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生活中找“米”

时间:2022-08-21 10:51:22

在熟悉的生活中找“米”

[导语]

孙雪琬同学在江苏省2010)年高考中考出了总分431分的高分(位居江苏省高考总成绩第三名),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她的语文成绩为134分,她自己估算作文能得60多分(满分70),是很好的成绩!

她的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练笔和模拟考试作文。高三时她仍坚持练笔,习作《那些花儿》曾在校报上发表,其中写到了外婆小院里的木香花,写到了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市模拟考试作文题为“生命的品质”,她很自然地想到了外婆如木香花般的生命品质,写到了满院的绿色,得了63分的高分。于是,我把这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推荐到了《作文成功之路》杂志发表。班里的同学对《生命的品质》都很欣赏,孙雪琬也很满意自己的这篇作文。后来接连的模拟考试作文《绽放》《预约精彩》写作时她放弃了关于外婆的材料,尝试用其他素材,但成绩不理想,都在54分左右。高考前,她就高考作文的选材和基本模式等问题和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告诉她,最近几次作文,你故意撇开熟悉的材料,作为尝试并不是很成功;高考作文,你应该选择最熟悉的素材,坚持写最擅长的散文。开篇由熟悉的景物或人物自然落笔,可以先描写具体景物,进而联系熟悉的人特别是外婆的事例,再推及自己所熟悉或欣赏的其他人的事例,最后再回到眼前的景物或人物。这样文童首尾圆合,主体部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联想或想象穿插相关的人物事例以充实内容、提升主题。她很认同。我最后提醒她,考场上需要注意的就是围绕话题准确立意、对熟悉的素材重新剪裁、巧妙点题等。一番交流之后,她带着满满的自信上了考场,并写就了《绿色生活》这篇高考作文;该文沿用了她平日熟悉的素材(外婆、辛弃疾、李清照)和擅长的散文体裁。

[考前模拟作文]

生命的品质 赣榆高级中学高三 孙雪琬

春至,木香花开了,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一架清纯的白色,和着轻风摇曳,呢喃着春的美好。外婆生活在这个院子中,一年又一年,老去的是岁月,不老的是如木香花般美丽的生命品质。

木香花没有华丽的外表,正如外婆朴素的品质。

记忆中,外婆永远只穿那几件简单的衣裤:夏天总是白色衫子,冬天总是传统的棉衣棉裤。妈妈每次要给外婆买衣服,都会被外婆拒绝,她说:“我衣服够穿,要那么多干什么?”外婆整天呆在农家小院里守着一院绿色,晚上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看满天星斗,听鸟儿啁啾,不在意食物是否丰盛,居所是否华丽。她就那么一如既往,保持着生命的本色,仿佛白色的木香花。

木香花总是默默散发着清香,正如外婆善良的品质。

外婆的姐姐从前对她很不好,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冷眼旁观。而今,外婆的姐姐行动不便,儿子不孝,无人照料。外婆每天都挪着同样不便的腿脚,在夜色或晨光中,从街的这头儿走到那头儿,给姐姐送水送饭,为她洗头洗衣。外婆的手很粗糙,然而我每每握起它,总会感到一种力量,一种温暖。

木香花总是开出大簇的花,装点春天,正如外婆以勤劳的品质坚强地面对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外婆总是闲不住,种了满满一园子的瓜果蔬菜。这边是一架吊瓜,那边是丝瓜,还有黄瓜、黄豆、豆角。每到端午,外婆就准备好一盆粽叶,一盆糯米,煮上一锅香香甜甜的粽子,分给左邻右舍。外婆用她一双勤劳的手把生活打扮得丰富多彩,坚强地支撑起一个大家庭。

在木香花如雪的洁白中,在木香花沁人的芬芳中,外婆一路走来,把朴素、善良、勤劳的品质保留至今,传承给我。当然,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美好的生命品质继续传承下去,使之永远芬芳!

[简评]

文章独出机杼,把木香花的品性与外婆的品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花喻人,读来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感。小作者很善于剪裁,撷取最能表现外婆品质的几幅生活画面,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语言饱含深情而富有诗意。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是“外婆”教给我们的;从熟悉的人和事中发掘闪光的素材,这是本文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

[高考考场作文]

绿色生活 赣榆高级中学高三 孙雪琬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站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看各种绿色蓬勃地生长着:春至,木香花开了,清纯的白色,在绿油油的叶子中,随着轻风摇曳,呢喃着春的美好;夏日。院子里这边是一架黄瓜,那边是几线牵的丝瓜,然后是整畦的香瓜,浅绿、草绿、深绿,瓜儿竞相争绿;秋天,豆荚由绿变黄,嫩绿的豆角婀娜地绕满藤蔓,妩媚的白菜披上了层层绿衣;冬季的院子里,绿意在塑料棚里盎然呈现着,那头茬的韭菜更是翠绿欲滴。

外婆就在这满院的绿色之中,呼吸着绿色,像一株植物般,安享绿色的生活。记忆中的外婆永远是几件简单的衣裤,夏天是白布衫,冬天是传统的棉衣棉裤,梳一个最简单的发髻,穿一双布鞋,朴素得一如常青的植物,生活简单但绝不单调。外婆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守着这一院的绿色,晚上坐在门口的青石板上看满天星斗,听鸟儿啁啾,不知外婆是否也会像舒婷那样深情地发问:“我的前生,我们的前生,会是一棵水杉或是一株栀子花吗?”是呀,像外婆那样,做一株植物,在绿色中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做一株植物吧,生活在大自然中,享受自然的美丽与清新,与风为伴,与雨为友,荡涤心灵的尘埃,远离世俗的纷扰。心中有一份绿色,便能在纷乱之中寻得一份宁静与安然。晚年的辛弃痰就一直试图把自己的心放置于山水、农田的绿色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辛弃疾陶醉在山水之中,忘记了勾心斗角与烦恼琐事,把绿色化做内在的平静与喜悦。

做一株植物吧,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坚强面对,始终保持着绿色的姿态,不断地向上生长。笑对风雨的挑战,看似柔弱,实则有内心的坚韧与不屈,这是绿色生活赋予的力量。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历经磨难后仍能留下美妙的诗词,凄风苦雨摧残不了她内心的完整与诗意,她的生命与艺术之树常青!

做一株植物,如果可以选择生活的环境,不想成为黄山的迎客松,也不想成为内蒙古草原的一棵草,就静静地生长在外婆的小院里吧!因为外婆坎坷的人生里,已经拥有了辛弃疾赏绿、种绿的那份平和,已经充满了李清照那份常绿的生命诗意。就那么自然地长成外婆小院里的一株木香花或者一棵白菜吧,把绿色生命中的那份芬芳或纯真悄悄地传播或者层层地包裹,等到枝叶枯黄的季节,留一个绿色的梦,给自己,也给生活。

(注:考后根据记忆整理)

[作者感言]

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我马上想到了曾在《作文成功之路》杂志上发表的《生命的品质》,想到了外婆和她的绿色瓜果的绿色生活。思路确定为由现实描写、记叙到抒情、议论,联想阅读中熟悉的人物,做一株植物,真正拥有绿色的生活,即简单、安静、纯朴、坚韧

地生活。写作时我主要追求事例素材和情感意境一致,结构上力求首尾呼应,主体部分由景及人,由外婆、他人、“我”再及植物,力争做到景人合一,以绿意统摄全篇。

[考前准备]

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或者与平时作文相符的分数),必须从熟悉的生活中找“米”――熟悉的素材,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写作模式;因为熟悉,所以可以多角度熟练运用。要想从熟悉的生活中淘取高考作文之“米”,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①独特的“这一个”“我”。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是唯一的“这一个”。“我”的生活是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所以,整合素材的首要任务是梳理这10多年来“我”的生活,撷取没有“风化”的记忆,诸如“我”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的亲情、友情故事等;也可由此剪辑编写成“我”的小传。近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能”“与你为邻”“我生活的世界”“我与故事”“找回童年”等所涉及的素材“舍我其谁”呢?

②“我”熟悉的一个人。拿出粉丝对偶像的热情去关注“我”熟悉的人,能“爱屋及乌”地搜集和他(她)有关的素材,亦能在作文中和他(她)畅所欲言。这个人可以是当红明星,可以是彪炳史册的古人,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身边平凡的小人物。如姚明、周杰伦、谭嗣同、诸葛亮、觉慧等,再如我的家人、同学、老师、邻居等,他们身上的“金子”都能在作文中“闪光”。

③“我”常读的一本书。阅读是作文最直接和最丰富的素材源,但不能一味沉溺于时文的快餐,那只是浮光掠影;应该享用的是“大餐”――至少要熟读一本经典(名著、传记、作品专集等)并能做到“刻骨铭心”。高三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重新阅读一本新书,即使读也在短时间难以读透;所以最好是把以前常读的一本书拿来重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热爱生命》《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集》《白鹿原》《周围平散文》等,这样的书信息量大、蕴涵深厚,重读就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时可以依托书中人物、作者思想表达自我的新认识。

④“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除此,白日神游、夜晚不寐之际,还常常思考什么问题?是人性的美丑、生活的意义、中国的未来还是世界的和平?因为困惑,所以才会努力探究这些问题。考场作文若能呈现对某一个问题长期思考的过程或结果,放射出理性的光芒,往往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⑤“我”常用的写作模式。日常习作要磨炼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写作模式。写议论类文章,可以是缘事析理式的――举事由、剖本质、联现实、析因果、指做法;可以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先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主体为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结尾总结升华主旨;还可以写成具有杂文味、浓郁抒情味的或有点理趣的议论性散文。写记叙类文章,可以写情节曲折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微型小说,可以写由某一线索贯串起来的写几件事的叙事类散文,还可以是融写景、状物、写人、抒情、议理于一体的复杂记叙文等。

高三作文素材积累需要这样循“一”而觅:我喜爱的一项活动、我爱看的一部电影等,并由此“一而二、二而三”。用“一”串起熟悉素材的散乱“珍珠”,从而连缀成精美的“素材链”;同时从擅长的两三种写作模式中择其一,然后对几条素材链灵活剪裁、巧妙嫁接,写成佳篇。

上一篇:透过世博看国人 下一篇:从生活中摄取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