感受安顿、宁静和舒适,令人久久沉醉。

私人会所式休闲空间

由于双首层的独特结构,清锦源的庭院层也阳光明媚,这里完全是属于主人的私人会所,由家庭娱乐厅、家庭影院、健身房、泳池、私家SPA区、酒窖、雪茄吧等组成,从繁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退身,回归这里享受生活的最高礼遇――沉浸于令人钟爱的切美好事物中。

临水而居的私家大庭院

基于私密性的生活理念,1.8米高的外墙围和一片静谧的私人空间,围墙内遍植水杉、元宝枫、银杏等高大珍贵的乔木,不仅衬托建筑的宏伟庄重,更恰当地遮挡外界窥探的视线和纷扰噪音。

清锦源的庭院具有社交、休闲、享受生活的功能,丰富了庭院生活的内涵。烧烤区配有户外厨房、就餐空间、室外壁炉等,亲水区的温泉池、游泳池、亲水栈台为社交生活增添乐趣,庭院内遍植浓密的绿植,围和一方安静的乐土,品茶、赏花、听鸟鸣虫语,沉醉于自然之美。

无微不至关怀细节的设施服务区

清锦源的车库、洗衣房、机房、工人房等服务功能区,遵循了人性化使用原则,以细微的关怀感动居住者。车库位于建筑侧,保证了建筑外观的完整和尊贵。室内车位为两个,并预留两个访客车位。设备间面向开门,常规的检修无须再打扰日常生活,可直接从花园进入。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4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 R1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45-0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Hp已经被WHO癌症中心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它是一种世界范围人类感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具有极高的感染率[1]。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胃癌高发及Hp高感染率区,且感染率逐年增加[2-4]。掌握流行病学资料对于把握疾病的发病病因、动态变化和改进防治措施等均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了解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五家渠地区汉族人群的Hp感染率,对该地区2012年在本院体检的人群进行Hp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期阐明该地区人群Hp的感染特点及与发病率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五家渠地区2012年3~12月在新疆兵团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88例体检者,应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进行Hp的检测。根据健康体检者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男性150例,女性138例;年龄25~81岁,根据年龄划分成3组:分别为低年龄组(55岁)125例,男性56例,女性69例。

1.2 方法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北京康美天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0087),操作和结果判定标准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集被调查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注入不含抗凝剂的采血管,室温离心(3000 r/min,5 min),取上清100 μl加入到测试版样品孔中,20 min内观察结果。阳性判定:对照线(C)和测试线(T)均为红色线;阴性判定:对照线为红色线,测试线未出现;无效:对照线未出现。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定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的Hp感染阳性率的比较

288例体检者中,男性150例,女性138例,其中检测的Hp感染阳性者分别为52、47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4.7%、34.1%,男性与女性体检者Hp的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25)。

2.2 不同年龄组Hp感染阳性率的比较

低、中、高年龄组Hp感染阳性者分别为4、43、54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5.4%、31.4%和43.2%。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的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7,P=0.018)。

3 讨论

Hp感染是世界范围广泛存在且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在发达国家成人感染率为30%~50%,我国是Hp高感染国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为34.52%~80.55%, 多数地区为50%左右, 平均感染率为59%[5-6]。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显示,Hp感染率与本人胃病史、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居住条件与居住密度、吸烟、饮用不洁水源、经常食用腌制及熏制食物等有关[7-8]。目前,Hp感染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非创伤法和创伤法,其中最简便、最低廉的是血清学方法。检测人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胃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的抗体是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胃Hp的重要依据。有关Hp感染在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专家讨论形成共识意见:血清学检查可单独用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9]。

有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关系,通常认为Hp在胃黏膜表面与黏膜形成细菌群落,同时由于Hp的菌体结构及居住在胃粘膜的粘液层下,受到碱性黏液的保护,它可以释素酶,迅速分解尿素,产生大量氨以中和胃酸,从而保护其在一个适宜的pH环境中生长,然后开始腐蚀胃黏膜,形成炎症病灶,最终发展成胃溃疡等胃部疾病,但大多数Hp感染并不发展为胃癌,且有些胃癌患者的血清Hp为阴性,这也提示单独的Hp感染并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原因。Hp感染有可能是最终向胃癌发展的多步骤过程中的主要诱发因子之一,同时还有其他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包括宿主的遗传易感性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它们均参与了从胃炎到胃癌的转变过程。本次调查发现,在新疆兵团医院进行体检的五家渠地区汉族人群的Hp阳性感染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有学者认为Hp一旦感染,很难自然清除,可能终身受累,所以确定Hp的初染年龄十分重要,血清Hp抗体维持时间较长,随着年龄增长,感染人数与感染率呈现一个累积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Hp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而总的感染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大部分流行病学研究者报道的结果相一致[10-11]。鉴于本次调查收集的样本量所限,未进行3个年龄组不同性别间Hp感染率的比较。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尽可能地扩大调查范围、增加样本量,以期获取更加真实准确、更能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数据信息。

本研究应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对健康体检者进行Hp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并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调查人群的Hp感染率低于国内的平均水平,鉴于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以及胃癌的密切关系,应该加强Hp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卫生意识,改进卫生环境、住房条件设施,改变饮用生水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健康体检中普及Hp检测,对Hp感染者进行合理的干预治疗,尽可能降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等重大疾病发生的风险[12]。

[参考文献]

[1] Go MF.Review article:natural history and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Suppl 1):13-15.

[2] 刘改芳,林三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573-574.

[3] 刘泉,窦丹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治疗现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1):15-17.

[4] 童能胜,史瑞燕.2239 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67-268.

[5] Enomoto S,Maekita T,Ohata H,et al.Novel risk markers for gastric cancer screening: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J].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0,2(12):381-387.

[6] Tan VP,Wong BC.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tis:untangling a complex relationship 27 years 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Suppl 1):42-45.

[7] 蔡政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88-89.

[8] 胡品津.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进展[J].胃肠病学,2005,10(1):1-2.

[9]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2007・庐山)[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1):73.

[10] 李莉,杨雪英,莫健莲.广西玉林市门诊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广西医学,2007,29(4):539-541.

[11] 李世霞.292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1):654-656.

[12] 曾凡玲,向林.重庆市城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2):224-225.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 直击雷 感应雷击 避雷针 防雷保护区

一、前言

在智能建筑中,系统内的电子设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而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以及其他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的弱点,当其受到电磁脉冲,特别是闪电电磁脉冲的袭击,使得这些高灵敏的电子系统在运行时,出现程序运行错误;数据错误;时间错误;死机;无故重新启动甚至造成用电设备的永久性损坏,给各行各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1992年,北京气象局16层气象中心大楼遭受雷击,楼内计算机、电子设备受损,损失达数十万元,中断通讯24小时;1994年和1995年深圳蛇口电信公司两次遭受雷击破坏,使得深圳蛇口地区电话系统分别瘫痪六小时和八小时,经济损失巨大;1996年深圳市气象台受雷击破坏,涉及破坏范围包括程控交换系统、电脑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T机等;1996年4月20日,深圳市收容站价值一百多万元的电脑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ATV系统因遭受雷击而瘫痪;同年深圳中信公司证卷公司也遭受雷击,使得电脑网络卡、调制解调器受到破坏。电子元件的损坏不仅使系统的瘫痪,造成损失,而且在修复及重新整理数据上的费用也是巨大的。据统计,仅深圳市在1996年因瞬态电涌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6千多万元。

为此,在智能建筑中,特别是对计算机和精密的电子设备,对雷电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其安全,已受到普遍关注。

二、雷电对智能建筑的危害

雷电现象是指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地之间迅猛放电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强大的雷电流(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并且会伴随有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声响。雷电主要分为直击雷击和感应雷击。

1.直击雷击是指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地之间与建筑物的某一点放电。其主要危害有:

(1) 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体时产生热效应,这种热效应所产生巨大的热量会使被击物体温度突升,甚至引起火灾。

(2) 达数十甚至数百千安雷电流通道,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并以超生速向四周扩散,其附近的冷空气被强烈压缩,形成“激波”,它会破坏其附近的建筑物、人员、树木等。

(3) 雷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雷电电磁场,产生电动力效应,会使处在其中的导体受力变形甚至折断。

2. 感应雷击是指雷电通过静电感应或电磁感应对被击物体的损坏。雷电流有50℅是直接流入大地,还有50℅是流入各电气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当雷闪放电发生或雷击输电线路时,强大的雷电流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它通过直接或电容耦合方式在输电线路上形成暂态过电压以流动波形式沿线路传播,一般在以雷击中心1.5-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坏电路上的设备。据统计:在整个瞬变脉冲事故中雷击产生过电压约占20℅左右。感应雷击其主要危害有:

(1) 在雷云出现后,雷云下的建筑物由于静电感应作用而带上大量相反电荷,雷击过后,雷云所带的电荷与地很快中和,而地上某些局部上的感应电荷,由于与大地间电阻较大,而且不能在同样短的时间内相互消失,形成了局部地区高的感应电压,该电压达数十千伏至数百千伏,这样高的的电压可使接地不良的电气系统遭受破坏。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中的公式,防雷装置地上高度hx处的电位:

式中 UR雷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接地装置上的电阻电压降(kV);

UL雷电流流过防雷装置时引下线的电感电压降(kV);

I 雷电流幅值;二类防雷建筑取100kA;

RI 冲击接地电阻,对于采用共用接地极的建筑,一般取其等于1(Ω);

L0 引下线的单位长度电感,取其等于1.5μ H /m;

di/dt 雷电流徒度(kA/μs)。

对于一个30m高的二类建筑,经计算:

由此可见,仅接地装置上的电位升高100 kV,30m高度的电位就达775 kV,也正是由于高电位引入、反击、感应、耦合等二次效应,对电气设备及人员危害极大。

(2) 雷电产生电磁感应的破坏。由于雷电有极大的峰值和徒度,在其周围形成强大的变化的电磁场,处在变化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压,该电压由导线可传至较远电气设备。根据美国A/D报告研究表明:当电磁感应强度B为0.03GS时,计算机会产生误动作,当B为2.4GS时,计算机芯片会产生永久性损坏。

式中 B电磁感应强度(GS);

I 雷电流幅值 (kA);

r 雷击半径 (m);

P 发生雷击电流I值的概率。

故可以算出:电子设备误动作概率为: P=93.6℅,

电子设备产生永久性损坏概率为: P=60℅。

(4) 雷电产生地电位反击的破坏。智能建筑内计算机及微电子设备均要求有“干净”的地,如果在建筑不同接地系统被泄入雷电流时,引起电位不均,高电位的地会反击地电位的地,导致电气设备损坏。

转贴于 三、防雷保护区域的划分

针对信息系统的防雷特殊性,作为防雷标准IEC-1024-1标准的补充,1995年IEC出版了1312-1标准。对防雷保护区域进行了划分,一个欲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EMC)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区,(图1 所示)最外层是LPZ0区—雷闪电磁场原区。在该区域内雷闪电磁场未产生衰减。雷闪电磁场按大气状态下自然分布。在该区域又分为LPZOA和LPZOB两个区域。

图1

建筑物防雷区域(LPZ)的划分 LPZOA区是直接雷击区域,在该区域内各物体都可能受到直接雷击,产生全雷电流,雷闪电磁场未产生衰减,从防雷保护角度看,该区域属于保护以外区域。

LPZOB区是不受直接雷击区域,在该区域内各物体不可能受到直接雷击,但雷闪电磁场未产生衰减,该区域受防雷装置保护。

LPZ1区是不受直接雷击区域,在该区域内各物体不可能受到直接雷击,在该区域内,所有导体上的雷电流比LPZOB区减少,其减少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和等电位联结做法。

如果需要进一步减少雷电流和雷闪电磁场,应按需要保护系统的要求,选择后续防雷区域(LPZ2、3、4……)。

四、智能建筑中的防雷措施

防雷工程通常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两部分。直击雷防御系统是捕捉雷电闪击保护建筑物及设备。感应雷防御系统是为了降低雷击时的冲击电位差和电磁脉冲。传统的防雷技术一般是在建筑物屋面装设接闪器,由接闪器和引下线将雷电流导入接地极,流向大地,并在电网中加装避雷器等防雷措施,采用这些措施,虽然可以有效防止直击雷和消弱电压波的强度,减少雷击的破坏程度,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电网中的又雷击引起的暂态过电压,感应雷电脉冲一般都在千伏以上,普通的电气设备一般可允许闪电脉冲电压6000V,但对于计算机设备,其信号电压很低,一般只有100V左右,最小仅有10V左右,当其闪电脉冲电压为在几十伏或到几百伏就会见计算机损坏。IEC标准根据雷电日雷电日将地区雷电级别分为3级。

(1) Q1级:此级别雷电日不超过25天,可不设置雷电过电压保护。

(2) AQ2级:此级别雷电日超过25天,应考虑是否设置架空线路引入的感应雷电过电压保护。

(3) AQ3级:同上,但还应考虑架空线路引入的直接雷击的过电压保护。

1. 对电源系统和信息系统分级保护

一般电子设备的电源系统分级保护参见图2所示,为了有效防止暂态过电压的灾害, IEC664-1中提出,对电源系统分为Ⅰ、Ⅱ、Ⅲ、Ⅳ级防护,将过电压数值降低到设备可以承受的水平。表1给出了IEC664-1瞬变过电压水平等级的划分。

雷电及其它瞬态浪涌冲击现象,对精密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包括UPS电源),造成很大的危害。采用电源过电压保护器可以利用快速响应模块,通过其优良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来实现抑制暂态过电压的。在正常工作时,模块呈高阻抗特性,泄漏电流很低,不影响正常工作。当出现暂态过电压时,模块呈低阻抗特性,使暂态过电流迅速泄放,抑制暂态过电压,维持电压稳定。

信息系统保护分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系根据所从属的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则需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选择。退耦元件应能无损坏地承受电压降和不影响数据的正常传输。信息系统采用的保护器主要是过电压限制器,其系统保护分级原理如图3所示。

高频信号保护器主要防止天线的雷击和感应雷击,因为天线受雷击或雷电感应时,天线对偶极子上都将形成对地的暂态过电压,天馈线上两极导线上的暂态过电压是对共同地的,即形成共模暂态电压。高频信号保护器其内部采用特制的电感线圈,线圈两头并接于馈线上,中心抽头接地。在正常工作时,由于信号频率高,并接在信号线两端电感线圈呈高阻抗,不影响正常工作。当出现暂态过电压时,形成的暂态过电流经电感线圈两端到电感中心入地,线圈两半处于并联工作状态。由于暂态过电流流过两半线圈时,在两半线圈中产生的磁通量相互抵消,暂态过电流对地呈低阻抗,从而有效地限制信号线对地的共模暂态电压幅值。高频信号保护器主用于防护雷击或雷电感应引起的天馈线对地的共模暂态电压幅值,从而保护通信设备免受暂态过电压侵害。

2.采用等电位联接

防止雷电的侵害的一项关键措施,即采用等电位联接。等电位联结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种金属部件和各种系统之间的电位差,而实施的导体联结。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道等都要通过过压保护器进行等电位联接。总等电位联接(如图3所示),就是将所有进出保护范围的金属管道(包括水管、供热管道等)以及所有电源线和所有信号线(包括载流导体),当闪电电流流经这些导体时,等电位联接可以用来安全地承载涌流。

3.加强传统防雷装置

(1) 传统避雷针在引雷后会引发地电位反击和二次雷击效应。为了减少雷电流精度徒度和电磁辐射场,应选用阻抗型的避雷针和接闪器等。或者采用提前放电式避雷针, 如采用提前放电式避雷针PULSAR。它的主要原理是将一个高脉冲电压系列加在普通避雷针尖端(大约10000伏),来引发自发电晕效果,形成上行先导,从而吸引雷电流使其更准确地通过避雷针形成的泄放通道泄放雷电流。由于提前放电式避雷针在雷电泄放前提前放电,形成上行先导,所以,它将传统避雷针的被动吸引雷电流变为主动吸引雷电流。也就克服了传统避雷针的缺陷,相当于加长了传统避雷针的高度,自然在同等高度下也就加大了避雷针的保护角,使其提供的保护范围更大、更加可靠有效。使其具有更大的保护范围。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6

关键词:团体贷款;农村;城市;动态激励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1-0036-05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鉴于团体贷款在消除贫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作用,团体贷款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在部分转型经济国家,团体贷款方式近年来也有所采用,例如波斯尼亚和俄罗斯便运用了团体贷款模式来解决农村信贷问题。团体贷款在西方世界发达经济体中也有部分应用,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国,团体贷款取得了一些应用进展。Conlin(1999), Armendariz De Aghion and Morduch(2000)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

尽管如此,现有针对团体贷款的研究仍未对团体贷款的适用范围做过研究,尤其团体贷款在农村与城市中的适用性问题,现有文献尚没有明确认识,关于农村与城市问题的团体贷款研究也分散于各种研究议题。邹庆等(2003)对其所在城市中联保贷款(中国国内对团体贷款的另一种称谓)的应用情况作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BESLEY和COATE (1995)的理论研究表明,采取成员内社会制裁手段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还款,虽然他们并未明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这种差别,但这一研究也可应用于农村与城市问题。另外CONLIN(1999)认为,在西方国家城市中复制团体贷款模式要求更少的依赖社会链接,相似的观点也见于WENNER(1995)。CONLIN(1999),WENNER(1995)已经部分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然而,由于他们将这种社会链接更多的定义在可自我甄别上,这使得其研究未能有效的揭示城市中团体贷款的推行难问题,团体内成员的自我甄别有效性也受到争议。WYDICK (1999)发现在危地马拉的团体贷款金融实践中,没有证据表明由熟知个体组成的借款团体比由陌生人组成的团体具有更高的还款率。如果社会链接导致对犯错者的“原谅”、“容忍”,社会链接甚至会降低还款率。可以认为是源于同样的理由,GUINNANE(1994)推测,该效应可能是导致爱尔兰19世纪信用互助运动失败的原因。因此,从熟知与否的角度解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尚不能有效解释目前团体贷款现状。

与理论研究困境相对应,目前世界上团体贷款的实践仍集中在农村地区,很少出现在城市中大量实行团体贷款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团体贷款的研究也始终未能探讨农村与城市间差别的本质问题。由于团体贷款的重要作用,有必要考察这一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存在众多农业人口的国家,能否通过大规模应用团体贷款的方式,提升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发现影响城市与农村地区团体贷款效率的本质因素。本文解决这一问题的着眼点在于考察城市与农村地区在群体规范与动态激励方面存在的差别,在引入这两种因素的前提下,本文得出了在城市中推行团体贷款将显著区别于农村的结论。

二、模型

本文建立如图1的博弈模型,以阐述群体规范与动态激励在解决团体贷款博弈均衡实现路径方面的作用,这对应了团体贷款的实践效率。

考察银行和与之签订团体贷款契约的某一借款个体之间的博弈状况,该借款人可以成为团体贷款成员的个体表征。自然首先行动,决定借款人的项目成功与否,借款人的成功概率为p。在行动前,银行不能知道借款人的投资项目是否能够成功。银行的策略集为(R,A),R表示银行拒绝(Refuse)借款人的贷款申请,A表示银行接受(Accept)借款人的贷款申请。银行行动后,借款人采取行动,决定是否偿还贷款。若银行拒绝了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则博弈结束,银行和借款人各自只能够获得保留收益(B,W)。B表示银行的保留收益,W表示借款人的保留工资。

图1团体贷款模式下博弈

若银行接受了借款人的贷款申请,则借款人获得贷款后进行投资,如果投资成功,则投资收益为S=f(E+E(P)X)。这里,S表示借款人投资项目产出;F(・)表示项目的产出函数;E表示借款人原有的努力水平;E(P)表示存在横向监督的情况下,横向监督压力对借款人努力产生的影响;X表示项目产出需要的其他投入。

如果投资失败,则投资收益为零。

借款人在投资之后,决定是否偿还银行贷款。借款人的策略集为(D,R),D表示借款人选择违约(Default),R表示借款人选择偿还贷款(Repay)。根据实际操作,我们假设借款人只有在投资成功的前提下才可以偿还贷款。

由于采取的是团体贷款方式,因此选择策略R的个体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假设个体承担连带责任的成本为L*。因此,借款人在选择还款策略R的情况下,其收益为:

f(E+E(P),X)+?着-(1+r)-L*-C(A)

这里,(1+r)表示偿还给银行的本息,r表示银行贷款利息;L*表示借款人需承担的(由其他团体成员违约产生)连带责任成本;C(A)表示在实施团体贷款情况下,借款人之间实施横向监督所产生的成本;?着表示借款人从选择还款行动本身,能够从团体其他成员中获得的非货币收入,例如赞赏、尊重等。

对应借款人的这一策略选择,银行可获得的收益为:

(1+r)-?籽-C(P)

这里,?籽表示银行的资金成本;C(P)表示银行实施团体贷款的监督成本。

如果借款人选择策略性违约(投资成功,但选择策略D),则其收益为:

f(E+E(P),X)-C(A)

若我们假设f(E+E(P),X)-C(A)恒为正,此时对应银行的收益为:

L-?籽-C(P)

L表示在该团体成员未能够偿还贷款时,银行可以从其他成员处获得的连带责任补偿。

博弈均衡的实现:

1.银行策略选择

如若借款人违约,银行从团体中其他借款人获得的连带责任补偿不应该超过该借款人贷款的本息和,即L≤(1+r)。因此在概率p下,银行获得的预期收益E(?仔)满足:

L-?籽-C(P)≤E(?仔)≤(1+r)-?籽-C(P)

因此,可以有:

若B>(1+r)-?籽-C(P),则银行会选择拒绝发放团体贷款。

若B

在银行资金成本、保留收益既定前提下,连带责任补偿L和银行实施团体贷款的监督成本是决定银行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2.借款人策略选择

考察借款人投资项目成功情况,在此条件下,借款人的还款策略由下条件能够实现决定:

f(E+E(P),X)+?着-(1+r)-L*-C(A)>f(E+E(P),X)-C(A)

即取决于条件?着>(1+r)+L*能够实现。

因此决定团体贷款适用范围的影响条件可以从连带责任补偿L和银行实施团体贷款的监督成本是决定银行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条件?着>(1+r)+L*找寻。

根据博弈论知识,博弈均衡的实现路径可以通过逆向归纳的方式获得。这首先应当考虑影响借款人还款决策的因素。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实施团体贷款上的效率差别,便来源于农村与城市地区个体借款人还款决策影响因素的差异,即农村与城市地区个体在群体规范与动态激励方面面临不同约束。

三、农村与城市――群体规范差异

Fehr and Simon(2000)指出:“社会性赞许(social approval)和惩戒(social sanaction )在自愿合作的集体行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公共品捐赠试验证实,单独的赞许性激励不足以提供全部克服搭便车的激励,却会引起总供给水平的很大提高。当然,社会性赞许必然与群体内部的交往联系在一起,不能孤立存在。通常来自于父母、老师、伙伴等表达的尊敬、羡慕不是基于明显的契约性协议,而是来自于演化的情感。因此,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内在收益区别于物质收益内容,并且确实是存在于人类行为的选择之中。Fehr and Simon(2000)对社会性赞许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同样适用于借款团体。出于对非货币性收益的重视,群体规范可能对个体的还款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青木昌彦(2002)的研究,对于传统乡村的村民而言,时常需要其他一些相互的帮助,比如节日活动、农忙时的互助、盖房子或家人生病等特殊困难时期,这一类的互惠合作类似于相互识别基础上的“俱乐部”,是对外排他的。而在城市地区这种情况就很少见。群体规范在实现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群体规范一方面对合作者给予的奖励,另一方面也对不合作者的实施集体性惩罚(非货币性惩罚)来约束个体。Elster(1998)认为集体行动问题中存在诸如公平规范实现的内在的情感性惩罚,“由于贡献是易于识别的,公平规范告诉一个个体如果其他人合作或者至少有一部分人合作就合作。而当我们没有这样做或者没有成功时我们通常会感到糟糕或者负疚感。”Frank(1990)认为,从动机的角度,感受和情感是许多行为的原因,心理上的回报机制可以知道人们的行为选择。

表1具有情感的囚徒困境博弈

资料来源:Sartorius,C.,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and Values by Means of Social Group Selection,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3 (2002),149-172。

Sartorius(2002)采用两人支付矩阵来说明个体存在内在情感的损失对于合作关系的影响。即把避免认知性不协调或者说情感效应,也就是精神上的主观成本与个体的效用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情感效应改变了支付矩阵的报酬。引入情感损失的博弈结构见表1。

可见,引入以心理性公平感为内容的群体规范以及违反这一规范导致的损失,如果满足x>d-?琢以及x>b-c,那么合作将成为每个个体的占优策略。这种情感损失的思想对应于本文模型中的非货币收益的认同。群体规范对非货币收益的实现与惩罚,均施加重要影响。

作为群体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感通常不仅通过影响自身的情感获得内在惩罚,它也会通过报复性心理和行为等方式影响博弈均衡结果。人们通常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只要求公平的50-50比例,而不是更多,因为我们一方面知道这是因为公平而是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违反公平将遭到对方的反对。因而有时我们的公平感会驱动我们惩罚其他人的错误行为,即使以个人成本为代价。引入报复行为的博弈结构参见表 2。

表2具有报复的囚徒困境博弈

资料来源:Sartorius,C.,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and Values by Means of Social Group Selection,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3 (2002),149-172。

在存在报复行为实施的惩罚z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只要满足z大于或等于2 ,相互合作就是惟一的纳什均衡。一般而言,由于报复的过度成本,个体1自我承诺的报复对个体2来说是不可置信的威胁。为了解释个体的报复承诺是有效的,Witt (1986)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个体基于实际的经历、观察到的或者报告的内容内在化行为规则。因此,上述博弈实现的关键在于个体预期不参与团体内部的合作将会承受的报复及其结果。当团体内部存在普遍的违背非合作的惩罚或者报复心理时,这一惩罚机制就是“可置信的”。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群体由于不同的交往方式存在不同的内在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虽然无法通过法律等手段强制执行,但是个体明显的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和约束力。认识到不遵守这些规则将会受到群体内孤立、排斥带来的损失,包括由于被孤立带来的心理性损失以及无法与其他人互惠合作的物质性损失。这些奖惩因素是个体自愿遵从群体规范的根本性原因。

根据条件?着>(1+r)+L*,一个更大的非货币收入认同,可以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根据前述分析,由于群体规范在对借款人的非货币惩罚、心理影响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将深刻影响团体贷款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农村与城市区别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世代居住的依存性,以及彼此生活生产领域的广泛交叉性。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个体间享有更多的群体规范,这些规范深刻影响着农村地区个体的行为模式。因此,由于群体规范的存量与范围差异,农村和城市地区个体在非货币收入认同程度、影响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别。可以期望,在城市地区实施团体贷款,将产生更多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影响团体贷款的效率。

四、农村与城市――动态激励差异

在通常的团体贷款实施过程中,银行的目标便瞄准于与他们的客户群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且,后续贷款经常受到前一次贷款是否(足额)偿还的影响。这种实践操作的原理在于,通过实施动态激励,可以有效防止团体贷款借款主体的单阶段道德风险行为。下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动态激励方面也存在差别,并将影响到团体贷款效率。

假设:存在一个由两名成员组成的借款团体。这两个成员对借款团体的贷款承担连带责任。团体成员将自己获得贷款投资于个体投资项目,成功概率为p。如果投资成功,投资主体可以获得收益为S,如果投资失败,则获得收益零。投资主体在获得贷款之前没有任何资产,也没有向银行提供任何担保物。如果投资主体的项目获得成功,则其需要偿还银行1+r的本息,假定(1+r)

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对借款人投资项目的具体成败信息,只有投资主体自身可以获知,银行对此并不知晓。同样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本文假定团体成员之间不能获得确切的其他主体投资成败的信息。如果团体成员缺乏足够的验证其他投资主体投资成败与否的手段,或者这种验证的成本高昂,则本假设成立。

在没有动态激励条件时,即投资主体在本贷款到期之后便不会同发放贷款的银行产生再次业务往来。容易知道,如果投资主体的投资项目遭遇失败,则借款人肯定不会偿还贷款。因此我们考察当投资主体投资项目取得成功时的还款决策行为。 我们考察下面的支付矩阵:

表3没有动态激励时的团体贷款还款行为

由表3,很明显由于S>S-1-r,S>max{S-2(1+r),0}恒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没有动态激励效应时,团体贷款的所有借款人的不还款(违约,无论这种违约是由于投资失败造成的还是由于策略性违约造成的)决策,将严格占优于还款决策。亦即,如果银行和团体借款人之间的业务关系是单次交往关系,则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将成为占优策略。贷款银行将无法收回贷款。

存在激励效应时,团体贷款的还款率表现:

假定银行与团体贷款借款人之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亦即,在一次团体贷款结束并且借款人是按时足额偿还贷款的话,银行将继续为借款的其他投资项目提供团体贷款。一旦团体贷款借款人在某一次贷款行动中没有偿还贷款,则永远终止与此借款团体的合作。在此我们假定,借款人每次都从事同一投资项目,投资项目的相关参数同上。每期博弈中借款人的还款行动,只能使用当期的投资收益。假定团体贷款借款人的折现系数为?啄,这里0

考察无限次重复博弈背景下团体贷款中借款人的还款策略选择。由于此种情形下的博弈过程极其复杂,这里分成两种简单情况进行分析。团体贷款借款人“永远好运”的情况,以及在一个可知的将来将会遭受集体失败的情况。

首先,在团体贷款借款人“永远好运”的情况下,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在每一期都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考察借款人策略性违约的状况,因为如果真是由于借款人投资项目失败而造成的违约,并不是我们考察分析的重点。在无限期博弈下,借款人的首期还款决策,权衡如下:

若S>,即S

第一,团体贷款的利率过高,第二,团体贷款借款人的贴现系数过低。前种情况导致借款人的还款成本过大,后种情况导致团体贷款借款人更加重视眼前收益,对未来的收益不够重视。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借款人(策略性)违约的发生。但这种情况同时意味着,在留给团体贷款借款人的未来收益足够大时,他们会倾向于选择还款策略。

即当S

其次,借款人遭受集体失败的情形。假定团体贷款借款人预计在经过一些投资阶段之后,便必然会招致二人投资项目集体落败的可能。假定这种情况出现在博弈的第n期,根据前面的假定,在遭遇此不幸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n-1期的合作行为。因此,参与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较高的还款意愿。

因此,总结来看,在团体贷款中实施动态激励,可以较好地抑制团体贷款中个体的策略性违约行为。这种动态激励的效果完全不同于横向监督特征,实施动态激励的重要约束在于,要给团体贷款借款人提供足够高的未来合作“期望”。而正是这种对未来合作的“期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出现重大差别。

农村和城市在动态激励方面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成员间的相互熟识程度与重复交往的可能性上。

成员间的相互熟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相互之间对彼此的私人信息极为了解,对其他熟知个体的行为方式具有很高的可预测性,彼此间的信任程度也较高。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生活的区域多数集中于封闭环境中,由于这种共同区域的极度降低,导致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舒适程度被降到了最低点,因此这导致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低熟知程度。虽然WYDICK (1999)的研究认为成员间的熟识并不一定带来团体贷款效率的提升,但在成员相互熟识以及拥有强群体规范的前提下,个体能够对自身所承担的期望连带责任L*作出有效估计。根据条件?着>(1+r)+L*,一个低期望连带责任L*意味着一个更好的还款意愿。

重复交往: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生活存在广泛的交叉领域,这些广泛的交叉领域为人们之间进行多维度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并且农村地区人们之间可以实现的非货币影响方式及其多样化。例如,在农村地区,当某一家住户面临重大问题,如家中遭遇重大变故、或者由某些急需广大人力的问题时,其乡村邻里会在这个时候提供最广泛的帮助。相比较而言,由于城市地区人们之间交叉领域的匮乏,导致城市居民在交往过程中的纬度极其单一,几乎都是一次性、货币往行为。诚如我们前面分析所展示的,这种一次性、货币性的交往行为,必然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结论

团体贷款模式被各国大量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贷款难问题,那么针对城市贫困群体,团体贷款模式能否使用呢?本文基于群体规范和动态激励的分析思路,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团体贷款的基础,探讨了农村与城市地区的本质差别。研究表明,由于农村和城市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交叉领域中相互交往影响的程度差异,非货币性受益对当事人影响不一样,导致农村和城市地区在社会链接和动态激励问题上出现重大差别,这些差别对团体贷款的实施及成功产生重要影响。

团体贷款的能否取得良好效益,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博弈的结果。借款人的还款决策是制约博弈均衡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借款人,在非货币性收益(群体规范)、重复交往(动态激励)以及对由相互熟识程度带来的连带责任预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将会导致不同的团体贷款效率,并且团体贷款效率的不利因素均指向了城市地区。

因此,在城市地区推行团体贷款模式,将面临比农村地区更多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团体贷款模式在城市地区的失败,因此有必要针对城市地区特点,改变团体贷款的相应操作模式,以克服由于单次交往、社会互动简单等因素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rmendariz De Aghion, Beat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2000): Microfinance beyond group lending,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8, 401-420.

[2]Besley, Timothy and Steven Coate (1995), “Group Lending, Repayment Incentives and Social Collater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6:1-18.

[3]Conlin , Michael (1999), Peer group micro-lending program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0, 249-269.

[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7

一、社经地位影响论

已有研究表明,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其政治效能感差异的重要因素,个人经济收入越高,其政治效能感越高。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地位的多样化,并扩大高地位的比例,对于个人而言,高地位与较强的政治效能感相联系,而这种政治效能感又能导致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然而,近些年也有一部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那些经济收入水平高的个体,其政治效能感并不见得比经济收入低的个体有显著的不同。以D社区的一位月收入在万元以上居民为例,其政治效能感反而比该社区中的其他居民更低。笔者认为,由于这部分居民几乎不参与社区事务,难以培养起稳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更无法形成较高的政治效能感。而那些经常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称得上是“近水楼台”,自然了解更过、知道更多、经历更多,因而往往会有更高的政治效能感。可见,社经地位并非影响我国居民政治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

二、政治知识影响论

影响因素研究中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命题是受教育程度与政治效能感的正相关关系。Abramson等学者发现,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公民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的政治练达程度更高,更倾向于、且更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陈陆辉、李蓉蓉的研究也证实,教育程度并未对民众的政治效能感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民众对公共事务了解越多,对政府的期待也越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其更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笔者也发现,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出现了负相关关系。大多数拥有高学历的居民,其对自身的认知与影响能力的感知能力较低。而一些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居民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效能感。最典型的是W社区的一位退休阿姨,她不仅高度认同居委会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将搜集民意、建言献策与传达居委会的各项通知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与责任。由此可见,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三、政治面貌、年龄、性别影响论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种强烈且近乎唯一的政党认同使得其对政治态度的影响力远远大于西方多党制下政党认同所产生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党员不仅仅是一种政党身份的象征,更是基层决策核心的代表。甚至在很多地方,人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党员会议就是村/居民代表会议,党员就是村/居民代表。通过这种经常地、固定的党内的民主熏陶和民主训练,使得党员比一般群众了解了更多地政治信息、掌握了更多地政治技能,政治效能感显著提升。

Abramson和Chung-LI Wu等学者研究证实,年轻人的政治效能感水平高于老年人的政治效能感水平。但是,年龄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非确定不移的,教育、时代背景等都会对某一年龄段的公民的政治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发现,当前中国社区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年长的居民还是年轻的居民,其政治效能感均未体现出一种明确的线性关系。由此可见,年龄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考证。

此外,性别因素也被许多学者视为是影响民众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拥有更高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地位,因而其政治效能感也往往高于女性。然而,虽然女性对于政治参与的态度更为消极,但是其在政治效能感方面与男性并没有显著地差异。这一点与Chung-LI Wu对新奥尔良市市长选举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感受与体会的区别篇8

大冶市是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的国家首批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市辖3街道,11镇,1乡;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水热光条件优越,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和冻灾。据大冶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5,大冶全市268个矿床(含矿点)中,大型矿床6个,中型矿床17个,其余为小型及小型以下规模。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一”〕。主要数据来源有:大冶市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植被覆盖图,2009年大冶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大冶市动植物种类数以及分布情况统计数据、水土流失等级图以及土壤类型、土壤污染情况、大气质量报告以及气象地震灾害的统计资料等,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分布密度、矿山及矿山企业的分布和重要矿山企业的年度公报等。

2基于区域的关键地段识别

矿业城市由于特殊的形成动因,其发展趋势多受经济利益的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干扰呈现出空间分化的特点。以大冶市为例,受矿藏不可移动性的影响和矿业生产活动阶段性特征的限制「川,矿业活动造成的生态问题具有较强的区域分异性。因此,在遵循整体性、主导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选取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票赋、生态现状和控制状况作为基于区域的关键地段识别指标体系的3个目标层,详细指标见表t。

3基于斑块的关键地段识别

矿业活动对斑块造成的影响,不仅受到干扰类型和干扰强度的影响,还与斑块的自身特性有关。矿业活动指数、斑块敏感度和损失度可以量化与表征斑块自身的特性。

3.1矿业活动指数

采矿点及矿业企业在矿产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工程爆破、剥离挖据、堆放运输及矿石提炼与加工等活动,会使土地被压占、植被遭受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景观环境改变以及“三废”排放污染生态环境等。矿业活动指数MAI(MiningActivitiesIndex)是对主要矿山点及矿业企业环境破坏力的量化。以大冶市主要矿山点和矿业企业为对象,通过收集社会经济数据,从矿山及矿业企业的种类、规模、开采方式和处理能力4个方面对大冶市主要矿山点和矿一业企业的MAI值进行表征。MAI值赋分规则见表3。

3.2斑块敏感系数

斑块敏感系数PSI(Patchsensitivityindex)反映斑块的抗扰动能力大小,其值的大小体现斑块内部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程度。斑块敏感度越高,PSI值越大,斑块的关键地段属性越强。由于坡度反映地形地貌条件,植被情况综合反映自然条件,侵蚀强度反映人类作用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和侵蚀强度对斑块的PSl值进行表征,具体采用下式计算。3.3斑块生态损失度斑块生态损失度PLI(Patchlossingindex)可用以衡量斑块的内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时其生态价值的损失。即斑块生态价值越高,遭受破坏时的损失越大,PLl指数越高,关键地段属性越强。陈勇等[19}在谢高地等〔20〕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矿业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对大冶市各类生态系统的价值当量进行修正,具体值见表5。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按式(3)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5。

4综合识别结果分析

将反映斑块状态的三值(MAI值尸Ll值,PSI值)与以乡镇为单位的区域背景分级结果进行叠加分析,并在ArcGIS属性表里归一化处理,利用Na-tureBreak功能,大冶市所有斑块可分为5个等级(图4)。其中,生态关键度位于「0.021,0.324的为原生型关键地段;[0.325,0.408〕为损益型关键地段;仁0.409,1.000〕为扰动型关键地段。

5结论

根据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的定义,结合区域背景和斑块状态,构建了矿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识别指标体系。从白然享赋、生态现状和社会控制3方面分析大冶市各乡镇生态关键地段分布情况,通过计算白然状态下斑块的矿业活动指数、斑块敏感系数和斑块生态损失度,结合GIS叠加分析功能将大冶市资源型生态关键地段划分为原生型、损益型和扰动型关键地段。将区域背景—斑块状态识别体系应用到矿一业城市生态关键地段识别是笔者的一种尝试与探索,可为大冶市等矿业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安全格局构建提供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结合矿业活动带来的某类具体干扰(如土地破坏、土地损毁、水质重金属污染等)进行生态关键地段的识别,并对各类关键地段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转化的趋势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丁李格锐,刘粤湘.我国矿业城市的分布特征与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矿业,2014,23(6):63-70.

[2〕常青,邱瑶,谢苗苗,等.基于土地破坏的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2,32(16):5164-5174.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高校资助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