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11:09:48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作者简介:席建芳(1981.1):女,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西班牙语文学;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摘 要:面临广阔、热切的市场需求,对外汉语近年来发展得十分火热,各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但有的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的仅定位在双语人才上面,忽视了跨文化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虽然短期内可以应付需求,但在长期上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不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建设局面。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跨文化培养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资源和政策等,为学生积极创造利于发展的良好的跨文化环境。

关键词:对外汉语;跨文化;目标定位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实力的日益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喜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他们不但想学汉语,更加渴求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很多国家为此开设汉语学习班,并要求教师必须是以汉语为母语,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对外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外对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大。

1、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

据统计,在外国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4000万,需要大约300万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1985年,全国只有4所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到2010年就达到了285所,每年招生15000人,在校生达38000人。一方面是国际上对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的巨大渴求,另一方面国内大量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即使送出国外,也因为对异文化缺乏了解和直接体验,难以完全胜任。由于忽视跨文化目标定位,人才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随之出现偏差,人才培养未能准确切合市场需求。

1.1人才培养未能紧跟形势的变化

对外汉语专业的开设之初是为解决国内日益增多的外国留学生问题,教师在本土任教,熟悉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存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冲突的问题。但近1/3世纪后的今天,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要移师海外,在客场作战,自然社会环境、风土人情、宗教禁忌等都与生活多年的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不但要能与当地人语言交流,还要了解他们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别样的文化传承,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跨文化要求便突现出来。

1.2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不强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对本专业归属感不强的现象,他们常说自己的专业“四不像”:与中文专业学生相比,自己的文学素养不足;与外语专业学生相比,自己的外语又不如,学生不能发现自己的专业优势。这就是因为对专业目标的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混乱,导致对外汉语失去了专业特点。

1.3人才培养目标偏向

很多高校一味强调外语学习,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放在外语上,让它和外语专业难以区分,又在课程中加入不必要的理论学习,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同时,对外汉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与实践,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见过一个外国人,更谈不上对外国文化的直接体验,造成跨文化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就连他们自己对跨文化工作也缺乏信心。

2、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高校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因为对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对专业本身特性和要求理解的不同,造成人才培养重点出现偏差,给专业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隐患。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外语学习,将对外汉语专业与外语专业混为一谈,失去了专业的定位和应有的特色;有的高校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浪费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造成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不足和跨文化素质的缺乏。

2.1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学习孰轻孰重

文化指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在对文化进行阐释时,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方方面面,外语只是这诸多方面之一。在学好外语,具备必要的沟通能力下,学生和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交流即跨文化交流时,就需要了解、熟悉那个文化的特征,要对文化所涉及的各方面做一定的了解,熟悉他们的文化背景,这样在与异文化沟通时能够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交流的过程也会更加顺畅。这时语言交流退居次要地位,它只是沟通的一个必要手段和桥梁,沟通双方的注意力应该围绕交流的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跨文化。跨文化培养目标是与异文化交流的需要,这是比语言学习更为复杂、系统和综合的任务。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把学习重点放在外语上,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2.2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孰轻孰重

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迅速火了起来,很多院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出现一股跟风的热潮,对学生培养造成很大的隐患。对外汉语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就是因为学校不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有的甚至没有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体验更是基本没有,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可想而知。某些具备条件的学校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开设很多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用不到的理论课程,没有轻重之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学生淹没的书堆之中。对外汉语专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双方或多方参与才能进行,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与理论性或科研型的学科有很大区别,只有多用多练才能增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某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是对这个专业的严重误读。

3、跨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对外汉语专业就是要在异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让学生获得异文化的体验。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国外生活的经历,有的学生甚至首次走出偏远地区,而专业本身又有这样的要求,跨文化体验问题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焦点。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3.1模拟实境

课堂和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由墙壁和桌椅构成的教室,无法提供真实的异国情景,而大多数时间里学生们要在这里完成课程。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环境的办法。一是角色扮演。由教师指定学生或自己扮演某种场合下的角色,并根据这个场合的要求发生一系列的行为或会话,由教师设定初步框架,再由学生完成细节甚至编写剧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集体派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异文化的要求布置派对场景,并按异文化习俗着装、交流,这种集体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三是利用科技。在欣赏异文化多媒体或音像资料时,学生利用想象感受异文化的情景;利用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了解异文化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

3.2建立准实境

在国内与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虽然自然环境属于本土,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建立与国外生活极为相近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我们称它为“准实境”。一是与留学生实施互助学习计划。大多数开始对外汉语人学校都有留学生,将留学生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混合培养,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建立友好的学习伙伴关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有的高校甚至让他们生活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不走出校园就可以创造出较为真实的异文化环境。二是与外资企业实施合作互利计划。由学校为外资企业提供员工培训、科研支持等便利条件,同样,外资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工作的机会,这种方式的实践性更强,前提是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3.3进入实境

进入实境就是出国,采取各种办法到国外体验真实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异文化最直接、最亲密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我们采取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促进作用,环境在某种程度来说也塑造人。对外汉语专业最好的环境就是国外,用两种文化的冲突来磨砺学生,让他们增长跨文化交流的直接经验,增加本专业的能力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其它国家联系的愈加紧密,出国不再是遥不可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到国外去。一是国际合作。中国与其它国家达成合作办学计划,实施双向留学教育,互相输送留学生。部分高校被列入国际合作目录,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得以有机会通过学校的选拔出国开阔视野,培养跨文化的直接体验。二是校际交流。中国的高校在寻求送出人才出国培养的机会,同样国外的高校也想让人才进入中国,双方在同等心愿的驱使下结成合作伙伴,互相派遣留学生,互相承认学历、学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请以这种方式出国留学。三是短期体验。走出国门早已不再那么不可想像,中国的公民都可以到当地的人口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签证。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私人身份出国旅游、游学、夏令营等,唯一的缺点是这种方式需要学生自己负担一定的费用。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学生但可以寻求社会赞助,或者利用网络、信件等寻找假期出国勤工助学的机会。四是长期移民。对喜欢从事对外汉语专业,有志于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并且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跨文化体验也不再是难题。

4、结束语

对外汉语专业面临广阔的市场需求,各高校在大干快干的同时,要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围绕这个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和实践,积极为学生创造跨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外汉语需求和文化交流需要的人才队伍。(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洪恋.对外汉语本科生教育中跨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6).

[2] 何干俊.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3] 金伟,傅赢.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4] 张广东.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 赵丽玲,高芸.浅谈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文学教育.2012.01.

上一篇:儿童自知感发展的研究及改进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