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好树种――杂交构树

时间:2022-10-07 12:23:45

产业扶贫的好树种――杂交构树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2016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构树扶贫工程是其中之一。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早在《山海经》和《诗经》中就有记载,遍布全国各地,只要是有土壤有太阳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姿。构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具有“以树代粮”的功能,在生物科学领域势必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革命。基于构树母本,通过太空选育,生物技术培育而成的“先锋树种”――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多抗、耐砍伐等特点,在饲料、造纸、生态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杂交构树的大量种植,既能获得粗蛋白木本饲料,解决农牧争地的矛盾,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又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利国利民工程。

构树扶贫工程推行近两年来,各地取得了可喜成效,构树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本刊特开辟“构树扶贫”栏目,普及构树知识,解读构树扶贫政策,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以期这一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生长在更多的地方!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大多数还没有像水稻、玉米那样改良和规模化开发利用。例如桑科构属(Broussonetia)植物,我国自然分布有4种,分别是构树(B. papyrifera)、楮又叫小构树(B. kazinoki)、藤构(B. kaempferi)和落叶花桑(B. kurzii),构树为乔木,楮为灌木,其它两种为藤本。自从西周《诗经・小雅》中最早出现有关构树被利用的记载以来,在中药、造纸、树衣、饲用和园林等方面已有应用,有着近3000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具有潜在开发应用前景,但仍然藏于山中、鲜为人知。

中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收集评价构树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历经十几年潜心研究,培育出适合产业化的杂交构树新品种。杂交构树分为“华构”和“中构”两大系列,“华构”是构树与楮两个种之间杂交选育出的品种,“中构”是不同地方的构树杂交培育出的品种。

一、杂交构树主要特性

杂交构树“华构101”与野生亲本有很大差别,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都有较大提高。比母本楮树高,比父本构树低,为多年生小乔木,株高10米左右,侧枝多,树冠开阔茂盛,萌生能力强,常从基部长出多个丛生枝。树枝、叶片、芽都富含汁液,受伤时会流出白色乳汁,有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植株雌性,没有雄株,不能形成种子,靠无性萌生扩大种群。主要有如下特点:

1.速生、丰产、耐砍伐。生长快,组培苗大田定植缓苗一个月后就会快速生长,每株保留1根主干的情况下,每年能长4-6米高,4-6厘米粗;产量高,以做蛋白质饲料为例,每次植株长到1米左右收割,每年亩产鲜枝叶5吨以上,生长条件好的地方高达10多吨,是青储玉米的2倍,苜蓿的3倍;见效快,种植2个月左右即可采收,华北中原地区每年采收3次,南方温暖地区可采收5-8次,每亩每年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比种紫花苜蓿增加收入1200元,比种青储玉米增收1600元(见表1);耐砍伐,全株离地面10-20厘米采收后,可从基部树干上萌生几十个新枝条,而且越砍越旺,一次栽种可连续收获20年以上,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翻耕,有利于水土保持。

2.蛋白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叶片富含蛋白、氨基酸和矿质营养等,是优良的蛋白质木本饲料原料。叶片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6%以上,是紫花苜蓿1.5倍;含粗脂肪5.2%,是紫花苜蓿的2倍;含粗纤维约29%,比紫花苜蓿低1倍以上;多数矿质营养也比紫花苜蓿高(见表2)。氨基酸种类更丰富,含量更高,苜蓿、羊草和豆粕中有12种氨基酸,杂交构树中含有18种氨基酸,特别是8种动物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除了色氨酸之外,均高于羊草和苜蓿。叶片厚而光滑,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蛋白质降解率比紫花苜蓿高出10个百分点,有机物提高了1倍(见表2)。同时,富含类黄酮和生理活性物质,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抗生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的使用。畜、禽、鱼类可以直接鲜食、或青储或干粉或加工颗粒饲料。

3.木质素低、纤维优良。树皮纤维细长,平均长度为7.45mm,纤维表面光滑,并且与苎麻、棉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类似,是高档的轻工工业原料,可用于生产高档纸张,纺织产品等。杆芯材质梳松,色泽白,纤维含量为46.7%,平均长度为0.8mm,强度大,与杨树、桉树等木本植物相当;而木质素含量为16.2%,比桉树19.7%、杨树22.9%低。一年生杂交构树杆芯用硫酸盐法制桨得率为50%左右,与五年生三倍体毛白杨相当,高于三年生细叶桉,是优良的造纸原料。杆芯可做普通板材使用,加工纤维板、刨花板、大芯板、胶合板等;树杆粉碎后可做菌包,是种植蘑菇的好材料,也可以加工成燃料块发电,或供乡村人民生产、生活能源使用。

4.适用性强,种植区域广。杂交构树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节水,耐寒、耐瘠薄、耐盐碱和抗病虫害等。可在年极端低温-20℃以内、年降水300毫米以上、土壤盐分低于6‰均可正常生长。在丘陵、荒山、河滩地生长良好,石漠化、沙漠化、盐碱地治理和土地改良以及防沙固土效果显著。收获过程不挖根、不扰动土层,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做饲料等。不与农业生产争地、争劳力,适于大面积推广。

5.药食同源、健康食材。根、茎、叶全株可做中药材,芽和叶片可当蔬菜食用和生产茶叶等。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和保健品的应用正在研究和开发中,在安全食品和人类健康方面有重要价值。

二、杂交构树的主要用途

1.‘以树代粮’发展生态农牧业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约40%的粮食和60%草地用于养殖,“人畜争粮”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动物蛋白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蛋白质饲料原料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每年仅从国外进口大豆、苜蓿达400亿美元以上,农残超标和滥用添加剂时有发生,严重危机我国人民餐桌食品安全。

在大量边际土地种植杂交构树,结合“粮改饲”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饲料林、机械化采收、加工绿色复合饲料、生态养殖的“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模式,为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的提供优良蛋白原料,可替代30%左右猪饲料、50%左右牛羊饲草,降低20%左右的饲料成本,生产优质放心、健康安全的肉蛋奶。大力发展杂交构树粗蛋白木本饲料,“以树代粮”成为缓解土地压力和确保农牧业健康发展的新途径。

2. 植湓炝稚态治理

杂交构树属于先锋树种,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水土保持能力好,在防沙固土、水源涵养、石漠化治理、废矿修复等方面效果显著。自2004年以来,先后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杂交构树示范种植,对辽宁大连砾石边坡、河北迁安铁矿、山西阳泉煤矸石、天津大港油田盐碱地、贵州毕节石漠化等生态环境破损的地区,在贫瘠、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荒山荒坡,能快速成林修复生态。目前,全国有石漠化土地12万平方公里,涉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8个省市区,其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217个,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工程是脱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3.“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扶贫工程

2014年12月24日,杂交构树产业被国家列入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2015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下,全面依托中科院植物所技术支撑,在全国11省市区35个县开展试点扶贫工程,截至2016年底,建立组培育苗基地9个,年生产能力约6亿株苗,已种植杂交构树面积15万亩,初步形成“林-料-畜”一体化生态农牧业循环模式,养殖家畜家禽,带动了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取得显著快速脱贫的效果。如一家5口人的贫困户,种植10亩杂交构树,“种-养”结合,当年可脱贫,第二年可致富。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农户陈廷富,家庭人口5人,2015年种植杂交构树8亩(5000株),共养殖2头牛、7只羊、6头猪、2头母猪、45羽鸡,按当年市场价共计产值6.295万元,人均1.259万元。

杂交构树产业扶贫见效快、门槛低、易操作、多效益、可持续,2017年将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十三五”期间重点在杂交构树产业适宜区和石漠化地区发展500万亩以上,带动至少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特别是贵州省扶贫办把杂交构树“林-料-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精准扶贫工程推广,计划到2020年全省种植200万亩,发展山地生态农牧业,培植新型绿色循环产业,使企业获利,农民致富,地方财政增收,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目标。

上一篇:利用大数据技术助推精准扶贫的新探索 下一篇:闫学英:让阳光撒向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