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摄取特写镜头

时间:2022-10-07 07:44:27

从生活中摄取特写镜头

[文题]

雪莱诗云:“轻柔的声音寂灭后,音乐将在回忆中荡漾;甘美的紫罗兰枯萎后,敏感的嗅觉中缭绕花香。”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与体验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夺魁作文]

之后 刘荟

有一种习惯叫永远记得,有一种缺点叫不愿面对,有一种情感叫不由自主的思念。(哲思入题:泛写。)

离开,停止,终了之后会留下什么?这是之后的问题,与离开的无关?与留下的有关?(点题设疑,引入正题:具体。)

曾用一个星期面对爷爷离开后的一切,才知道用多久都一样。那天,有人对我说:

“以后爷爷不会烦你了,看不见爷爷了。”我哭了。(交代人物:更具体。)

那个爱喝酒,爱打麻将,没事看看戏,捧着茶杯大街小巷找我的老头儿,不见了。这回真的丢了(什么叫“丢”?有味儿),再也不用听他无休止的唠叨了。(叙述习惯:迤逦写来,越点越明,虽然是三言两语。“老头儿”“无休止的唠叨”:明贬实褒。)

可我想听。

他离开(他没有死,只是暂时离开,以后会回来的,是不是?)后的第二天,吃早饭时,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酒瓶,似乎意识到什么,顿了一下,将酒瓶放回原处。轻轻地叹了口气。(父亲的动作、神态,现实:之后永远记得的习惯之―――不由自主的思念。)

放学回象时,和同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快到家门口时,又习惯性地向那个路口望了一眼,一个捧着茶杯的老人就站在那个路口的拐弯处。他在对我笑,嘴咧得好大,满脸都是黑一根白一根的“小芽”,他确实在笑,脚上还穿着妈妈做的那双灰色棉鞋,一件褐色的皮夹克,有点旧了。我刚眨了一下眼他就不见了。失落,不,生气,不,是想念。(动作、外貌、神态、心理,幻觉:之后永远记得的习惯之二―不由自主的思念。)

晚上吃饭前,三叔来我家。说怪想念那老头儿的,

“今天他没去帮打扫,心里空落落的。”三叔边说边用手摸我的头。我一把抓下他的手。“这下抓到了。”回过头来,看到的只是三叔那张诧异的脸。意识到自己弄错了。慌忙跑进厨房。(三叔,我,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亦真亦幻:之后永远记得的习惯之三――不由自主的思念。)

可是我感觉到了。(化虚为实。)

第二天。

“妈,今天我想吃××家的包子了,你让爷爷给我去买。”妈妈回过头来看了我几秒,“我去买吧!”我怎么会这样,爷爷还在吧!这就是那种永远记得的习惯吗?(第二天,我,语言,动作,心理,亦幻亦真:之后永远记得的习惯之四――不由自主的思念。)

不得不去面对,可是有些时候是不由自主的,就像爸爸会在爷爷的照片前点支烟,我会在那个路口停留一会儿,三叔盼着爷爷去打扫,妈妈会把电视机调到戏曲频道……(总挽:由分到总,适应第三节。)

曾经有人说过,离开是一个人的事,我很想告诉他,离开是我们全家人的事。

习惯是可怕的。总是想起。这些都是以后的事,爷爷会知道吗?他会在哪儿等我,他会在哪儿抽烟,他会在哪儿对我唠叨?我想知道。

爷爷离开后,还有无尽思念,还有改不了的习惯,还有幻觉。还有好多好多……

(以上四节,由叙到议:深化;呼应。)

花谢之后会有果实;烛光熄灭之后会有余热;太阳落了会有月亮;雨停了之后会有彩虹;花开之后会有清香;烛光亮了之后会有温暖;太阳升起之后会有阳光;下雨之后会有叮咚的响声。(用喻:言外之意没有写,让人去“品”。)

之后……(点题:省略号省略的意思让读者去补足。)

[亮点展示]

本文有许多亮点,显示出了作者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简洁。紧紧围绕中心,写了好些事情,内容非常丰富,如生前爷爷的外貌,嗜好,习惯,性格特征,以及父亲、母亲、三叔,特别是“我”的思念,都写得传神,明晰,实实在在。语言凝炼,基本上采用短句,干净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②白描。淡淡勾勒,人物就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全文没有色彩浓重的形容语词,没有交错运用的众多辞格,也没有复杂繁多的表现手法,却意蕴丰厚,令人印象深刻。

③留白。文中到处“留白”,言外有意,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咀嚼”的空间――能省则省,决不多写。如说“以后爷爷不会烦你了,看不见爷爷了”的话后“我”就“哭了”,为什么要哭,怎么哭的,自己去想吧;“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酒瓶,似乎意识到什么,顿了一下,将酒瓶放回了原处。轻轻地叹了口气”中省写了不少内容,自己去品吧;同样,“‘妈。今天我想吃××家的包子了,你让爷爷给我去买。’妈妈回过头来看了我几秒,‘我去买吧!’”中的“看了我几秒”,有潜台词,自己去填吧……这些“空白”,无言胜有言,增加了想象的空间,扩大了容量,文章也更有韵味了。

当然,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如:分节多了些;首尾的叙议还可简练些,上下照应的语言还可安排得更严密些。但瑕不掩瑜,毕竟这是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写出来的。

[难点突破]

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最“闪亮”的地方,也是超越一般记叙文习作之处:从入微的细节中“摄取”生活化的镜头,让人物站立起来。

中学生的写人散文,常常有一个通病,就是缺少精叙细描,总喜欢代文中人物说话,把观点“套”到文中人物身上(把一些不相合的话语“强加”到文中人物身上)。许多同学只做介绍性概叙,见性格、见神态、见风貌处不着力刻画,而是轻轻带过。就是有一些语言、动作描写,也不求个性,与叙述性语言没有多大差别。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比较喜欢不加选择地详叙过程,顶多是开头来几句肖像描写,或者中间加几句对话。由于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人物的个性显现不出来(因不仔细观察,人物被抽去了个性,只剩下共性),这样就导致了所写人物的雷同化、脸谱化、简单化,因而人物形象往往是单薄的、平面的,没有立体感。

这篇作文,克服了上述毛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是一般文章无法企及的。

文章写了几件小事,都很平常――爸爸的“错”拿酒瓶,我放学回家时的幻觉;三叔的“想念”和我的“错”抓,第二天我的脱口而出――并没有特别之处,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①几个细小的情节看上去甚至有点琐碎:但完全来自现实,生活气息浓烈;②精心选择,细加裁剪:把它统一到“永远记得的习惯――不由自主的思念”内容上来,既集中,又从不同侧面摹写人物;③主体部分记叙很少,运用多种人物描段(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语言、细节等),特别是抓住传神的动态精雕细刻,又适当配以别人的反映,使人物具体实在,有血有肉。一句话,用极富生活化的个性化细节,立体描写人物,相当成功。

[夺魁者语]

夺魁后,作者说――

“平时我喜欢看一些精短的文章,实用性强的文章,适合我口味的文章(乱七八糟的

东西不看――学习那么紧,也没闲工夫)。阅读时不完全求速度,慢慢咀嚼,‘吃’到脑中去――这本身也是一种积累。做语文训练题,每份试卷上都有好文章,我觉得做一遍就丢弃太可惜了,应该好好利用。

“每次写作文,我速度也不是很快,都认真对待,认真构思,稳扎稳打,待搭好框架、思考成熟后才一口气写成。

“还有一点,就是不胡编乱造,不作假,不‘装嫩’,不‘老气横秋’,就‘近’取材,写身边人,自家事。就如这次作文,我写亲人的事――亲人的事历历在目,取材‘游刃有余’,只要稍作裁剪,就成文了,何必‘绕路’‘寻’材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当然也不能杂七杂八地写,要有统一的构思把它们串连起来。”

[备考方略]

刘荟同学的话,总结了三条成功经验。

一是多看书――夺魁的基础。多读书,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书。现在不看书的学生不多,但真正看进去的又不是很多。书看杂一点没关系,但乱看一通,不加选择,没有计划,纯粹猎奇,不求积累,肯定不行。大部分的名家名作不一定有时间都去看,可精读,有针对性地读,讲求消化,不囫囵吞枣。

二是勤思考――夺魁的条件。展开来说,就是:①阅读时多想想别人成功的地方(如好构思,好材料,好语言)。要善于借鉴,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②下笔前多想想怎样构思作文。要合理安排时间,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情感积累,好好动一动脑(不要拿到篮里就是菜),长此以往,必有长进。③多想想文章的得与失。要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写好后记,相同的毛病不再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

三是态度诚――夺魁的保证。端正文风,从“实”写作。不少同学明明有好材料,就是不肯动脑,就想着“编”,甚至还要来一个“米不够,水来凑”,结果往往写成低幼化的文章。殊不知,即使是“编”,也要有生活基础,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

[夺魁演练]

在一次水灾中,湖北省嘉鱼县中堡村6岁的女孩江姗大难不死,创造了死里逃生的奇迹。她在惊涛骇浪中浸泡了约9个小时,短裤被洪水冲走了,只剩下一件上衣,两股间被树枝划出一道道伤痕,但她紧紧抱住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杨树,直到被武警救上岸。事后,人们得知小江姗之所以能坚持到最后,仅仅因为奶奶在被洪水冲走前的一句嘱咐:“孩子,等来。”

要求:

(1)根据材料,合理想象,把江姗的经历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入记叙文(或写人散文)。

(2)少用记叙,更不要议论,要在动作、心理等描写上下功夫,同时适当写好衬景(景物)。

(3)一定要写好传神的细节――生活化了的“特写镜头”,以此显情。同时要注意点面结合。

(4)结构清晰完整,行文流畅(特别提醒,尽量符合生活逻辑,不要随意夸大事实)。

一题外链接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人物个性

已是腊月二十三了,正逢周末,全家都回到外公家,帮老人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唯独大舅一家快到中午才回来。一进门,大妗子就提高嗓门说:“哎呀呀,老远就看见毛毛(我小姨的名字)在阳台上擦玻璃。她那么胖,不灵便,万一有个闪失,可怎么办?快放着,我来擦。”她不紧不慢地脱掉大衣,来到厨房闸道:“妈,饭好了吗?我来支桌子。”又看到外公正在炸丸子,说:“爸,吃饭吧,下午我炸。”吃完午饭,大妗开始睡午觉,既没有擦玻璃,也没有炸丸子。醒来以后,急急忙忙穿好大衣,跟外婆说:“妈,下午我们厂还要上班,反正离过年还早,你们把活放着,下星期我来干。”外婆什么话也没有说,给她开了门。(康露露)

[简评]

这个片段选材颇具特点。小作者以临近春节家人帮助年迈的外公外婆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为素材,重点描写了大妗的表现――语言和行动。事件非常简单,叙写朴实,但人物却栩栩如生――从生活中摄取特写镜头,人物真实、具体,读来便如见其入。

上一篇:在熟悉的生活中找“米” 下一篇: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