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西南扶贫项目广西纪行

时间:2022-10-26 01:05:00

世界银行西南扶贫项目广西纪行

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申请到第一笔世界银行贷款到现在,已有20多个年头了,在这20多年中,世界银行对中国支持了250多个项目,贷款的总金额达到380亿美元,这些项目贷款与中国政府投入的资金为1:1比例,涉及不同的领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基础设施落后,所以在早些时候的世行项目主要是资助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电力项目。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扶贫事业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积极参与到中国扶贫事业中来,先后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成功实施了西南扶贫项目、山西扶贫项目、秦巴山区扶贫项目、甘肃和内蒙古扶贫项目......

时任国家主席的1995年指出:“中国西南世界银行扶贫项目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这些项目可以稳定解决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最贫困的35个国家重点贫困县35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项目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更有意义的是,这个合作改变了以往扶贫单纯依靠国内资金的传统方式,开创了国内扶贫机构与国际组织相结合,国内扶贫资金与国际组织援助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西南扶贫项目是迄今为止世行在中国实施的最大的一个扶贫项目,这也成为世界银行的“旗帜”项目,被列为2004年上海全球扶贫大会全球70个成功项目案例之一。项目自1995年实施以来,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425亿美元,加上中国政府配套资金、群众自筹在内的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投入,项目总投入量达42.3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广西不仅风景如画,而且地貌独特。这里的山无脉,峰无系,一个个独立的山峰很孤兀地拔地而起,车从公路上驶过,窗外一座座山峰仿佛在不停地叠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处是山环水抱、山水相映的秀美图画。全自治区总面积23.7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2.5%,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9位。这里有以壮族为主体的37个少数民族居住,是中国汇集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庆、侗族的桥和楼,构成了广西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

从飞机上鸟瞰,广西与中国的西部沙漠地区是那样的不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却掩藏着大面积的贫困。

如果驱车穿行,就会发现,这个地区雨水虽然充沛,但不少的山是石山,土壤覆盖层很薄,山上长不起高大的树木,绿色植被多是矮小的灌木。下雨的时候水的渗透力很弱,容易形成涝灾,无雨的时候又形成旱灾。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广西偏远的乡村就出现了贫困。

广西扶贫办公室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博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才,他不仅将广西扶贫工作做得很出色,而且扶贫理念很成系统。《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项目广西模式研究之――项目十年历程实录》、《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项目广西模式研究之――项目验收评价报告》、《新阶段扶贫开发实践前沿》等十几本有关扶贫方面的著作都是他亲自撰写的。这些书写得很棒,让每一个读者捧在手里时,都会感觉沉甸甸的。

据黄承伟介绍,广西的贫困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贫困的状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地区面积较大。在20世纪80年代,广西有49个贫困县,占全区80个县(市)的61.2%;贫困县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贫困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土地面积8.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6.2万。1985年,广西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1500万人,贫困发生率达44%。广西西北部是八十年代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8片最贫困地区之一。广西现有贫困村4060个,占全区村总数的27.3%。

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大石山区。广西石灰岩面积8.9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8%。岩溶地区被称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险贫困区,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广西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喀斯特地貌中难以治理的峰丛洼地中(广西称山弄)。

三是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突出。广西的贫困人口中,80%以上是少数民族人口。49个贫困县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贫困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地区,广西的少数民族也大部分聚居在贫困县。全区12个民族自治县和3个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原区定贫困县,63个民族乡均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在全区4060个贫困村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因此,广西扶贫开发对象主

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广西扶贫干部韦松龙讲述的故事

广西扶贫干部韦松龙是从广西靖西县一个叫三石乡的山区走出来的,那个地方睁开眼睛四处看看都是山。当地由于是喀斯特地貌――山上是岩石,从不长树,只有山凹的地方会有一些土壤覆盖层,人们就在那里种点地。

人们要出门就得爬山,韦松龙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要独自走上一公里到学校。而那个学校因为学生少,老师水平也低,只能教到二年级。二年级以后,他就只能跑步到村委会所在地上学。一个单程跑步也要四五十分钟。

韦松龙记得小时候有一个村里的劳模在公社里得了奖,奖品是发给村里一台手扶拖拉机。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为了能把拖拉机抬进村,几十个壮劳力就沿着石山从悬崖处凿出了一个凹槽就算作是路了,这凹槽大概有几百里。村长发动全村人轮流抬着拖拉机进村。他小时候从那里走的时候从来就不敢往下看,下面是几百米的深涧。那一天刚刚把手扶拖拉机抬进村,那条凹槽就崩塌了。

过去山里人靠养些大牲畜挣点钱,得五六个人往山外抬,路途遥远,人吃,牲畜也得喂,老百姓都说抬出去的是四条腿,挣回来的只能是三条腿的钱。

1995年,世界银行的西南项目上马,项目组帮助三石乡修了一条10公里的柏油道路。13条山里的小路都可以向这条路汇合,并且这条路还与国家的二级公路连在了一起,这就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的交通问题。有了路,外面的人就能把车开到村里去收购牲畜,价位都上来了,农民是真高兴啊。

三石乡原来非常缺水,只能靠一个水槽从山上往下接水。世行帮助做了许多蓄水池,一家一个,下雨了水就可以贮存起来。

世行带给老百姓的好处还体现在教育和卫生的发展上。

当地人原来读书要走很远的路,看病也要走很远很远。韦松龙的一个哥哥,5岁时,因为生病没来得及诊治就死掉了。现在,每个自然村都有了医务室,一些常见病在村里就可以治疗了。

据资料显示:从2001年开始,广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1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改造农村学校危房50多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青少年初中升学率明显提高。每一个自然村都建起了卫生院或卫生室,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韦松龙说,有了世行12年的项目帮助,使得三石乡有了变化,新房都盖起来了。有了电,人们就可以使用电脑,就可以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信息沟通交流也多了。 而且最值得肯定的是,世行项目前期有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期有调查管理,而且在上项目之前世行官员要与当地政府干部以及项目受益者一起讨论。

但是,韦松龙也看到当地的农民看起来好像是脱了贫,但是他们脱贫的链条很脆弱,经不得自然灾害,也经不得家里遭遇突变。而现在,世界银行的项目也到了还本付息阶段了。他说他一直很苦恼,世行项目是在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农户中推广的,这些地方由于贫困得太久了,农户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如果现在让他们还款,就好像一个人还没有走稳就又让他倒下了。但广西审计厅对西南项目已经到了要经济效益的阶段,有能力还钱的人不一定是最穷的人,而最穷的人要有一段时间稳步发展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韦松龙虽然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但他读过书,长了见识,在世界银行广西项目组工作,进步很快。1999年,他还被派往法国去学习了两个月,回来后他更有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与外国人在一起工作,引进了一些新的扶贫理念,也就是说扶贫不要搞单项扶贫,一个人吃不饱饭,不能仅仅给他饭吃就行了,要考虑到他生病怎么办;没有生产技能,不能进一步发展怎么办。

世行项目的总经理美国人皮安澜(Alan Piazza)对韦松龙的影响很大。在广西视察期间,皮安澜总是一大早就出去,为了考察项目再远的路他都去,有时下午三四点钟他还没有吃上中午饭。像林云县、东河县都是很难走的山区县,走不动了,他就拄着拐杖往上爬。每到一处他就会问农民,你们得到了什么样的世行项目,基础培训怎么样了。

让皮安澜先生及世行检查组的人开心一笑的是,因为世行项目组要求把世行给的牲畜同农户原来养的大牲畜区分开来,便于检查。一个农村大嫂就特别聪明地把世行分给她的三头牲畜的屁股上写了“世行”两字,以与她原来养的两头大牲畜区分开来。这件事让大家开怀大笑。

有些外国游客说,广西的山水太美了,不应该打破那里的宁静。对此,韦松龙觉得如果农民与外界永远不接触、不了解,农民是很“纯洁”的,到过年过节,把大牲畜过过汤(也就是炖着吃)也就很满足了。问题是现在全球都像一个网络似的连接起来,人们用眼睛、用耳朵能够看到、听到世界的变化,而那些游客也总能找到进山的路,在这种情况下,谁愿意自己的兄弟姐妹成为活化石,永远让人参观呢?他的话令人沉思......

目击多甲村项目竞标

记者很早就知道农民开始自己选村官,早些时候在陕西的韩城市,就看到农民选举村干部时那份认真和热烈。没有想到在靖西的一个小山村,却看到农民自己在竞标立项,争取世行贷款的热闹场面。2006年7月14日上午,在广西靖西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会议室为一会儿就要召开的投标演讲会做着准备。

陈卫国是办公室的负责人,1米8的大个儿,他喜欢打球、游泳,又出了几趟国,算是开过眼界的干部。头一天记者就跟他去位于靖西的龙邦口岸,一路上听他讲扶贫工作中新的理念,但直到目睹了他的工作状态,才知道他的工作理念新在哪里――这就是他那么投入地为农民在做着实事。更主要的是,他那份平和、那份有条不紊很是打动人。

他在一遍遍叮嘱十几个项目办的工作人员:“这个项目是十个村代表同意还是十一个村代表同意,要当众说清楚;申请的资金是10万以上,还是9.5万,这四舍五入的关系要弄清楚。”

上午九点多钟,在一间小学校的教室里,村民们就以自然村落为小组,唧唧喳喳地最后定夺着所要申办项目的名称和资金。记者注意到,有几个妇女代表特别活跃,可能是这些平日围着锅台转的女人,意识到今天也真正能代表妇女投票了,有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十点钟,烈日当空,代表们坐在学校的操场上,兴致丝毫不减。多甲村是一个有两千人口的村镇,这个村又分为了12个自然村落。这次开会,每个村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

先上台的是一个小村庄的团支部书记,他说:“我们竞标的项目是修水渠471米,自己村里出人去挖管道,去做空心砖。我们申请的贷款项目是25000元。”他的演讲清晰、简洁,全场给他的掌声非常热烈。下了台,记者在他身边问道:“我看表格里有十几个项目可供你们选择,比如说,选择牛羊的优良品种啊,还有可以修公路啊,你为什么只选择水渠呢?”

年轻人回答:“我们村里特别缺水,没有水就浇不上田。那些可以卖钱的经济作物就不能生长,有了水我们就可以种姜,以前想种,洪水一来什么都做不到了。我们村离乡村公路比较近,这不是我们的主要困难。”这位团支书姓陆,今年34岁,他还保证修水利灌溉渠只要能给他们两万多元,他们自己再将劳动日折合成本一万元就差不多了。这个年轻人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在轻声回答记者提问时,看到台上另一个代表发完言了他还赶快给人家鼓鼓掌。

而另一位村长上去,拿着纸大声地念道:“我们要把4100米主道路踏踏实实地修好,我们那里的路太难走了,不管养什么、种什么都运不出来。下雨的时候我们村里的路像水田。不下雨的时候你骑在自行车上就像坐荡船。”他的话讲完了,旁边一个老大娘笑呵呵地给他鼓掌。这位大娘对记者说,她今年68岁了,村里路不好走,离镇上又远,她是走了快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走到这会场的。大娘说全村老少都盼着把路早点修好,路修好了坐车十几分钟就能到镇上了。

还有一位代表在台上发言说:“每年我们都要往田里运化肥,但行路太难了,群众很痛苦,我们申请项目资金28000元,就可以修一条1.5公里的路。”

看到农民在表格上密密麻麻写上的项目,让人心里不由一动。因为在项目办提供的项目,如水利、机耕路、教学点、硬化村民屋前道路等项目上,没有一个村代表把钩画在硬化屋前道路上,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村民想先解决自家生活的环境。

大会开了两个小时,会场上掌声、笑声交替起伏,放眼望去,这个小学校的教室门窗都破旧了。门口的小卖部商品也非常匮乏,这些村民的衣着也十分简单,但是难以掩饰他们心中的那份快乐。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写过小说《故乡》,他讲到他少年时的朋友闰土,经常在月光下和他一起捕捉猹,那个少年射出的标枪又准又稳,一个脖颈下的银项圈在月亮下发着光泽。那是一个多么英俊的少年,可是几十年后,鲁迅再见到的闰土已被生活的痛苦折磨得近乎麻木。这位作家问,他身边那个活泼的朋友长大后怎么会变成这样麻木的农民呢?这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农民尽管生活还比较贫困,但他们心里已然洋溢着希望,洋溢着欢乐。

离开会场,记者来到了一个村庄,所乘的汽车刚向村里开进去不到五六分钟,只能停在路边走不了了。凹凸不平的路上只有毛驴驮着货物,慢悠悠地向村里走去。一问,这就是刚才那个竞标修水渠的团支部书记所在的村子。

村里的路这么难走,只有小毛驴充当着运输工具。他的竞标发言能代表村民的愿望吗?

正巧路边坐着几位村民,记者与项目组的官员一同走上去问道:“你们知道今天上午你们村的代表正在开会吗?那你们知道你们申请的项目是什么吗?”

村民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想修水渠。”“我们想吃水稻,不想总吃粗粮(这里的粗粮指的是耐旱的玉米)。”记者都走出好远了还听到后面他们欢快的笑声。

再往村里走,迎面就被一个五十多岁的农妇拦住,她笑呵呵地说:“我知道你是北京来的记者,刚才在会场我看见你拍照了,到我们家吃饭吧。”那份热情真让人感动。

记者看到,这位农妇的家里是新盖的房子,一问,她的两个孩子都到广东打工去了。项目组的官员介绍说,这也是世行项目的一部分,在每一个村庄扶贫都会把卫生、教育、水利、公路、劳务输出培训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只要在村里走一走就会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凡是盖了新房的农户都是因为家里有年轻人出去做劳务了。而且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去的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年下来,每个孩子都能给家里寄上一两万元。在这个地方盖房子很便宜,孩子寄回的钱用不到两年就能盖起一幢两层小楼。

在靖西,我们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世行的项目官员到一个农户家去访问时,看到一个破旧的床上只铺着一个席子,而床的主人已经外出打工去了。临行前,他在床腿上一笔一划深深地刻下了三个字“永别了!”,那个叹号像一滴泪。人们在想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因为脱离了贫瘠的土地奔向了新的希望,还是告诉家乡他是带着惆怅走出村口的。

离开村庄,在公路旁不远处看到了新修的水池,池水是绿色的,上面漂着水藻和浮萍。周围用铁栏杆拦着,铁栏杆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世行项目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淳朴的村民,容易满足的乡亲们就这样心里铭记着别人的帮助,同时,他们因为走出了贫困,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责编: 陆新

上一篇:中国沙漠里的“日本人” 下一篇:外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