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型教师

时间:2022-10-07 06:57:37

浅谈创新型教师

摘 要 创新,中文意为“创造性的,更新”,英语意为“bring forth new ideas;make innovations”。美国创新教育家史密斯从创造性教师的行为过程加以定义,认为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我国创造学会理事江晨清则以该类型教师所具备的特征为标准,认为创造型教师应是具备创造性品格、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研究者对创新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准确把握创新型教师的本质与内涵,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大有裨益。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新型教师的含义

“创新型教师”是我国研究者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与之对应的的概念是“创造型教师”。由于创新的内在素质是创造力,创新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所以“创新型教师”与“创造型教师”在本质与内涵上具有同一性。

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对创新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主要表述有:

1、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2、彭明芳认为,创新型教师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

3、谢瑞俊认为,创新型教师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很强的创新精神、综合的创新能力,善于运用新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师。

4、塞林(D.sellin)等研究了创新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在班级内的行为表现特征。成功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个人品质上往往表现为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这些教师有较强的计划性,善于和学生共同商定目标,能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等。

5、叶泽滨认为,创新型教师是指具有创造才能和创造倾向,并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他们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独特的发现,对普遍认可的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突破,其创造性成果不同程度地被同行借鉴、学习。

二、如何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距离的严峻挑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到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

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和富有个性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其学习过程中最鲜明的特色。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为创新性学习。

教师必须遵从创新教育的置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提出诱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诸如:“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抓住这些创新点,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及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有能力领会置疑性原则的精髓,抓住创新教育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会鼓励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唯书、不惟师、不惧权威,克服从众心理,勇于标新立异、大胆质疑、追求创新。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还会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淡化学科间的人为差异,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既会注意学科内部各教学内容间的纵向联系,还会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使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迁移、渗透,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综合分析上述定义和研究结论,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素质、教学行为、教育成果是理解创新型教师的维度。按照这三个维度,创新型教师就是指具有创新的素质和行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教育成果卓著的教师。他们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生有特殊的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教师的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教师专业理念、情感、知识、能力等几方面的复合体。结构决定功能,教师的素质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发挥出创新的功能。

2、创新行为是指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教育行为,包括动态的呈现知识,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展创造性学习的宽松环境,不囿陈规、标新立异,注重研究、反复探索等方面。

3、教育成果是教师创新素质和行为的结果,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课堂质量优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生思想教育成效显著等方面。

总之,创新型教师是一个相对概念。

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考察

自1896年克拉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优秀教师的素质起,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相继大量出现。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和推进,教师素质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美国教育协会通过调研归纳了18项优秀教师的品质:(1)健康而有活力;(2)智慧;(3)好学;(4)情绪成熟及平衡;(5)爱儿童;(6)同情心;(7)对教学发生兴趣和爱好;(8)乐观和幽默感;(9)友善的态度;(10)良好的工作习惯;(11)能与人合作;(12)广泛的兴趣;(13)容忍;(14)明快;(15)公正;(16)良好的仪表;(17)讲解清晰的能力;(18)人格――以上品质的综合及其他。

西门(Symonds)在教育实践中归纳了受学生归纳了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素质特征:(1)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2)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的威信;(3)个人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评定等方面,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魄力和态度。

克鲁克香克(Cruickshank)在综合了多个有关教师效能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归纳:

在课堂上的组织管理方面,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属于中心主导角色,但同时容许学生参与组织及计划;课堂有组织;订立高目标,并与学生沟通目标的内容;关注全班而非只顾及部分学生;经常组织有益、有建设性的活动;建立及保持清楚、明确的教育规则;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身体活动;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工作;快速、正确地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商讨的态度处理学生的投诉。

在课堂教育方面,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能坚持追求高目标;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兼顾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学生;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维持课程的进度;要求学生公开的参与;接受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引导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能分配有益的活动;教学个别化;教学多样化;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责任感,公平、合理地对待学生。

国外研究者倾向于从教师个体的个性品质以及教师教学行为本身的个性色彩来分析教师的素质结构。就教师的个性品质而言,比较注重教师的同情心、热爱学生、容忍、习惯和性格等人格因素;就研究本身的色彩而言,虽然都比较注重教师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因素,但在教师临床技能、教学管理技能及个体内部人格修养等方面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国内研究者普遍强调社会现实性和结构完整性。就社会现实性而言,注重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如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提出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标准;就结构的完整性而言,一般都力求使教师素质系统化、整体化和面面俱到。特别是对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的研究大多数是泛泛而谈,既缺乏实证性的支持,又没有对创新型教师独特个性品质,特别是对自我学习意识和教育知能素质进行深刻的剖析,这就使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研究停留在一个“静态”的层面上,似乎创新型教师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而与教师自身的努力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不可泛泛而谈。只有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对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有益的指导,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作者: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实验中学校长,职称:中学高级教师五级)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韩幼贤.教育心理学[M].上海:茂昌图书有限公司,2003.

[3]华国荣.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4]陈雄一.论创新型教师队伍及其创新素质的培养[J].东南亚纵横,2001(6).

[5]王玉华,杨朝晖主编.创造性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王连生.教育概论[M].台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88.

上一篇:企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新传播方式下青少年网民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