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防盗版识别码的争论日益高涨

时间:2022-10-07 12:13:29

美国对防盗版识别码的争论日益高涨

美国从2005年7月开始,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器将增加“防盗版识别码(HOSO Flag)”,以防止恶意拷贝,保护节目版权。但版权保护并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制度、技术条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存在许可证合约等方面的要素,因而相关的争论变得更加复杂。而关于使用互联网收发个人合法节目范畴的讨论也在继续。

根据通信法,美国对广播电视实施管理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数字电视节目的保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于2002年8月一致通过了“防盗版识别码”的使用,并于2003年11月4日规定:在2005年7月以后出售的所有数字信号接收器都必须与“防盗版识别码”相适应。相关报告、指示以及管理规定的提案还临时确认了其使用的版权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尚不明确的永久性解决方案进行了审议和意见收集。现在已有13项技术正在商讨之中。关于在网络中使用的“个人”传输节目的范畴等关键性问题也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据了解,美国将于2006年之前完成数字电视的过渡。为了加速过渡过程,播出更具魅力的数字电视节目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以电影产业为主的节目所有人中,很多人却认为不能为数字电视提供高品质节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违法文件的共享日益猖獗。对于利用国内上映、DVD发行、电影放映、海外发行的时间差依次展开事业的电影产业而言,播出的节目一旦收录电脑,在互连网上传播,其商业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防止恶意拷贝的数字电视节目的版权保护势在必行。

围绕防盗版识别码,各方意见众说纷纭。特别以美国CDT(民主主义与技术中心)和EFF(电子开拓财团)等强有力的网络市民团体为代表。

以互连网为基础的CDT一方面担心互连网不被纳入防盗版识别码管理,另一方面又害怕作为开放性资源不断谋求技术创新的网络发展会因防盗版识别码管理的介入受到阻碍。CDT在对互连网上泛滥成灾的恶意拷贝加强管理的同时,极力主张明确个人传送节目的范畴。他们认为这次的暂行规定并没有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有必要制定更加明确的功能化标准。

CDT所担心的是临时确认的版权保护技术在将来所能发挥的影响力。版权保护技术根据许可证合约,详细规定了各项使用条件,对遵守这些条件的认证接收器提供密码。此时,不同的保护技术间如果没有实现相互兼容的话,临时确认技术就会扮演特殊保护者的角色,就有可能产生垄断。

这次FCC在传送时并没有施加密码,而是采取了隐藏防盗版识别码的“缓和”策略。一是因为密码化方式的采用需要多花时间;还有就是考虑到加入密码后现今的接收器有可能无法正常接收信号。但是,CDT方面却强烈认为应当像卫星电视和CATV(有线电视)一样,在接收信号时采取密码化管理。此外,“电子过滤”技术的采用也被搁置,所谓的“模拟信号整体”的问题也尚未解决。

CDT为了尽力解决残留问题,提出了3项建议:1.加强著作权法的实施;2.为了阻止非法节目的流通,积极开发更具魅力的新的传输系统;3.面对无视著作权的风潮,努力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教育。他们认为这些极具前瞻性的政策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

此外,作为市民团体的活动,ALA(美国图书馆协会)和EFF等团体就FCC有无著作权政策管理的实施权限问题提请法院进行审议。他们主张,关于法律制度、技术、合约等错综复杂的版权保护方式,有必要让市民及时了解情况,达成共识,进行广泛而积极的讨论。这些无疑都给业界人士提出了巨大的启示。(林睿 编译)

上一篇:欧洲伽利略计划经费超支进度延迟等 下一篇:国家广电总局九项工作重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