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时间:2022-10-07 08:58:12

高中语文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与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阶段,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产物,是一种适应时代的教学方式。本文以高中语文选修课为例,阐述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关系,并分析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对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将教学中的问题当做载体,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场景或教学途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以主人公的身份收集、分析、处理问题,充分的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在教师不将问题的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产物,是符合时展的,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类似的性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就是提供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并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通过积极探究,逐渐的解决这一学科中的某个问题。在语文选修课上,教师不需要讲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或者学术结论,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相比必修课而言,语文必修课的知识的预先规定的、是固定的,而语文选修课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的。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其与研究性学习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属于研究性课程的一部分,依托于现代化教育,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等优势。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巩固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要重视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通过语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认知世界、扩展思维等。阅读可以让学生、教师、读物编写者等之间实现空间对话,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

语文属于一种语言类学科,只有通过多阅读,才能逐渐的挖掘文本中深层的含义,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探究并了解更加深刻的知识。这个阅读的过程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通过语文选修课,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创新,积极的思考,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而思维能力包括辩证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思维三大类。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自主选择并学习选修内容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培养发散思维,从阅读中学习到课外的知识,从而延长学生的联想空间,逐渐弥补思维中的空白,走向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模式;辩证思维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对一些历史读物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创新思维是当代社会倡导的,也是本世纪核心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从日常的教学做起,如高中作文学习中,要提倡学生利用创新的思维进行写作,使学生冲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利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最具特色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扮演着组织者以及指导者的身份,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可以开展师生交流、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虽然不是课堂的主体,但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立足文本,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文本上的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教学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理念,但同时不能脱离实际。如高中选修课《红楼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索小说主题、艺术手法等,不能使文章成为历史故事,要使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体现文章的语文价值。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一定的时间,从实践效果上看,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应用效果。

上一篇:对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及其突破的研究 下一篇:遵循学生阅读规律 提高学生阅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