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通关见分晓

时间:2022-10-07 06:22:55

资信较低的企业是海关风险监控的重点对象。

受访人: 上海海关副关长闻学祥

上海海关正式启动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试点至今已有半年,目前,这项改革的实施是否已达到预期效果,解决了以往通关效率不高的瓶颈呢?

《中国海关》:正式启动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以来,企业的反映如何?

闻学祥:进出口企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支持是证明这项改革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企业对改革试点的评价普遍较好,认为改革体现了守法便利的原则,通关速度加快、物流成本降低,给守法企业带来了实惠。在改革试点中,我们还选取了部分资信好且规范申报率高的AA类企业,对其试点了“担保验放,自动放行”。即对符合条件的货物,企业可以凭资信先行办理进口放行手续,然后在规定时限内再办理事后交单和缴付相关税费手续。此举不但提高了通关效率,而且有利于企业资金的灵活周转及合理运用,得到了试点企业的欢迎。部分还未适用“担保验放”作业模式的AA类企业在了解改革试点运作情况后,主动联系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参加改革试点。

《中国海关》: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解决了海关监管的哪些问题?这种管理办法好在哪儿?

闻学祥:海关管理的目标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通关效率,主要看速度;二是监管效能,主要看打击违法;三是行政效率,主要看资源配置合理。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就是要优化这三个方面。让我们从实际效果来算账:第一笔是通关效率账,改革以来,快速验放的报关单占总单量的70%以上,企业申报后,由接单到放行所需时间平均缩短近60%;第二笔是监管效能账,通过加强企业分类管理,提高风险分析水平,加大对高风险单证的监管力度,使监管效能有了较大提高;第三笔是人力资源账,改革以后,一方面审单关员重点审核高风险单证,突出了重点,另一方面关员事务性的操作少了,可以把精力放到风险分析、实货监管和后续管理等岗位去,充实前后管理的力量。

《中国海关》:这项改革是否对资信较低的企业加强了监管?

闻学祥: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海关通关管理改变了以往平均用力的做法,对大量诚信企业的低风险货物实施了快速验放作业,并集中有限的管理资源对资信较低的重点企业实施了重点监管。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些企业通过事先设置的风险参数,已将其置于海关风险监控之下;对其进口的货物,现场关员将根据相应的风险提示进行重点审核,并加强查验;而在货物放行后,我们还通过单证复核、上门稽查、数据监控等多种综合防控手段加强管控。可以说,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海关对资信较低的企业实现了通关前、中、后的全方位管理,监管力量确实加大了。

《中国海关》:这项改革目前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闻学祥:改革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改革还处于试点,有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程序功能上的问题需要完善。此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涉及到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比如风险参数的管理运行机制等,都需要逐步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按照“用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

《中国海关》: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是否将推行至整个上海关区?

闻学祥:这是大势所趋。在浦东海关启动改革试点后,同年在上海很有代表性的口岸海关――吴淞海关也推行了此项改革。下一步,我们将适时把进口货物分类通关改革推广至整个上海关区,不断提高海关整体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上海口岸通关环境,使更多的诚信企业能享受到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带来的效益和便利。

上一篇:严防“洋垃圾” 下一篇:中英商务合作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