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07 06:59:26

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地区农村饮水现状调查,分析了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用水安全地下水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地处山区,广西部分地区存在供水方式落后、农村贮水基础设施安全卫生条件差、供水及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匮乏等问题,给当地群众的健康带来不利。为此南宁市大力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饮水条件,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1南宁市农村饮水现状

1.1绝大部分农民靠挖水井或接山泉水等方法解决饮水问题,但受地形和地质条件限制,供水水源、水量、水质的保障程度较低。水库水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地下水的水源与水位与周边的地形,地质情况有关。

1.2人畜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及降水,地面水主要是用江、河水及水库水,因江、河水流速及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其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不少农村人口曾经饱受高氟水、高砷水、咸苦水、污染水等不安全水质困扰。

1.3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限制供水量,而且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

1.4降水因不同地区降水量各异,水质好坏与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及收集方法有关,部分地区,自然降水成为当地的唯一水源,雨季采用水池、水窖等蓄集降水,以供人畜饮水之用。这些水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分析

2.1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农村饮水工程应当由县(区)政府部门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在水利部门设立办事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办公条件,明确职责。其职责是指导饮水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并对水管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工程运行管理主要目标是实现工程产权明晰,运行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利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一系列激励机制,加强水费计收,满足工程维护管理和更新建设的需要。

2.2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农村饮水水源污染比较严重,无论是水质还是水量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都是归结到工程设施的建设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条件太差,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很多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有些乡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存在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到位率偏低的情况,多数工程的地方配套资金由群众投工投资来完成。工程队伍缺乏勘测、规划、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大多是施工单位临时组织当地附近的群众进行施工,导致因工程技术的落后,影响水质、水量。

2.3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供水水质、生活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4项,在安全程度上分为安全与基本安全,有1项指标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的,视为不安全。

2.3.1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的为基本安全。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保证用户饮用安全。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中消毒剂限值、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均应符合要求。

2.3.2 生活用水量。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中规定的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核定居民生活用水量为50升/人/日。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 L为安全;不低于20~40 L为基本安全。

2.3.3用水方便程度。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标准,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基本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20分钟,大体相当于水平距离800米,或垂直高差80米的情况。

2.3.4水源保证率。严重缺水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

3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3.1建立管理责任制。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发改部门、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

3.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实施方案要尽量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

3.3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人畜饮水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进行维修养护,确保正常供水,发挥其效益。

3.3.1 取水工程的管理。取水工程包括取水源、引水渠、管道等,引水渠,管道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应及时处理。取水口的污物应经常清理,防止进入管道,造成阻塞。排砂孔应定期冲砂。冬季还应防止霜冻损坏管道。一般采用的防冻措施是打开水龙头,让水流畅通,多余的水可放进调节水池内,防止浪费。

3.3.2净水工程的管理。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和一部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沉淀池要经常清淤或冲洗,特别是雨季引水,应防止大量泥砂进入管道,水渠。

3.3.3配水工程的管理。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一至二次,并防止牛马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保持水质卫生。

3.2.4供水设备的管理。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3.4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应建立针对项目建设期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期的评估制度。建设期中,有关部门要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巡回 监督,并重点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工程是否达到要求、工程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运行期中,主要评估工程的管理情况和实际用户的满意程度。农村饮水安全的项目必须实行中期的管估和后期的评估制度。

3.5加强饮用水的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饮用水的水源、水厂以及用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制、供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控饮用水的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等状况,做好定期检查。供水单位则应建立起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须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达标。

参考文献:

[1] 牛文臣.山岳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匡尚富等.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态势调研报告.水科之声[J].2006年第3期。

[3]林玉锁.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饮水安全。

上一篇: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 下一篇:浅谈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