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进出口:危机重重

时间:2022-10-03 07:52:02

食品进出口:危机重重

食品行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比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危机―信任危机。

在众多行业思忖着如何应对 “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危机之时,食品行业却忙着救“后院之火”:国内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安全不甚放心,国内市场份额为进口食品所侵占,甚至还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导致我国食品出口受阻。

数据表情:先阴后阳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食品进出口561.1亿美元,同比下降4.5%。其中出口337.5亿美元,同比下降1.6%;进口223.6亿美元,同比下降8.7%。

2009年我国食品进出口低调开局,进、出口额分别在1月份和2月份探底。随后,在食品消费刚性需求、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以及国际经济有所复苏等因素的作用下,食品对外贸易逐步回暖,进、出口在波动调整中不断上行。12月当月进出口额攀升到63.6亿美元,创历史之最,同比增速也高达23.3%。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25.1亿美元和38.5亿美元,均创新高,同比分别增长34.1%和17.1%。

主要市场全面下降

2009年,我国对日本出口食品65.3亿美元,同比下降2.3%;对欧盟出口50亿美元,同比下降7.7%;对东盟出口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对美国出口42.2亿美元,同比下降7.8%。对上述4大市场出口合计占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0.2%。同期,我国自东盟进口食品80.2亿美元,同比下降6.5%;自美国进口25.4亿美元,同比下降15.4%;自欧盟进口22.7亿美元,同比下降14.7%。自上述3个市场进口合计占当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的57.4%。

出口遭遇信任危机

2009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食品254.6亿美元,同比下降0.6%,占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值的75.4%;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69.7亿美元,同比下降6.6%,占食品出口总值的20.7%。

我国食品出口遭遇信任危机由来已久。尤其是2008年9月份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及随后的三聚氰胺鸡蛋事件重创了我国食品行业形象。许多国外客户纷纷取消或减少订单。国外食品采购商也趁机压低我国出口食品的价格,令企业的盈利能力难以提升。我国食品出口同比增速由当年9月份的28.9%回落至10月份的15.6%,11月份出口直接由增长逆转为下降,当月同比下降4%。这种下降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2月份。

个别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进而引发整体安全信任危机,俨然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出口的“切肤之痛”,亟需引起整个行业的反思。

首先,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犹存。食品质量安全隐患贯穿于整个食品生产销售链条中:种植养殖源头的疫病控制和农兽药使用不规范,导致的农产品残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相继出现了龙口粉丝吊白块、三氧化硫虾仁、甲醛水产品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在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由于环境、设备、包装等环节操作不慎也易导致不安全因素。

其次,规模化生产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农作物种植和禽畜、水产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松散的小户生产模式还占有较大的比例。部分拥有生产基地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因产能存在缺口,仍需向零散农户采购部分原材料以弥补自身产能不足,而这部分原材料往往由于小户生产模式中落后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松散的管理给企业的食品安全生产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再次,品牌战略缺失。我国食品出口目前缺少国际知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品牌,不仅不利于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优质食品的了解、认识和认同,当个别食品或个别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也容易使国外消费者错误地把个别情况等同于整个中国食品的问题。

进口隐忧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后,4-6成的国内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国产各类奶制品。事件发生5周后,进口品牌市场占有率由70.6%增加到86.8%,国产品牌相应地由29.4%下降到13.2%。进口乳制品在国内市场上大肆扩张的速度亦可从进口数据角度得到印证:2007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为同比下降14.2%,至2008年则扭转为同比增长17.5%。在此基础上,2009年进口再次加速,当年进口规模达到59.7万吨,同比增速高达76.8%,增长速度比2008年大幅提高。净利润超过10%的中高端市场,基本为进口品牌所掌控,而本土企业只能鏖战在净利润只有2%-3%的中低档市场。

但光鲜亮丽的洋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忧。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的通报情况统计,2008年有3781批次的不合格进境食品、化妆品被拒之于国门之外,2009年前10个月这个数字为1366批次。这其中既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有来自美国、欧盟等食品安全标准较为严格地区的产品,也不乏一些为人所熟知和信赖的国际知名品牌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口食品大量涌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消费者健康风险的来源。而进口食品大量涌入的背后,蕴藏着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危机: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已然形成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这其中尤以我国最大宗进口食品――食用植物油表现得最为突出。2009年12月初,外资参股的鲁花、金龙鱼、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几乎同时宣布上调大豆油、调和油、菜籽油等小包装的价格,最高涨幅15%,由此带动国内食用油集体涨价。

国际市场:荆棘密布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对食品的质量及其安全性监管已经成为全球性课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着其技术优势设置了各种“绿色壁垒”,注定了未来我国食品出口发展是一条布满荆棘、坎坷不平之路。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通过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对我国输美食品有关企业的登记、收费、第三方认证检测以及强制性要求建立食品防护计划等方面均作了严格规定。除了产品本身质量外,食品包装安全问题也成为近来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美国要求从2009年3月16日起对切肉、碎牛肉、鸡羊猪肉、人参、花生等预包装实施强制性原产国名称标注;与此同时,欧盟食物链和动物健康常务委员会也采取行动,规定食品包装印刷油墨材料内的4-甲基二苯甲酮及二苯甲酮总的迁移极限值必须低于0.6毫克/公斤。在日益高筑的“绿色壁垒”面前,如果我国食品不能有效提升自身产品质量,那未来遭遇食品安全事件或是出口碰壁将可能演变为“家常便饭”。

上一篇:纺织服装:重回“排头兵” 下一篇:重拾昂扬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