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三忌”

时间:2022-10-07 04:48:26

语文课堂教学“三忌”

语文课既是一门语言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在课程改革浪潮中,素质教育得到一定的落实,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走入了教育实践的误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要谨防出现“三忌”现象。下面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忌:喧宾夺主,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呆板、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达到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快捷、容量大,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而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备受宠爱。但在使用时,有的教师却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一是课件过于繁多,追求大容量。有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了数十张幻灯片。课件过多会导致教学容量成倍增加,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加快播放速度,这样,课件播放就如同放电影,如“过眼烟云”,一晃而过,学生便来不及仔细观察与思考,更谈不上深层次地探究和做笔记了。二是课件过于花哨,追求色彩美。有的多媒体课件,画面精美别致,赏心悦目;有的却过于“花哨”,色彩斑斓,图片、漫画、影视片段应有尽有,就连文字部分也添加了色彩的渲染。课件过花,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随着外界的强烈刺激而转移到观赏性很强的画面上,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就会削弱,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三是课件过于直白,追求具体化。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几乎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要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列于其上。过于具体的内容会限制学生思考认识问题的空间,妨碍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我认为,多媒体再先进,也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宰”。课件不是越多越好,越漂亮越好。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抓住重点,追求效率;在课件的使用上,要当用则用,不要滥用。

二忌:课堂走秀,活动安排过于繁杂、热闹

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要求教育由“脱离生活”到“回归生活”,由“单一角色”到“多维互动”,由“灌输知识”到“体验学习”,由“单一教学”到“多元教学”。按照这样的理念,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能否说起来、动起来。因此,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提问不绝于耳,学生回答此起彼伏,大小辩论激情四射,课堂讨论热火朝天,音乐歌曲百唱不厌,小品表演隆重登场,加上时时响起的掌声、欢呼声,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确实很活跃,学生也很活泼,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课堂活动多、杂、闹,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的思维,最终要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么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使学生兴趣迁移,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互动的关键是学生的脑要真正动起来。因此,课堂互动不仅要有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还要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忌:蜻蜓点水,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语文课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素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高尚的美学标准、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并且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推动和激励其他方面素养的健康发展。为此,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并突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启发学生谈感受、讲认识、提建议,以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目标的培养。

如前所述,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利用多媒体、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创设教学情境,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谈感受、讲认识、提建议,但对基础知识却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其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学生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从贴近生活的经验出发,思考他们面对的种种问题,明辨是非真伪,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内化为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忽略了“双基目标”,单纯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坚实的知识支撑,就宛如空中楼阁,难以产生持久的效应。所以,既要淡化“老师说教”,避免“理论灌输”,摒弃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又要关注双基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掌握知识。

再比如,说到“欣赏学生”,有的老师就不太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例如一次观摩课,讲的是《愚公移山》,教师穿插了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这首歌,之后又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异常“活跃”。有的说:愚公真是愚不可及,山挡住了人的出路,难道就不能让人搬家吗?有的说:移山是个下策,可以凿个隧道。还有的说:切不可轻易移山,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也有人说,可以开发大山资源,搞旅游产业……他们的这些说法基本上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因为老师认为这是富有创意的个性化见解、独创性思维。其实,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愚公移山》的核心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局限,有时候为了标新立异,还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观点。因此,老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又要及时评讲,讲清、讲透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得到准确的认识。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语文课也是重要的素质教育课。初中语文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声情并茂、激情励志的教育教学环境,让课堂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课堂教学发挥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上一篇:如何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目标 下一篇:英语探究型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