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时间:2022-10-07 01:22:17

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文章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结果。只有先有了“客观事物”这个生活中存在的“自在之物”,尔后才能转化为构成文章的丰富内容。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贴近生活,学生就不会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也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写作的材料,更不会有写作的热情。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字数,学生只能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或者矫揉造作、无病,写出的作文与教师的要求自然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入生活,并对生活产生理解和感悟,他们就会产生感情的激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的冲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作文的技法和技巧才能灵活地运用。这样的作文才会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何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呢?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我的做法是,采用“作文积分制”。开学初,就向学生介绍我的做法:每学期写十篇作文,其中六篇是教师指导下的统一作文,四篇是“自由作文”。“统一作文”中有的题目确实是无话可说,难以写好的,也可以不写,自己另拟题目自由作文,但一学期内统一作文不得少于三篇。每篇习作满分为十分,每次习作的分数之和为本学期的作文积分,如学生有兴趣,多写自由作文可加附加分。

何为“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留心生活,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发生的事,只要对自己产生了触动,便加以思考和分析,写到日记中去,当然不规定每天写多少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无话可说,也可以不写。每周收日记一次,教师批阅,如发现好的素材,加以个别辅导,利用空余时间改成一篇作文,誊写到作文本上,便是一篇“自由作文”。

如在日记批阅中,我发现一位学生写了这样的事:星期天到乡下外婆家玩,看到附近有户人家在造楼房。造第二层时,瓦工不是往上挑砖头,而是两人配合往上抛砖头,下面的一位捧住两块,向上一抛,上面的一位稳稳地接住,又快又准。看他们抛了上百次,没有一次失手。我看了这篇日记,要求他思考其中道理。他星期天再次下乡,并且试着自己抛,还向瓦工师傅请教。在第二周的日记中,他写道:“我终于弄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适用,在学习上不也适用吗?”在此基础上,我要求他以此为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做到在记叙中结合议论抒情,并结合自己的心理描写。

当然,如果发现在班里或校里的事,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关注,便可进行全班辅导,进行一次自由作文。上学期我校扩班,开学初从外校调进了几位教师。我们班的物理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可是期中考试后,由于某种原因,学校请她改教高中。高老师在给同学们上最后一课时,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学生们有的暗自落泪,有的失声痛哭。当天晚上,许多学生都把这最后一节物理课作为日记内容。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安排了一节自由作文指导课。

首先,请几位这次日记写得较感人的学生读自己的日记,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高老师的情感。接着,教师结合日记作简要评析。然后请大家交流自己上最后一节物理课时不断变化的心理,如听到了高老师讲解时的感受,下课铃响起时的感受,眼看着高老师离开教室时的感受……最后,让大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留恋高老师,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在交流中,学生们对高老师关心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认识得更深刻了,对高老师的热爱依恋之情也更深厚了。于是我向大家提出:“我们是这样热爱、依恋高老师,你是否愿意用文章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作文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得很顺手。

陆游诗云:“汝果真学诗,功夫在诗外。”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我们只有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去贴近生活、感悟生活,他们才会想写、乐写,才会说真话、抒真情。鸟儿离不开空气,庄稼离不开泥土,鱼儿离不开河水,我们的作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

上一篇:让低年级识字教学洋溢生命活力 下一篇:探索小学音乐课堂口琴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