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牧式引领

时间:2022-10-07 05:29:51

浅谈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牧式引领

[摘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多年来的实践,有成效,也有问题,关键在于教师以什么样的意识来管理好。“牧式引领”是应对得很好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可以让合作学习从“失度”到“适度”,从“出格”到“入格”,从“衍射”到“辐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牧式引领

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组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相互交流,讨论共赢,资源共享。但在实际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种是“放得太开”――只是为“热闹”而“热闹”,看似课堂中学生们讨论激烈,然很多的表达是不扣主题,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另一种是“收得太紧”――小组合作只是“蜻蜓点水”,放手一两分钟,学生表达还未表达,互评还未互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就必须要有“牧式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课堂上教师既不能“圈养”式教学,一讲到底而不放开,也不能“散放”式教学,放开了收不拢。“牧式”――既要放手发挥好学生主动性,要引领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遵守小组合作制度,不跑题,不任意。

一、引时机而“牧”――让合作学习从“失度”到“适度”

“放牧”具有选择性,教师要选择时机。“放牧”不是经常要放在外面的,也要袷痹竦兀水草丰满之地才是正所。课堂只有四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这就是一个难题:太重视了,处处安排小组合作,时时安排讨论交流,挤占了其他教学时间,应该练习的、应该朗读的等时间都缩减了;相反不重视了,认识不到位,就会错失很多学生讨论交流的契机。这样“失度”的安排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任务。如何“适度”安排,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认识到位和时机掌控。

1.安排在问题疑难处

小组合作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小组内成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存在差距,这就是“学习势能”。在物理学上因为高度与落差就造成了“势能”,势能的是内蓄的、自发的。差距就是能量,差距就是可利用的教学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好学生差距造成的“能力势能”,在教学内容的疑难处、重点处充分发挥好这样的差距势能,充分讨论、充分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化解重点难点于无形间。

2.安排在思维碰撞时

小组合作另一个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小组内表达争议的机会很充分,“化被动为主动”。大课堂上,只能有几个人发表意见,其他同学只能听,很被动,很多学生在大课堂上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因此教师在安排这类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时机,可以让喜欢讲的多讲,不喜欢讲的逼着讲,在讲与听的过程中生发出思维碰撞,在碰撞中生发问题见解,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引机制而“牧”――让合作学习从“出格”到“入格”

“放牧”具有开放性。越是开放的越是需要机制的约束。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往往存在“出格”现象。一是时间出格,小组合作时间不掌控不安排好的话,在规定时间内不可能达到讨论交流的目的,要达成常常要超时;二是对象出格,它会变成好学生的主场,某些自我意识差的同学会变成陪衬,从而造成学习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牧羊人放牧时会发挥羊的自主性,可以自由活动,可以自由选择,但牧羊人会确定一个活动的圈子,这就是说有一个管理的机制。机制确立后,教师再加以辅导引领,会让合作学习从“出格”到“入格”。

1.分组有格

教师分组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控制人数:一般小组4~6人,“短线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性课堂的讨论)一般为4人,前后两张桌子合成一组便于讨论;“长线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大一点的学科活动或者综合实践活动等,可6~12个人。形成势能:教师分组应注重每个同学的性别、能力、知识、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特点,并均衡分散到每一组,这样可以形成“学习势能”。

安排结对:在学习小组内安排一到两对的学习结对很必要,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让优等生对后进学生进行帮带、提示、激励,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控,不会有“出格”现象发生。

2.规则有序

制度很重要,讨论的顺序,活动的方式,比赛的规则,激励的制度,及有关注意事项等,都要在平时的学习合作中慢慢建立起来。例如游戏时进行角色分工,并按照顺序轮换,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又如在讨论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再让他们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再形成统一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并且保证了他们都有思考的机会。规则可以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引交互而“牧”――让合作学习从“衍射”到“辐射”

“放牧”具有人文性。它遵循差异发展的规律,创设了人、情、意、知各因素和谐共生的场景。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交互活动时往往发生话语与思维的“衍射”现象。“衍射”物理学上是指光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言论与内容也会“弯散”,如会跑题,会偏题、不由自主地说一些与讨论无关的话,氛围会乱,思维会散。此时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要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要引领学生自约自治。牧羊人放牧时会时常观察整个羊群的活动情况,掌控好整个羊群吃草多少,甚至要细心地观察好个别弱羊的细节。教师也要时常俯身观察,提示引领,让合作学习不再“衍射”,而是“辐射”,让小组内成员在争议中,能力得以“辐射”,知识得以“辐射”,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得以“辐射”。

1确保辐射面

交互活动的关键是要确保活动面,就是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或讲或听或做或想。其中两个要素相当关键:一是领头羊。教师要确立好每一组的“头羊”,在平时的小组合作活动中要对“头羊”加以培训,让他来管理好、放牧好。领头的学生也是小组学习的管理者,他要确保每个人的发言机会相当,还要学会调节进度,学习调节气氛,学会调整环节与讨论节奏,还要学会学结。二是保底线。就一两个学生在动,在交互,这样的合作没有生发辐射。教师心中要有一根保底线,那就是保证人人在参与,通过组长的影响,通过结对的安排,用激励的方式让后进的学生也动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交互活动,才能起到辐射作用

2.形成辐射线

交互活动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方式,就是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运用什么样的手段,真正促使学生甲乙交流,甲丙互动,乙丙互评,形成交互活动中的交叉线、对角线,产生智慧线,让辐射作用有棱有角、推波助澜、径线分明。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手段:(1)组内互评。学生作文的批改改革可以尝试“组内互评”的方式,特别是相同题材的习作,让组内成员一起读一起评,你评我,我评他,谁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要注意挖掘后进学生的闪光点。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活动的主导者。(2)组间比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比拼活动,比讨论的纪律,比交流的氛围,更要比结果的成效。如评哪一组的答案合理,哪一组的想法最好,哪一组的手最巧,哪一组的速度最快,哪一组的纪律最棒,哪一组的学生最齐气,等等。比拼中教师引领着整个交互活动,让组与组之间的学生也产生相互辐射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教育的手段之一,教师应该要发挥好“牧式引领”的作用,组织好,引领好,让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尊重差异、相互促进、发展个性。

上一篇:如何使翻转课堂的互动更有效 下一篇:导读课上“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