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探讨

时间:2022-10-07 07:59:16

对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探讨

摘要: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成才与否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工作队伍是教育、服务、管理学生的中坚力量。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者要进一步领会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着“以学生为本”,全方位服务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队伍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及思想境界,全力打造一支讲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生工作队伍。

关键词:学生;学习型;社会团体

Abstract: The student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r not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a school level of education. The student work team is the backbone of educ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udent workers to understand and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 Central,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n "student-centered", "full - service purpos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eam work ability, theoretical level and ideological level, efforts to build a learning, love learning, learning, lifelong learning students work in teams.

Keywords: Students learning; social groups;

中图分类号:D432.4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当今世界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管理、团队合作、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通过指导以及学生自我管理,促使大学生学习型团队的建立,从而实现大学生对课堂之外知识的自主学习。

大学生学习型团队是指有相同学习兴趣或爱好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共同学习目标的激励下,通过共同学习、分享彼此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分工协商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或任务。大学生学习型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要具备组织框架,有学习组织者,团队有学习的规则;二是要有自主学习的精神,高等学校课堂知识的传授对大学生而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能具有自我思考的意识,能够实现团队学习、全团学习,在学习中有创新的精神;三是要有自主学习的机制,这是学习型团队的核心,组织成员能够在团队学习机制下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扩充知识体系。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1.缺乏动力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创建大都以自发为主,许多学生社团对自身发展显然缺乏长远整体规划,缺乏能凝聚社团成员的持久性目标和精神动力,社团发展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导致社团成员难以产生真正认同。另外,学生社团经费缺乏保证、活动场地不足等原因也束缚了社团发展,导致我国高校社团总体数量偏少、类型单一[4]、难以吸引学生长期的参与。

2.缺乏创新与活力

当前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单一,一项活动沿袭经年不变,内容缺乏创意。部分社团活动开展大都依赖于学校或指导教师,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独立策划、实施活动的能力较差。有些社团甚至形同虚设,成立之后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活动;有些社团有虎头蛇尾迹象等等,这表明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

3.缺乏向心力

共同目标的缺失、活力的缺乏,使得作为社团成员参与性受到很大影响。社团活动的主体大多是刚进校的新生,而社团中的老成员对社团活动反应冷淡;社团管理呈松散甚至放任自流状态,社团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明确,成员角色意识淡薄,社团发展的梯队建设、团队建设不健全,难以形成合力。

4.缺乏影响

高校社团活动尽管日渐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抹亮色,但其影响的范围和持久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对社团成员而言,社团类型、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特色不显。社团类型以娱乐型居多,结合专业特色的社团偏少,缺乏知识含量,导致成员获得锻炼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有限。对社会而言,高校学生社团仍限于校园的狭小圈子[5],与社会关联少,社会影响不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必须做出结构和功能的调整,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标准

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就个体而言,每个社团成员都有良好的愿望、目标、计划和能力;从整体上看,社团中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它将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持续的结合在一起,使个人和社团得到共同发展。具体来讲,学习型学生社团有以下四个标准:

1.学习型学生社团是拥有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的学生特色组织

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就是不能让社团中的任何一个成员掉队,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我们的社团是培养几个学生去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大奖重要,还是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让每个同学都有获得大奖的能力重要,这是需要我们每个社团人需要思考的,这是全员学习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要打破学生社团这种只活动不学习或少学习的传统观念,明确学习是与人一生相随的,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与活动密不可分。学习型学生社团在本质上要求社团全体成员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核心,进行系统的培训、讨论、实践和总结,不断进行个体学习和团队组织学习,帮助社团中的每个成员学习、提高。全体社团成员积极地参与学习,内容除了专业知识的拓展外,还包括处世的方法、做人的道理以及个人潜能如何得到充分的发挥等;要把工作贯彻到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实施;要重视个人能力的提高,更要以团队为单位,形成整体的发展。

2.学习型学生社团是拥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崇尚合作,不断创新的学生发展组织

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型学生社团就是要让全体社团成员和社团自身具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里所讲的学习,强调把学习与思考、实践、创新相结合,并不断转化为创造力。首先要把学习与思考联系起来,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吸收知识、获得信息,还包括思想、心理和观念的转变。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学习力,不仅社团本身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同时要有向其他社团学习的姿态,要善于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做事,共同提高。另外,学习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学习型学生社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社团中的学习是对专业知识面的拓展、发展前沿的追踪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以专业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为主流的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和创造。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等灵活、务实的社团活动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务实创业能力。

3.学习型学生社团是内聚力强,不断超越自我,以实现群体共同提高的学生自治组织

在学习型学生社团中,活动内容的计划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管理制度的系统性,组织结构的严密性,使得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社团的内聚力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也会大大提高。因此,社团自身的发展空间能够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另外,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而参加某一专业为依托的学生社团,对社团专业知识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通过社团活动互相学习交流,建立共同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同时,学生拥有社团管理的自,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社团专业特色的活动,加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因此有助于实现社团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群体的共同提高。

4.学习型学生社团是能让全体社团成员在社团文化的感染下,实现梦想的学生团队组织

在学习型学生社团中,先进的社团文化(社团精神)会使广大成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社团活动不仅仅是让社团成员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社团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并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社团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重新创造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与学习中去。在这一过程中,社团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发扬参与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地研究、讨论、调整和改革并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中付诸实施,把个人发展与社团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全力实现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从而使社团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社团文化形成,社团就不会因为负责人的变更、成员的进出而松散。它将成为无形之手,把大学生社团发展推向前进。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重视制度创新,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不仅从活动方式等外在表现上使学生社团得到改善,而且在价值观等内在层面上提升了社团及成员的质量,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油迪.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社团中的现实意义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2]周进,王前哨.高校学生组织机制创新:建设学习型学生组织[J].理工高教研究,2009,(03).

上一篇:刍议水深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试析人事档案管理与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