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立”与“超”的辩证统一

时间:2022-10-07 10:37:08

1.“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的理论支撑。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课程改革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通过对教材的实施来实现;另一方面,对教材的运用,又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本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实践的源头,但目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垄断教材的现象,表现为课堂教学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以教师频繁发问、学生被动做答为主。这种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落实新课改的目标,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就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重建新的课堂,重建新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感悟发现不容被取代,学生的主动实践不能被取代,教师要把教材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教学首先要立足于教材,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与课本对话。因为学生不是教材的被动接受者,阅读是一种“对话”行为,“对话”理论确立了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作用,确立了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了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对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过程中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就是对教材的超越。超越教材,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的策略探究。

策略1:读通文本。

所谓读通课本,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破词,不破句,不添字,不落字。读通课本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对小学生来说,读通文本并非易事,不经过反复的读是不能实现的。读通课本,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不是我们支配的木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读的主动性。

有些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读书。学习《生命桥》一文时,学生一读课题,疑惑之心顿生:我知道的桥是建在水面上的,为什么会有生命桥呢?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学生会问:“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谁说的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话?”这些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那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课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课本的渴望。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过录像直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诱使着学生走近课文。

对那些以情见长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读到伤心处,自己潸然泪下,学生泪水盈眶,他们能不愿意去读吗?由此看来,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学生读书,可以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进去了,自然而然地读书的兴趣就来了,有了兴趣,就不愁读不好书。

策略2:读懂文本。

所谓“读懂课本”,追求的并不是对课文的正确而唯一的解读,而是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懂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

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策略3:读活文本。

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地进入课文,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所谓读活课文,就是置身于课文之中,融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之中,赋予课文中描绘的人、景、物以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使自己如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如亲历其境。

如教学《望月》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随着作者一起进入月夜,通过作家生动细腻的描绘,张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月夜幽美的画面。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金黄的圆月,她正在轻柔地抚摸着我。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群群银白色的鱼在江面上跳动。

生:月亮真是名副其实的美容师啊!

师:此时,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啊?

生:我想放开嗓门喊几声。

生:我想把这美景画出来。

生:我想背一首描绘月亮的诗。

师: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书,读得入情入境,读得身临其境,此时,幽美的草月夜江景不在千里之外,而就在他们的眼前。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凭几本教材是不够的,应致力于建设“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学体系。在“立足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让课内与课外沟通有度,从而使“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

上一篇:唤醒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 下一篇:浅谈现阶段建造合同在施工企业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