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政府应加强扶贫贷款政策的协调

时间:2022-10-08 01:25:41

银行与政府应加强扶贫贷款政策的协调

最近,我们在辖区调研时发现,当地扶贫贷款不良率较高、风险较大、清收困难已成为银行业监管的一个难点。

问题和原因

2000年至2004年,海东地区扶贫贷款余额呈缓慢上升态势,5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9.75亿元,年均发放1.95亿元,年均收回0.84亿元,年均发放大于收回1.11亿元。而扶贫贷款的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信用风险也越来越高,严重制约了扶贫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方政府扶贫政策与银行扶贫贷款政策不协调是个突出的问题。

一、政府扶贫部门要求农行将扶贫贷款投放到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坚持整村推进、重点扶持项目村的政策,但是银行扶贫信贷政策却要求农行坚持“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由于贫困户、贫困村的整体偿还能力较差,贫困户贷款的抵押、担保又很难落实,银行不得不谨慎放款,造成政府扶贫与银行扶贫信贷在支持重点和方向上不一致。结果,扶贫办推荐的项目,农行不一定支持;农行支持的项目,又不一定是扶贫办所推荐的项目,导致扶贫资金整体协调性不强,效益不明显。

二、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持续性、配套性、有效性较差。各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长期的扶贫规划,被动地听命于上级安排,未能结合各县乡村和贫困户的具体实际,重扶贫项目建设,轻扶贫效果的评价,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扶贫开发往往是政府部门的指定项目,甚至强迫农民去干,出了问题无人承担责任,损失由老百姓承担,矛盾留给银行,结果是扶贫的热情很高,但效果很差。

三、政府扶贫部门、银行信贷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参与扶贫工作的财政、计划、水利、农行等相关部门全局观念较为淡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比较严重。扶贫信息相互封闭,扶贫工作互不支持,各投各的资金,各搞各的项目,形成了扶贫政策、扶贫贷款与扶贫实际工作之间的不协调。忽视了贫困农民的扶贫主体地位,扶贫贷款难见实效。一些扶贫贷款投放后只起到了临时“救济”、“输血”的作用,未达到扶持生产、改善收入、形成“造血”功能的根本目标,贫困户还款能力仍然较低,扶贫贷款清收仍然较难。

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模糊认识,把各级政府、扶贫主管部门、扶贫信贷部门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政策上来,齐心协力扶贫。

二、建立以县级扶贫办与农行为主的扶贫贷款协调机制,统一口径,统一规范,联合开发,保证扶贫贷款取得效益。切实加强扶贫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和沟通,互通信息,共同协调,使政府扶贫部门更多地了解扶贫贷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使银行了解扶贫重点、扶贫项目和整体扶贫安排,共同预防和弥补过失,担负起一方扶贫重任。

三、强化扶贫项目的科学论证工作。特别是要让扶贫对象参与项目评估,减少决策失误。要建立独立、完整、科学、务实的贷款评估制,实现扶贫贷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透明化。

上一篇:韩国如何破解中小企业担保难题 下一篇:怎样判断书画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