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7 04:00:51

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其中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就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要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等环节,学生毕业后,还需在企业工作1~2年,取得实际经验后才能成为现代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全面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求突出专业特色,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科学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根据目标需要,科学的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保证实践训练的课时量。实践经验表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课时比应基本达到6:4,即专业课中实践训练的时间基本上应占总课时的40%。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课时的分配,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产实践去掌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达到硬件软件兼备;鼓励改革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以学生职业技能为本位,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初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强调方法、手段改革的实效性。

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按照“项目实施、项目讲解、项目演示、强化巩固”教学逻辑保证课堂学习与业务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通过对岗位日常工作的分析,将相应岗位的业务工作提炼归纳成若干工作项目实现以岗位工作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职业岗位设计教学环境与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仿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仲裁者;学生利用真实业务背景,完成各个业务环节,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岗位的职业能力,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更加突出。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对每一个具体项目,通过“导入工作任务自我设计完成任务,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学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教师评判和进一步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有效的将教、学、做的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高职教育理念得到强化、凸显。

3.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社会实践和课程教学之间、工作与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确保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通过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习知识与完成工作项目的不断交替,但是,在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工学交替不仅仅体现在某一门课程的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

校企结合,实践“产学研”是实现高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校企结合与产学研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铸造金领人才的可靠保证,是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首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是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方案的落实依赖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资源和管理经验。同时,产学研相结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在项目学习操作实践中与企业结合,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的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又有利于把各专业的优势和教师的科研实力推向社会,从而形成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利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教学环节的核心力量,优良的教学团队是优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家长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崇高的师德。专职实践教学队伍的形成,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稳定,而师资内涵的提升,则是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由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协调,对各专业各层次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锻炼项目。青年教师需了解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定位及规划,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有职称提升要求的教师,必须有锻炼经历,避免形成纸上谈兵型的教师队伍。

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科学地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素。只有当目标明确之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才能形成合力,表现出意愿与技能的聚合作用,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完成。引进具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培养本校已有的专职教师以及从企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是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基本途径,这三种方式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由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各方联动,形成长效保障机制。现阶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双证书”的片面认识上,以为有了双证书就达到了双师素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合格的双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两证文凭。教师来源单一,由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的老师缺乏实际锻炼,而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往往缺乏理论支撑和课堂讲授能力。在时间上,由于扩招办学和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大部分的高职教师都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无法长时间安排锻炼。目前的情况,教师的学历基本能达标,但是多数都缺少行业企业的一线工作经历。学校应当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相关建设,以增加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

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诸多的影响因素,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整合周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浅谈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