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

时间:2022-10-16 02:10:08

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

摘要:我国公路运输事业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基本承载作用,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投资大、资金密集的行业,现已成为公路建设现代化水平的体现和代表,对其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经济适应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代表之一的高速公路部门也应在时代的背景下研究经济管理模式,并且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归纳,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专门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法规条例,我国高速公路执法的主要依据还是1997年7月制定、1999年10月修正的《公路法》。《公路法》对公路建设和收费公路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并未对高速公路管理内容、管理手段、执法主体等基本要件提出具体规范,缺乏针对性,致使执行过程中适应性差、管理力度不够,远远达不到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需要。而且由于地方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与《公路法》的一些相关规定又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使得即使是同一性质的案例,其处理结果却有可能不一样,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尤其是《公路法》几乎没有涉及到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管理方面的规定,造成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上,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目前对公路主管部门在路政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主要表现在路政管理职责不清、路政管理及交通路政执法范围不明确,导致公路路政部门在执法时因执法范围的不明确,缺少执法依据而影响执法力度。

2、管理机构设置过于重复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致使我国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多样性,有国有企业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中外合资性质的,即存在“政、事、企”等多种管理主体。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采取多种模式管理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的混乱局面。由此产生了高速公路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以及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设置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机构的重复设置,如部分省或市除了设置公路管理局外,还另外设置了高速公路管理局或高速公路项目办公室,其中还包括在政府授权下组建的直接支配国有资产投资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等等。机构的重复设置,造成同一个行政区域内出现了几个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机构,造成工作上相互扯皮、推诿,政令不能通达。

3、路政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存在脱钩高速公路的性质决定其管理必须以集中、高效、统一、特管为原则,高速公路管理内容主要是收费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管理、通信管理和服务管理,这些管理职能是有机的整体。但是,目前国内各省市通常将交通安全管理从中割裂出来。1987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主管全国公路事业”,1990年3月公安部了《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公安机关是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主管机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权力、职能在立法上就含糊不清、被割裂开来。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1、法律手段

1)立法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高速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出现高速公路投资、普通公路管理的普遍情况,高速公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

2)执法方面。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高速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必须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2、经济与行政手段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一样都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它所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一般企业无力经营或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涉足。这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高速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高速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三、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分析与评价以各省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为被评价的决策单元。首先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DEA方法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应将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入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因此将区域高速公路建设负债、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数量、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所占比例3项指标作为输入指标,建设投资额、收费收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应用模型和Matlab软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总体评价值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速公路尚处于快速建设时期,路网规模迅速扩大,运营管理压力很大,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省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各种模式都有其利弊,总体上来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主体多元,责权不清,管理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与质量不高,管理成本较高等,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2、评价值较高的江苏省,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相对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较为适应,提高了管理效率。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采取的是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避免了管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但也存在社会资金利用不足,建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实行“一路一公司”的广东省、四川省,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比重较大,有利于引进社会资金,但建设债务负担较重,且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和规范化,影响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

3、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高速公路网络也初具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是我国东部地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适宜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采取相对集中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网络化、规模化效益。我国中西部地区未来高速公路建设任务依然较为艰巨,减轻建设资金压力,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是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宜采取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增强资金筹措能力,并在保证管理与服务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引入企业化的经营模式。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公路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江:浅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J].才智,2008.[2]向泽红:广东省高速公路管理和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郑红青:公路建设中工程项目的有关经济管理问题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1.

上一篇:高层建筑外载荷作用下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