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现代学生观

时间:2022-10-27 10:12:51

浅谈教师的现代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04-01

摘要: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学生观。为了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迎接新的挑战;也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素质公民,需要认真研究学生观问题,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

关键词:现代教育观;发展多面观;二重观;情知交融观

教师的“现代学生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认识与看法,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等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任何教师都遵守着某种“学生观”,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观”是教师教育实践的基础,又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出发点的确立,教育观的形成,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的确定,并且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以至教育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能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相适应。因此,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科学的、现代的学生观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定义的“现代学生观”应是对现代学生本质特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的特征等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正确认识。我认为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不定型至相对定型过渡时期,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人。

2.学生具有自身能动性。学生在与外界联系中并不是被动的。就其本性来说,他们总是主动感知外部世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有意识地寻求并接受某种影响或抗拒、排斥某种影响,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发展自己。

3.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导向性。学生在其个体进程中时刻需要成人的指导。教师对其身心发展就负有引导责任,把握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发展水平和质量。

发展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极大可塑性和发展的主动性,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树立一种乐观的人性观,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十全十美,这是和发展观相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应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差异观

首先,学生间的差异具有客观普遍性。学生都是发展的,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都因其身心基础和外界影响不尽相同,因而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次,学生间的差异具有合理性。客观存在着、普遍的个性差异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将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各种特色的人才。

最后,学生间的差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主旨在张善救矢,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因 “材”施教,是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则是教育的归宿。

差异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们,了解学生不仅看其共性,还要看其个性,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并在心底真正的容纳、接受、珍惜他们。在全面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目的指导下,不断发现学生的特长,引导其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学有专长,全面发展。

三、多面观

1.学生是一个发展着的多侧面的实体。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水平;有不同的情感基础,个性特征;其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物质、也有生理、安全的,也有归属、尊重和爱的,有认识、也有审美和自我发展的。总之,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世界。

2.学生是未来的多重角色的承担者。现在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要承担多种角色;从政治角度讲,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从经济角度讲,是现代化的建设者;从社会结构讲,是合格的国家公民;从家庭结构讲,是称职的家中一员。

3.学校应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基于学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需要,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施以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学生多面观要求教师们,要同时兼顾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责: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忽视其中任一个方面,或过分强调其任何一点,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误,影响以至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只有树立学生多面观,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四、二重观

学生二重观,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兼具主、客体的双重身份。

1.从师生职能定位看,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则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2.从教育、教学过程看,实施教育影响与接受教育影响虽然联系,却并非同一过程。学生是教育影响内化过程的主体。

3.从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看,二者可互为主、客体。当学生以教师为认识对象并向教师学习时,教师是学生的认识的客体;而当教师认识、了解学生时,他们则成了认识活动的主体,反之亦然。

学生二重观告诉我们,教育者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客体地位,才能真正激发教育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着力提高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也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较高层次、水平上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活泼地发展。

五、情知交融观

1.情知交融观是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师生关系不仅指教与学的工作关系,还包括师生认识、情感的心理关系。学生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对教师的情感活动;学生一入校便具有向师性,他们尊重、信赖、敬畏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指导、鼓励。但是师生间这种积极的情感关系一旦被破坏,学生畏惧、厌恶甚至痛恨教师,那么教与学的关系便也很难正常维持。

2.情知交融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学生要有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才得以开展;其次,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充实、满足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最后,有效学习带来的成功感、求知欲是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

3.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情感色彩。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挥情感的作用,在情知交融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情知交融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不仅要研究其认识领域,且要深入其情感世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情趣昂然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自身获得发展。

过去现在都确认教师要“爱生”,且已成为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已成为评价教师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志。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又进一步认识到“爱生”,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那么热爱学生就没有一个可靠的理性基础,就会凭感情用事,就会有任意性。因此,我觉得作为人民教师,惟有树立科学的“现代学生观”,才能出色的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3]黄济等人.主编《小学教育学》.

上一篇: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下一篇:“似”与“不似”的创新理路