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阅读模式对中学英语阅读能力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07 09:29:54

交互阅读模式对中学英语阅读能力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唐翠翠(1982-),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法研究,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县前直街闽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风俗文化,开阔眼界。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前的英语阅读量要达到15万词以上,在阅读中还要能够预测故事的发展情节和使用简单的阅读策略。本文以烟台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际教学中一个班采用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另外一个班采用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交互阅读教学模式,旨在探索交互阅读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文献综述

Gough模式是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代表,该模式将信息加工应用于阅读并描述了从看到书写文字开始,直到了解文字意义为止的整个阅读过程。读者想要获取文章信息就要先从字母开始,对单词、短语进行逐级辨认,然后过渡到句子、段落,逐步建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以文本为中心精讲阅读材料,过度重视单词、语法的学习,认为阅读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显然是不可取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一直强调的是意义的重建,而非形式的解码,但是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交互式”――最早是计算机术语,但是随着人们对交互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交互的定义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人提出交互这一术语可以引用到教学中去。1977年Rumelhart提出交互阅读模式,他主张通过交互的方法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但交互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有多种交互,可以学生和老师的交互,可以是学生和语篇的交互,还可以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模式的交互。在本文,笔者认为交互阅读模式是建立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加工两种模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综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体现了学生和语篇的交互,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以及学生和学生的交互。

目前,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交互阅读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集中在对阅读模式理论的介绍上,还有很多研究是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其使用各种阅读策略的。就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的文章大多是硕士论文,其中以研究大学、高职的居多,中学的比较少,以初中为研究对象的就更少了。由于现在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因而笔者选取自下而上和交互阅读两种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一)研究的目的

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来研究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交互阅读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假设

交互阅读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某中学初三年段的1班(43人)、2班(42人)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为控制班,2班为实验班,这两个班为平行班,每周各5节英语课,所学的知识和使用的教材相同,任课教师是笔者一人。

(二)研究工具

1.前后测试卷

笔者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两个班都进行了阅读的前测和后测。

前测题目来自《曲一线科学备考53英语:英语阅读理解150+50篇》,旨在了解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水平是否相当。后测题目取自莱州云峰中学初三年段期末考试试卷中的阅读部分,目的是为了测试经过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的阅读水平是否高于控制班。

两套试卷分别由两篇选择型阅读(10分),两篇任务型阅读(20分)和一篇阅读填空(10分)共五篇阅读组成,两个班的测试时间相同,测试后统一由本人进行阅卷。

2.SPSS软件

本文采用SPSS17.0对两次阅读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五、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实验过程历时一个学期。笔者在控制班采取传统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前:教师通过对话、图片等直接导入课文;阅读中:教师会先教单词,带领学生朗读并逐个讲解单词含义,然后精讲课文,教师自己或者请学生来朗读、翻译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再讲解本课语法、知识点;阅读后:教师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再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教师讲课的重点在于单词、语法和知识点的掌握。

而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交互阅读模式进行教学。阅读前: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文章的标题和相关的图片来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激活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中:既要注重低层次的字、词、句的解释分析,又要强调高层次的利用背景知识进行推理、猜测。如果文章的单词、语法比较简单,教师可以着重训练学生推理、预测的能力,并运用略读、跳读等阅读策略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反之,如果课文较难,学生最大的障碍仍然是基本的语言知识,那本次阅读在强调读者心理过程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语言本身的学习。阅读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写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对数据统计结果的研究与分析

(一)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结果比较

根据调查数据得知:控制班的成绩均值是26.9767,实验班的成绩均值是27.1190,两者基本相近。从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来看,Sig值为0.838>0.05,说明两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方差相等。再由T检验结果分析,P=0.914>0.05,说明控制班与实验班差异不显著,因此将两个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具有可行性。

(二)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结果比较

从统计结果来看,控制班后测成绩均值为28.0465,实验班的后测成绩为30.2381。这表明交互式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更大优势。从结果来看,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显示Sig值为0.26>0.05,表示两总体方差相等,呈正态分布,可以进行比较。T检验结果显示P=0.045

七、结论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用交互阅读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交互阅读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效果。虽然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来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班的阅读成绩均值高于控制班,这说明交互阅读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样本的容量比较小,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了说服力。其次,前后测的试卷不够权威。笔者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前测的阅读试卷是自己编制的,不够权威;后测的阅题目则来自学校期末统一的测试,不能代表其他省市的阅读试题。再次,实验的时间较短。本研究仅进行了一个学期,而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短时间的训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阅读存在的问题,时间紧张导致学生对交互阅读模式的体会不够深刻,应用不够自如。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时间比较仓促,准备也不够充分,本研究肯定存在不足,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继续努力,但是实验证明交互阅读模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希望该教学方法能得到广大同仁更多的研究、探讨和推广。(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县前直街闽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源深,2006.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J].外语界(4):64

[2]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蔷,2009.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2.

[4]张必隐,2004.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说文解字》中的攻击型兵器字 下一篇:试论二胡的揉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