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时间:2022-10-07 08:56:4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新课程改革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倡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所谓个性化教学,即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性格、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出发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等在教师的指导与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要基于学生实际水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一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进行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第一,全面把握学生的基础水平。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知识点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学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搞好教学就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即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至于使学生出现“知识断层”。

第二,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全班几十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零件。他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看到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不要局限于预设的教案,要根据学生当堂的表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要运用教学机智来合理地运用生成资源,造就生成的精彩。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部分,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意志等。在同等智力水平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对其个性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情,更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标准也明确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地位,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第一,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与控制者,严格地控制着教学进程,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一言不发,全心地记教师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给学生思考与消化的时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知识只是由教师传向学生,缺乏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里,我们要实现知识间的多向交流,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第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讲课时是面面俱到,恨不得将知识嚼碎了一口口喂给学生吃,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教师经过精心“咀嚼”后的,没有一丝悬念,学生也没有经过思考,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不利于学生的运用。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与指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开发智力、激活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突出,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这样个性化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与课堂教学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卢梭说过:“重要的不是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好问的兴趣,并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获取知识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单一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究学习为主,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的接受与消极的情感体验转向深层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运用先进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下一篇:在愉快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兴趣、能力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